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雪豹(走向喜马拉雅的心灵之旅)/远方译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彼得·马西森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1973年,彼得·马西森和著名动物学家乔治·夏勒一道,深入喜马拉雅腹地探险。在神秘的夏尔巴人的帮助下,他们艰难跋涉两个月,徒步四百公里,前往人迹罕至的多尔帕高地,寻访神秘的水晶寺,调查喜马拉雅岩羊,还想一窥稀有而美丽的雪豹。在当年,这趟旅程可谓危险重重,对体力和精神都是极大的考验。而对于刚刚经历丧妻之痛的马西森而言,这也是一场非凡的“心灵之旅”——雪域高原的壮丽风物,接近神性的山民,禅修的启悟,也在慢慢抚平他内心的伤痛……
作者简介
覃学岚,土家族,湖北五峰人,文学博士,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清华大学外文系副教授,著有《当代译学批判》,代表性译著有《生命的七大精神法则》《亨利六世》(上、中、下)《暮光之城:暮色》《论幸福生活》《莎士比亚传》《双面女间谍的爱情与谎言》及近译《个人印象》。
目录
推荐序
序章
第一章 西行
第二章 北上
第三章 在水晶山
第四章 归途
致谢
序言
彼得·马西森(Peter
Matthiessen,1927-2014)
是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作
家中,迄今唯一一个在虚构
和非虚构两大类别都有斩获
的。不过评论界公认,他最
重要的成就还是在非虚构(
尽管他更愿意说自己是小说
家),如今人们一见到他的
名字,首先会想到的就是《
雪豹》(Snow Leopard)
。《雪约》出版于1978年
,书的内容是记录作者
1973年在尼泊尔随一位田
野动物学家深入喜马拉雅的
考察历程。彼得·马西森之
前已出版多部可归类为自然
写作的作品,在《雪豹》之
后又写过多部以动物和山川
为主题的书,然而《雪豹》
显然是最成功的,无论是在
市场意义上,还是在文学史
意义上。
促使马西森踏上喜马拉
雅之旅的那个田野动物学家
是乔治·夏勒(George
Schaller,马西森《雪豹》
原文里称他为GS),他在
非洲研究狮子和大猩猩时,
就与马西森熟识,后者在
1972年出版的一本书里把
他描述为一根筋式的科学家
,“顽固的实用主义者”。
1972年春他在纽约见到马
西森,邀请他一起去尼泊尔
西北部的水晶山下,目的是
研究喜马拉雅岩羊。这种岩
羊英文称为喜马拉雅蓝绵羊
(Himalayan Blue Sheep)
,名称显示它与绵羊有更近
的亲缘关系。可是夏勒不大
认可这种传统认识,他怀疑
岩羊其实更接近山羊,而且
与绵羊和山羊有共同的祖先
。夏勒要证实自己的猜想,
需要观察岩羊在发情期的行
为特征,时间只能在每年的
秋冬之际。他提出这个邀请
时,马西森刚刚痛失结婚近
十年的妻子,正在修习妻子
带他入门的佛教禅宗,同时
可能也在寻觅新的创作灵感
,因而立即同意加入。于是
二人分头准备,到1973年9
月下旬,他们在加德满都会
合,启程前往喜马拉雅腹地
水晶山下的雪伊寺。《雪豹
》以日记体记录了这次考察
的全过程,从出发到归来,
自9月28日至12月1日,逐
日叙述,读起来有种强烈的
现场感,仿佛跟着他们走了
一趟。
马西森在耶鲁大学读书
时就以一篇短篇小说获奖,
为他的作家生涯打下了基础
。毕业后他曾在耶鲁教书,
后接受中央情报局招募,在
巴黎生活数年,据说主要是
监视战后旅居巴黎的美国左
倾知识分子。这期间,马西
森协助创办了《巴黎评论》
(Paris Review),许多年
