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个家族的电影史(中国戏剧和电影百年的独特样本)(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一个家族,三代艺术家伉俪,戏剧、影视的艺术血脉温情流淌。
如光影般描绘了中国电影和戏剧发展史上极为独特的艺术传承佳话。
《一个家族的电影史》讲述家族三代从事电影艺术创作的故事,分为“访谈”和“文选”两大部分。从写意戏剧观到对历史与时代生活的观照,以口述访谈徐徐展开这个家族的艺术传承历史,并以黄佐临、黄蜀芹、郑大圣等家族代表一手创作的文字,袒露对时代真诚敏锐的观察、对生命富于温情的关怀、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
作者简介
许金晶,前媒体人,现为独立书评人、影评人、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创始人、口述访谈和文艺随笔作者、民谣唱作人。曾荣获百道网和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评选的“全国十大阅读推广人”。出版著作《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领读中国》《开山大师兄》,原创民谣专辑《中山北路上的诗意》《光》《山河岁月》等。
目录
序一 顾春芳
序二 许金晶
第一部分 访谈
访谈(上)
访谈(下)
第二部分 文选
黄佐临
往事点滴
《中国梦》——全球两种文化交流的成果
我的“写意戏剧观”诞生前前后后
萧伯纳赠给我的纪念品
莎士比亚的《如愿》——评天津中西女中毕业演出
《马克白斯》中国化——从“苦干”演出剪报摘录中引起的点滴回忆
振兴话剧战略构想十四条——在中国话剧研究会颁奖大会上的发言
黄蜀芹
我的爸爸——黄佐临
我的母亲丹尼
影片《人·鬼·情》导演总结
女性电影——一个独特的视角
真挚的生活 真诚的反映——我拍影片《青春万岁》
让我们更崇尚直觉,更轻松些吧——谈《围城》的表演
致《围城》的配角们
朴素实在的上海生活——谈《孽债》
《舞台挥毫》后记
郑长符
我的梦幻世界
舞台挥毫
黄海芹
我的爸爸——不断地奉献自己的人
郑大圣
在戏曲电影美学史中创造(与徐枫)
文化世家中的历史情结(与许金晶)
不论知觉与否,历史总会潜入未来
沈昳丽
小剧场戏曲的模样
杜丽娘与哈姆雷特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附录
黄佐临艺术年表(简编)
黄蜀芹创作年表
郑大圣主要创作年表
后记 许金晶
序言
摆在我面前的是独立
学者许金晶对著名电影导
演郑大圣的一部口述访谈
。在此之前我曾收到他的
另一部书:《中国独立电
影访谈录》。本书是他对
电影导演研究的深入,作
者整理并向我们敞开了充
实和充满意趣的访谈。
当熟悉的历史,在另
一重视角中缓缓展开,就
好像把我熟悉的胶片重新
剪辑成一部崭新的电影。
大圣导演是我的同门
,又是校友,他在学理上
跨越戏剧和电影两个学科
,又融通戏剧和电影进行
实践和创作,给大学时代
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的老师张仲年先生也
常常用几位当时已经在艺
术界颇有影响的师兄来勉
励我们,其中就有大圣导
演。
我曾有幸参加了上海
文化发展基金会“女性电
影导演研究”的项目。如
果没有参与这一项目,或
许我就不会采访黄蜀芹导
演,也就不会有《黄蜀芹
和她的电影》这本书的诞
生,我就不会和这个家族
结下如此深厚的缘分,更
不会有许金晶和郑大圣二
位商定请我来撰写本书序
言。这本书读来亲切,也
勾起我许多回忆,特别是
2008年夏天采访黄蜀芹
导演的时光。她是那样谦
逊平和、深沉娴静,又是
那样朴素和真诚,没有华
丽的谈吐,没有虚假的热
情和高调的自圣。人生经
历的很多事看似偶然,但
是在这偶然中有许多前后
相续的因果。人生的风景
源于一颗颗美好的种子,
而人与人的相遇和相知,
