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苗族古歌作为“叙事性文本”,是中国古代“曲合乐曰歌”的一份珍贵而独特的鲜活范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自成一体,是苗族建构自身文化系统,维系族群生存与延续的活的“本文”。 本书选取苗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苗族古歌作为主要对象,并从“审美”和“仪式”两个独特而又有着极为密切联系的视角切入,从五个方面展开对苗族古歌美学的深入研究:一是在界定苗族古歌内容范畴和分类的基础上分析苗族古歌的仪式性特征;二是解析苗族古歌的审美动机;三是探讨苗族古歌的审美诉求;四是分析苗族古歌的审美想象、审美形态,进而探讨审美意识特殊性形成与表达。五是选取《亚鲁王》和《仰阿莎》两首颇具代表性的苗族古歌为范例,分别进行了循序渐进的深度分析,呈现了苗族古歌审美特征更为具体生动的样貌。 作者简介 吴佳妮,博士,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贵州民族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研究等。在《中国出版》《贵州民族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获贵州省第九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持省、厅级社科及教改项目8项,参与完成各类旅游发展规划、地方标准制定等10项。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苗族古歌仪式 第一节 苗族古歌的分类 第二节 原始思维、神话与苗族古歌 第三节 作为特殊仪式的苗族古歌 第二章 人神沟通:苗族古歌的审美动机 第一节 苗族原始信仰体系 第二节 苗族古歌的审美动机 第三章 讲述与教化:苗族古歌的审美诉求 第一节 苗族古歌讲述的形式 第二节 苗族古歌教化的内容 第四章 混沌与秩序:苗族古歌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苗族古歌的审美想象 第二节 苗族古歌的审美形态 第三节 苗族古歌审美意识的特殊性 第五章 两个案例:《亚鲁王》与《仰阿莎》的审美研究 第一节 神圣仪式中的苗族古歌《亚鲁王》 第二节 世俗生活中的苗族古歌《仰阿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序言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大杂 居、小聚居”的省份,贵州 文化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培 育,同时吸收中原文化、荆 楚文化、巴蜀文化、滇桂文 化之长,又经历次移民潮带 来的文化浸染、融会贯通, 形成多元而丰富的特征。在 这块土地上,生活着汉、苗 、侗、布依、土家、彝族等 49个民族。 苗族是其中人数较多的 少数民族之一。关于苗族族 源,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对 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 载。人们认为,苗族的先祖 可追溯到原始时代活跃于中 原地区的蚩尤部落。据相关 材料记载,大约在商周时期 ,苗族先民便在长江中下游 地域建立了“三苗国”,从事 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 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 流域至湘(湖南)、至黔( 贵州)、至滇(云南)。苗 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 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漫 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 有典型山地民族特征的文化 形态。例如,苗族具有独特 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具 有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 理方式,具有独特的风俗习 惯和伦理道德观念。在文化 上,苗族人民善于歌舞,其 中木鼓舞、铜鼓舞、芦笙舞 等形式丰富多彩,令人叹为 观止。因此,苗族有“歌舞 的民族”之美誉。同样,苗 族的服饰文化特色鲜明,刺 绣、织锦、蜡染、银饰制作 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苗 族节日较多,各种仪式较隆 重,自古以来就有“牯藏节” “苗年”“召龙节”“吃新节”等 众多的节庆仪式,表现了人 类与天地交流沟通、万物相 连相和的深层底蕴。苗族人 也精通药草,善于运用草药 治病救人。可以说,璀璨而 神秘的苗族文化系统,构建 了这一古老民族信仰世界和 世俗生活的全部内容。为此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古老的苗族文化自古以来就 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 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 化史、文明史大花园中最为 亮丽璀璨的花朵之一。 然而,对这样一种独特 的文化现象,国内学术界重 视得还是很不够的。长期以 来,国内的研究界虽然有一 些颇具分量的整理文本和研 究著作出现,但是就这一文 化的重要性而言,还远远没 有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和研 究高度,有些领域研究还没 有充分展开。这恰恰说明, 苗族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乃 至世界文化的重要性还没有 得到深入而贴切的评价。 这本书的作者吴佳妮教 授,深谙苗族文化的深邃价 值,在长期从事贵州民族文 化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自 觉把苗族文化的研究作为自 己的主攻方向,自2011年 至今,她孜孜以求,用力甚 勤,对苗族古歌及其所代表 的文化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 查和文本资料的收集整理。 尤其是她在攻读博士学位期 间,便以苗族古歌为研究对 象,进行了博士学位论文写 作。她选取了苗族文化中最 具代表性的苗族古歌作为主 要对象,并从“审美”和“仪 式”两个独特而又有着极为 密切联系的视角切入,对这 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她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博士 学位论文答辩并获得了文学 博士学位。该书就是在其博 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经过 多年的精心打磨完善,写出 的一部颇具新意的研究著作 。 首先,在作者看来,像 世界上许多无文字的民族一 样,苗族古歌作为“叙事性 文本”,是苗族最重要的文 化载体,也是这个民族建构 自身文化系统,维系族群生 存与延续的活的“本文”。尤 其是作为苗族民族文化与认 知的源头史料遗存,苗族古 歌集古代神话传说与历史故 事于一体。从宇宙和生命的 起源,到对各种自然现象以 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解释,乃 至作为沟通天地人神、族群 与支系、族际与人际等多重 复杂关系的仪式形式,都被 囊括其中。正是因为这种丰 富性和内在的联系,几千年 来,苗族古歌以代复一代的 口头叙事方式被传承下来,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逐 渐积累沉淀,成为熔苗族宗 教、伦理、法律、哲学等于 一炉的百科全书以及支系众 多、分布广泛的苗族人的“ 地方性知识”宝库;还通过 生动形象的叙事,成为包括 苗族人社会生活、迁徙定居 、社会组织、婚姻制度、礼 仪习俗等物质与精神生产生 活方式在内的鸿篇史诗。不 仅如此,苗族古歌同时也是 连接“历史”与“现在”的桥梁 ,每一首歌都将历史的传承 与现实的创作融为一体,并 以吟唱的方式,形成一幅充 满韵律感的苗族精神生活画 卷。应该说,吴佳妮教授的 这种看法,抓住了苗族文化 的本质特征,从而使其立意 有了坚实的史实与学理基础 。 其次,作者揭示了苗族 以审美的方式认识世界和传 承民族文化知识的本质特征 。我们知道,在没有文字的 时代,古老族群的历史知识 和技艺传承,伦理与道德价 值教育、风俗习惯和人际关 系的调适乃至民族精神的培 养等,都是以口传方式进行 的,茅屋的火堆旁、耕作的 田埂边、秋收的场地上乃至 各种祭祀仪式的地点都是教 育的场所,其中所进行的活 动承载着民族文化传承和教 育的功能。而在这些与社会 生产和生活密切联系的场合 实施的教育活动,一般是与 歌唱和舞蹈联系在一起的。 换言之,歌与舞是古代民族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