后他承认创办这个后来非常
著名的杂志本是为了找个掩
护,但杂志经费并不是由中
央情报局提供的。他的特务
事业似乎只持续了三四年,
之后他专心写作,而他的作
家地位真正确立,是在他开
始为《纽约客》写作非虚构
作品之后。出版于1959年
的《美洲野生动物》
(Wildlife in America)描
写受人类活动影响而濒危的
北美动物与鸟类,这是他涉
足自然写作之始。到1973
年马西森跟随夏勒进入喜马
拉雅的冰雪世界时,他已经
是著名的小说家和自然写作
作家,这就是为什么《雪豹
》能够显示出渊博的动植物
和地质地貌知识的原因。
对于夏勒来说,这是一
次动物学研究的田野观察之
旅,只不过所观察的对象不
在容易抵达的地方:他们必
须在高海拔地区徒步,翻越
许多个高得吓人的垭口,穿
越许多条冰冷的溪流,在白
茫茫的雪地里跋涉,在寒风
呼啸的岩石下过夜,躲避滚
滚坠落的山石,忍受身体的
各种伤痛,历经一个多月的
艰难跋涉,才能到达水晶山
下的雪伊寺(之后还得经受
差不多同样的磨难才能返回
)。对于并非专业研究者的
马西森来说,为什么要如此
费力地走这么一趟呢?这是
他必须回答的问题。当然,
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就可以
把这趟旅行写成一本书了。
通过他的写作,我们看到了
两个层次的答案。第一个层
次是外在的,那就是和夏勒
一起观察岩羊,顺便(如果
可能并且足够幸运的话)看
到岩羊的捕食者雪豹。这方
面,他和夏勒是基本一致的
。第二个层次是内在的,那
就是他需要在佛陀走过的尼
泊尔大地上,在世外桃源般
的雪伊寺,寻找无上智慧以
求得开悟,从而抚平丧妻之
痛,与人生、与世界达成和
平。这第二个层次是他不便
于向除了他自己以外的任何
人宣示的,我们读者当然幸
运地读到了他跟自己的对话
,几乎每一天,无论是在艰
难的白日行进中,还是在寒
冷的夜间入睡前,我们都能
听到他内心的喧嚣与宁静。
一本记录那个时代喜马
拉雅山间旅行的书,旅行本
身的描述已经足够吸引人,
不过,即使文笔好得和马西
森一样,纯粹的行走记录也
很难不显得单调和沉闷。正
是在这个意义上,马西森这
本书能够成功,第二个层次
的写作才是点晴之笔,而且
两个层次之间彼此缠绕,自
由切换,一点也没有勉强拼
合的痕迹。从第一天(9月
28日)上路开始,马西森从
路边的菩提树,写到佛教、
瑜伽和《吠陀经》,提出了
对于“觉”的至高追求:“不
是改头换面,而是脱胎换骨
的变化。”这似乎是为全书
埋下最深沉的一个基调,以
后要经常回到这个问题上,
并且为最终核验这次旅行的
价值设定了标准。正是因此
,这一天日记的末尾写道:
“才走了一天,我就感觉自
己离开尘嚣,恍若已有千年
。”身体的辛劳痛楚推动内
心的省思与释然,成了马
导语
彼得·马西森为三度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约翰·巴勒斯奖章获得者,《雪豹》是他的代表作。
罗新、梁文道、保罗·索鲁一致推荐——“几乎所有的旅行文学推荐书单都不会错过《雪豹》”,“在我们这个过度联系、好动不安的时代,这是一本让人身心受益的书。”
妻子病逝,他远赴尼泊尔,徒步前往罕有人至的喜马拉雅雪域高原。难缠的背夫、藏獒的袭击、难以逾越的垭口、延迟的行程,他内心汹涌起黑暗的能量,却在神秘的夏尔巴人面前消解无形。
他与乔治·夏勒同行,涉足这位“世界杰出野生动物学家”的科考现场,目睹狼追逐岩羊的刺激场面,沿着悬崖边寻找雪豹的脚印。
在这片野生动物的天堂,他以深厚的博物修养,记录下沿途“可可色的树蛙”“羊蹄甲淡紫蓝色的蝶状花朵”,还有那只“有如一片近三米宽的叶子从北方横扫而下”的胡兀鹫。
书评(媒体评论)
彼得·马西森完美地集优
秀的作家、勇敢的旅行者、