也不在于时间的或长或短

我也曾做过一些人物
访谈,写过传记,深知要
做好一部口述访谈,访谈
者和受访者之间一定要有
一种特殊的缘分,彼此间
需要有那种心照不宣的理
想、信念、热情和情怀。
从这部口述访谈中,我们
可以读到受访者和访谈者
对电影艺术的热爱,可以
读到三代艺术家穿越时空
的心灵对话,可以读到个
体在历史中如何确证自我
价值的沉思,读到对艺术
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让我们
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求
索……访谈者设计的多角
度、多层次的话题打开了
思想的空间,我们可以通
过他们的谈话领略艺术家
的思想格局、时代观察和
美学追求。
这本书读来令人感到
自然、松弛、流畅,但是
又不乏观点和深度。我想
这得益于作者通过访谈所
还原的现场性和真实性的
追求,它有效地传达出了
受访者的艺术观念、精神
世界和人格魅力,也清晰
地勾勒出三代艺术家的精
神谱系。正如它的书名《
一个家族的电影史》,全
书在历史、家世、艺术、
人生等看似分散的内容中
保持着一种内在的引力,
这一内在的引力便是个体
心灵的成长与在场。因此
,当我们阅读这些文字的
时候,那些充溢着心灵成
长色彩的语言犹如电影画
面般扑面而来。
我所熟悉的黄蜀芹导
演,我所知道的这个家族
的历史和境遇。在大圣导
演的叙述中被自然地接续
起来,虽然时隔多年,但
是恍如昨日。先后聆听两
代人的回忆,历史本身的
显现如同电影一样,呈现
出有意味的叙事。顺叙和
倒叙、全景和特写、无法
越过的场面、难以磨灭的
记忆聚合成这部带有史诗
性的“生活电影”,而他们
各自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又
构成了两代人独有的心灵
对话。
令我难忘的是儿子和
母亲之间的无言之爱。
大圣导演回忆母爱的
时候特别提到了一件往事
,这是我所不知道的。他
说:“我小时候叔叔对我
特别好,那时他从北京电
影学院摄影系图片摄影专
业毕业,毕业以后分在人
民画报社。我在天津跟着
爷爷奶奶,叔叔因为我爸
妈不在,就利用在北京人
民画报社做摄影师的便利
,经常给我拍照,拍好后
就给我爸妈寄去。听我妈
妈说,那时他们的信件是
被限制的,工宣队不让他
们留着照片,拆开信照片
看过后就被拿走了。于是
我妈妈就凭记忆,画小照
片上的我。我妈妈是一个
画画很差的人,她不会画
,但我的小照片她画得特
别像。”他的表达如此朴
素,他的语气和语调是我
熟悉的黄蜀芹导演的样子
,但是在这朴素的语言之
中蕴含着多少欲说还休的
留恋和不舍。
2022年4月21日晚9点
,我收到大圣导演发来的
一条短信:“我母亲过世
了。骤衰,走得很快,没
什么痛苦。后事一切从简
了。特殊时期,多保重!
”那一天黄蜀芹导演永远
地离开了我们,她就这样
安静地走完了她的一生。
母子的相逢和离别,都赶
上了特殊时期。先是母亲
看不见儿子,再是儿子看
不见母亲。别离是人生的
宿命,但如此残酷的别离
却是一般人所难以承受的
……大圣回忆母亲,又何
尝不是在心里画他永远不
舍的“妈妈”。
人间最真切的情感会
经历从陌生到熟悉,再从
熟悉到陌生的过程。最亲
密的爱是从相隔到不隔,
从不隔到无法逾越的相隔
。正如大圣导演所体会到
的那样,最初看母亲只是
普通的母亲,后来母亲成
为他心中电影艺术家的高
大存在,而当自己与母亲
成为同行之后,那种交流
又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
他说:“最深层的交流就
是不交流……”而在我看来
,这样的爱是平行波动的
生命旋律,如同复调,彼
此独立又相互照应,彼此
分离又永远相依。母子间
的情感呈现给我的音色,
同样是那样平静、深沉与
温和,犹如长笛
导语
《一个家族的电影史》以大圣导演的自述,追忆了成长的境遇和经历,追忆了三代人的艺术追求和精神传承。历史之于时间,犹如倒影之于河流,能够留下并且值得留下的历史和记忆,总是那些极富意蕴的时刻。感谢作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的生命在不经意之中和一些有意义的事物建立起联系。他带领我们透过历史,透过三代人的电影史,看到具体历史情境中的知识分子的心灵,同时反观自我生命的安顿。
后记
撰写序言时,恰值
2022年秋去冬来的一个
夜晚,耳边聆听的,是生
祥乐队的专辑《野莲出庄
》;而写本书后记的今晚
,正处2023年的初夏,
远处是南京既繁华而又时
常宁静得只能听见法国梧
桐叶落声的中山北路,此
刻耳边聆听的,是蒙古族
民歌歌者乌仁娜的第一张
专辑《听风的歌》。
无论是林生祥还是乌
仁娜,他们都身处中华大
地的“边陲之地”,他们的
所歌所唱,与当下喧嚣、
热闹而又不时蕴藏风险的
现实,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与张力。然而必须指出的
是,前者同样是中华文化
不可或缺的,甚至是最具
生命力的组成部分,其价
值并不因为它们之于当下
的“陌生感”而丝毫减弱。
这些民歌,像极了本书里
记述的三代电影戏剧世家
的故事——它们并不久远
,却似乎非常陌生;它们
并不晦涩,却似乎非常深
邃;它们并不小众,却似
乎非常遥远……我们梳理
与还原十多万字的一手资
料,不只是要为这个艺术
世家立传和留存史料,也
是为了后人观察和体味这
一个世纪以来的艺术变革
、文化变迁与生活巨变,
留下一份看似陌生和遥远
但绝对具备重要窗口价值
的文本资料。从黄佐临先
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创作
的《思想问题》《表》,
到黄蜀芹先生在改革开放
之初创作的《青春万岁》
《人·鬼·情》,再到郑大
圣兄在又一个新旧时代交
替之际创作的《村戏》《
1921》,本书聚焦的这
个艺术世家,在百年中国
史进程中的每一个转型时
期与转折时点,都贡献出
了极具史料价值的重要艺
术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
,阅读与体味这个家族的
艺术传承历史,就是在体
味我们这个国家在曲折中
前进的坎坷历史。唯愿国
家在变革中,能够少走一
点弯路;唯愿国家里的每
一个人,在随时代前进的
步伐中,能够少遇一些风
浪。
2023年年初,曾经多
年致力于经典共读的丁进
老师突然离世;2023年5
月8日,笔者一直守望、
观察和研究的藏族伟大艺
术家万玛才旦英年早逝;
2022年底和2023年5月12
日,笔者另外两位重要师
友或突然昏迷、被送进
ICU抢救、至今不醒,或
在武汉出差时突发脑梗、
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
身边出现的这么多噩耗,
确实让我们自己反复叩问
生命的意义。这段日子里
,我一次又一次地想起去
年去世的黄蜀芹先生,也
想起疫情三年里,跟黄佐
临、黄蜀芹和郑大圣的电
影、戏剧作品、文字相伴
的那些日日夜夜。中国人
常说:立功,立德,立言
。渺小如你我,或许不足
以为这个世界留下任何功
、德与言,然而,能为传
播上述伟大人物的功、德
、言做出自己小小的贡献
,或许在我们或久远、或
临近的死亡真正到来之际
,我们也足以无愧此生。
再次想起疫情三年里
反复阅读的《西西弗神话
》里的片段。是的,我们
的一切努力,包括这篇不
知所云的文字的书写,或
许都是无甚意义的,然而
我们仍然在书写,仍然在
发声,仍然在像西西弗一
次次推石上山那样,以耕
耘充实我们的生命。那么
生命的意义有无,又有多
么重要呢?
重要的是,我们来过
;重要的是,我们爱过;
重要的是,我们书写过,
并且会——一直书写下去

就此搁笔。
精彩页
许金晶(以下简称“许”):之前向你介绍过这本书的形式,上半部分是通过你的口述,还原家族三代的艺术传承史;下半部分是三代人留下的第一手文字资料。虽然他人的回忆性、研究性文字有一定的价值,但我个人还是觉得自己的讲述可能更有代表性,也更原汁原味些。
今天的访谈先从你的出生和姓名谈起。我们看了你之前给我寄的资料,你是1968年出生,学名郑煌,大名郑大圣,这两个名字,各自有着怎样的来历?你出生时,整个家族或家庭是怎样的生活状态?