严谨的博物学家于一身……
他的《雪豹》出色地记录了
一个人“向山致敬”的旅程。
——保罗·索鲁 旅行文学
作家
在描写动物以及山端、
草原和海洋的精神体验上,
没有人(比马西森)的笔触
更富诗意,更动人心魄。
——迈克·德达 普利策奖
得主
精彩页
1973年9月下句,我和夏勒踏上了去往水晶山(CrystalMountain)的旅途,先是在安纳布尔纳峰(Annapurna)下西行,接着沿卡利甘达基河(Kali Gandaki)北上,随后又西行和北上,绕过道拉吉里峰(Dhaulagiri),穿过坎吉罗巴山(Kanjiroba),徒步四百多公里,到达了青藏高原上的多尔帕(Dolpo)地区。
夏勒全名乔治·夏勒,是一名动物学家。我是1969年在东非的塞伦盖蒂平原认识他的,当时他在那里从事著名的狮子研究。11972年春,我在纽约再次见到他,他已开始对野生绵羊和山羊及其近亲羚羊进行调查。他问我是否愿意次年和他一起去靠近中国西藏边境的尼泊尔西北部,调查巴拉尔羊或叫岩羊。他觉得这种偏远地区的怪“羊”实际上不是绵羊,而是山羊,而且可能非常接近两者的远祖,他想确认这一感觉是否正确。我们可以秋天去观察发情期的岩羊,因为一年中其余的时间里,从它们的饮食和睡眠中几乎找不到任何进化和比较行为的线索。在佛教喇嘛曾禁止人们骚扰的雪伊寺2(意为“水晶寺”)附近,据说岩羊众多且易于观察。而在岩羊众多的地方,必然会出现最稀有、最美的大型猫科动物——雪豹。夏勒听说,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里只有两个西方人见过喜马拉雅雪豹——他就是其中之一;有望在雪山中瞥见这头近乎神话般的野兽,足以成为整个旅程的理由。
十二年前,我去过一趟尼泊尔,看到过北方那些令人惊叹的雪峰;不远万里,一步一步翻越地球上最大的山脉,到达一个叫作水晶山的地方,是一次真正的朝圣,一次心灵之旅。与中国的西藏地区相比,西方人迄今都不甚了了的多尔帕地区,据说还保存着较为纯粹的藏文化。而藏文化是“当今人类一切渴望”的最后堡垒,“要么是因为它已经失去或尚未实现,要么是因为它有从人类视线中消失的危险:一种传统的稳定性,不仅植根于历史或文化的过去,而且植根于人类的内心深处……”1十七年前,一位西藏宗教学者2来到水晶寺时,多尔帕所有仁波切中最受尊敬的仁波切——雪伊寺喇嘛——正在闭关,但我们的运气肯定会更好。
前往尼泊尔途中,我在恒河上的圣城瓦拉纳西3逗留,参观了菩提迦耶(Bodh Gaya)和鹿野苑(Sarnath)的佛教圣地。九月中旬的季风时节,印度的滚滚热浪几乎能把人晒焦,在恒河平原上待了几天后,我迫不及待地飞往坐落在喜马拉雅山脉翠绿山麓中的加德满都。那天天气晴朗,寺庙的塔尖高耸入云,层层叠叠的宝塔错落有致,其间,黑红两色的风筝随风飞来飞去。海拔1200米的干爽空气大大缓解了印度的湿度,但北边的山峰被厚厚的季风云遮住,到了晚上还淅淅沥沥下起了雨。
我在酒店找到了夏勒。我们已经一年多没见面了,最后一次通信还是在仲夏,他见我如约而至,没出什么岔子,松了一口气。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我们聊得十分投机,聊到后来我都怀疑接下去几个月里没什么可聊的了;除了彼此,我们没有别的伙伴,而且我们互相也不是很了解。(说到夏勒,我早先写过“他是个专心致志的人,不容易了解”,还是“一个严厉的实用主义者,面对不科学的态度时,做不到举止优雅;几乎对每一件事都会抱以挑剔的目光”。他还被描述为“精干、专注的年轻人”1,我发现他一如既往地精干和专注。)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4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