郑大圣(以下简称“郑”):据说,以父母的意愿,我本应该叫郑煌,敦煌的“煌”,一是因为跟我母亲的姓谐音,还有一个原因是我父亲和母亲是在敦煌恋爱,在那里定情的。那时候全国“大串联”,他们却跑去了敦煌。两人那时都刚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不久,一个是导演系的毕业生,一个是美术系的毕业生。全国的年轻人都在串联闹革命,他俩就想了个名义——我们去敦煌闹革命吧。敦煌有什么革命好闹的?不就是为了去看看壁画和石窟嘛,这是一次免费的大旅行。我父亲对敦煌的美术史特别熟,就带着我妈看壁画、讲雕塑什么的,他们是在那儿开始恋爱的。“煌”又正好是我母亲姓的谐音,但家人从未这么(郑煌)叫过。
1968年是猴年,我外祖父母全都被隔离审查,被强制劳动。老两口不在一个地方,营地是分开的。他们这一帮子读书人、文艺工作者,会被分派重活儿——你最不会干什么,就让你干什么。我外祖母被安排在晒谷场上轰麻雀,这个活也很重,没得停。但是她宁愿轰麻雀,拿着竹竿啊扫帚啊呼哨,是排解压抑郁闷的一种方式。
他们两个营地之间隔了一条小河,我外祖母所在营地的那个晒谷场在上游一点点。我外祖母随身带一个塑料的小药瓶,把一些事情写在纸条上,然后装进去,每天趁人不注意从晒谷场上扔过去。我外祖父他们一帮人拿着锄头什么的,每天收工后总得把锄头镐头上的泥土清洗干净,就在小河旁,于是借这个机会把这个小瓶子捞起来。这是他们的联络方式。因为不让说话,大家都是排队走,有时候在村路上遇到,两边管劳教的头头都会严令说,不许互相说话,不许对眼神。
有一天,小药瓶里有一个小纸条,是秘密的小信息,说老大生了,是个儿子。我妈妈排行最大。因为我外婆那时被管理得稍松一点,还能跟家里人有联系,家人就把这个消息告诉我外婆了,她通过小药瓶再告诉我外公。
接着就是起名字的问题,大名郑煌,小名还没有。第一个方案呢叫大革,革命的“革”。我外公看了这个纸条以后,便写了一个纸条回来,说“大革”不行。因为他们都是天津人,我的爷爷奶奶也是天津人,用天津话一念,“大革”就成了“大哥”!天津话里这两个字的音很接近。我现在还留着这张纸条。这也是他们当年在很压抑的环境中的一次小开心。
我外公的意思是还不如叫“大圣”,正好那年是猴年。那是他们最压抑最难受的时候,孙猴子不是被压在五行山下嘛,有这么个寄托的意思。但“大圣”也不是个正式的名字,就是家里人这么叫,后来叫得久了,就没有人再想得起来我还需要一个正式的名字,到了我上小学时,也都没顾得上这个事儿。后来就这样叫下来了,家里也没人叫我郑煌。
当时我父母也被隔离审查,也不在同一个地方。我还不到一岁,我奶奶就把我抱回天津了。五岁之前,我是不知道有父母的,脑子里几乎没有关于他们的记忆。
许:你开始记事的那个时候相当于“文革”中后期。就像你刚才说的,那段时期你是在天津跟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你对当时的生活,还有哪些记忆?
郑:我人生记忆的第一幅画面是在天津的四合院里。我没有在上海的石库门弄堂里生活过,是在天津、北京爷爷奶奶家以及亲戚家的胡同、杂院里生活。我有个叔叔,是我爸爸的弟弟,我小时候叔叔对我特别好,那时他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图片摄影专业毕业,毕业以后分在人民画报社。我在天津跟着爷爷奶奶,叔叔因为我爸妈不在,就利用在人民画报社做摄影师的便利,经常给我拍照,拍好后就给我爸妈寄去。听我妈妈说,那时他们的信件是被限制的,工宣队不让他们留着照片,拆开信,照片看过后就被拿走了。于是,我妈妈就凭记忆画小照片上的我。我妈妈是一个画画很差的人,她不会画,但我的小照片她画得特别像。
许:对在天津那个城市的生活还有哪些印象呢?就是小时候你在北京、天津一带生活的印象。
郑:现在想来,就是灰扑扑的。北方胡同的砖墙没什么装饰的,很质朴。
四合院已经是大杂院了,我们是住在一个厢房。东、西厢房各有两户,北边的正房住着一大户,整个大院一共住着五户。每一户又用砖头垒出个小厨房,有的是棚子,用枝权撑起来。对小孩来说还是很快乐的,因为有很多障碍物,就在里头钻啊钻。
许:就是灰扑扑的一个时代,包括大人们穿的那种衣服,灰的,蓝的,一般就这两个颜色,对吧?
郑:灰的或者蓝的,蓝墨水的那种蓝;稍微正式一点,比如说过年,就是藏青的。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0:3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