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蒙古社会制度史/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苏)鲍里斯·雅科弗列维奇·弗拉基米尔佐夫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蒙古社会制度史》是苏联学界首部研究蒙古封建制度创建及发展历史的著作,为蒙古社会形态的演变提供了经典的解释。作者弗拉基米尔佐夫认为,蒙古社会的历史就是蒙古封建关系发展的历史。全书以时间为序,分古代、中期、近代三个时期,并借助大量不同文字的材料与典籍,细致入微、全面丰富地描绘了蒙古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他富有创见性地指出,围猎组织方法的改变显示了蒙古社会的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类似于西欧封建关系的人身依附关系也在不断演进。这本书的问世在当时填补了巨大的研究空白,即便是到了今天,其经典性也丝毫未曾减弱,仍堪称学者研究11—17世纪蒙古社会的必备参考。 目录 前言 科学院院士弗拉基米尔佐夫著作目录 绪论 资料及参考书概述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关于蒙古语和其他东方语的标音及标音符号 第三章 资料及参考书 第一节 古代(11—13世纪)——封建制度的开端 第二节 中期(14—17世纪)——封建制度的兴盛 第三节 近代(18—19世纪、20世纪初)——封建制度的解体 第一编 古代(11—13世纪)蒙古社会制度——封建制度的开端 第一章 古代蒙古的经济——森林和草原 第二章 古代蒙古社会的氏族制度 第一节 氏族 第二节 氏族的结合和氏族社会的分化 第三章 封建关系 第一节 伴当 第二节 家臣制 第三节 封建制度的基础 第二编 中期(14—17世纪)蒙古社会制度——封建制度的兴盛 第一章 中期的蒙古及其经济 第二章 鄂托克和土绵 第三章 封建领主 第四章 封建战争 第五章 可汗与台吉 第六章 封建制度 第一节 下层阶级:阿勒巴图——属民、家仆与奴隶 第二节 封建主阶级 第三编 近代蒙古社会制度(自17世纪末18世纪初开始的时期) 第一章 经济变化 第二章 政治社会组织的变化 参考书目 索引 序言 1931年8月17日,鲍里斯 ·雅科弗列维奇·弗拉基米尔 佐夫突然去世了。同年8月 19日,马尔院士在停放于科 学院的灵柩前的激动讲话中 ,提出了他是否尽了天年的 疑问。我在这里不准备以死 者的亲人的身份说些什么, 只想以鲍里斯·雅科弗列维 奇勤劳治学的直接见证人的 资格来讲几句话。 我实在再也无力,也不 可能细谈鲍里斯·雅科弗列 维奇的日记和笔记了,但只 要对他的这些遗作稍加过目 ,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才质 可贵的人。他早就找到了与 自己志向相宜的事业,看清 了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自 己的专业和使命。他在小学 时代就立志要做一个学者, 进了中学以后,便埋头于自 然科学,用显微镜认真地研 究植物学和动物学。 鲍里斯·雅科弗列维奇一 向关心现实生活。日俄战争 爆发后,公众注意力转向东 方,鲍里斯·雅科弗列维奇 也决定着手研究日本问题。 他进了彼得堡大学东方学系 ,但这个系没有研究日本的 专业,而蒙古学专业却有科 特维奇教授、鲁德涅夫教授 这样几位导师,这就使得鲍 里斯·雅科弗列维奇成为蒙 古学学者。从这时起,他找 到了明确的方向,不再动摇 与疑惑了。他的日记上充满 了这一类的话:抓紧时间, 做出更多的成绩。 鲍里斯·雅科弗列维奇是 蒙古学专家、语言学家、语 文学家和史学家。谢尔盖· 费多洛维奇·奥尔登堡在死 者的生平事略(见《苏联科 学院社会科学部通报》,第 8期,1932年,第668页) 中写道:“如果要问蒙古学 专家鲍里斯·雅科弗列维奇 的特长是什么,那么,说他 首先是史学家,也许会更为 正确些吧。”的确很难说他 主要是什么学家。1929年 ,鲍里斯·雅科弗列维奇出 版了《蒙古书面语与喀尔喀 方言比较语法》第一篇绪论 和语音编。第二篇词法和第 三篇句法的写作,也提上了 日程。 早在1910年,鲍里斯·雅 科弗列维奇就曾在日记中提 到要给蒙古人写历史,叙述 他们的社会制度。由于对社 会学有广泛的兴趣和考虑到 问题的迫切性,鲍里斯·雅 科弗列维奇改变了研究计划 ,从1930年1月起,他埋头 钻研蒙古社会制度,放下了 词法和句法的研究。在研究 蒙古社会制度的过程中,他 阅读了不少古代文献,为这 部语法未完成的篇章积累了 丰富的材料,并且弄清楚了 许多原来不大明了的问题。 这部《蒙古社会制度史 》经过充分准备,长期构思 ,内容结构也都安排好了。 全书三编都已准备就绪,问 题只在于需用两个星期去写 成第三编。鲍里斯·雅科弗 列维奇具有非凡的记忆力, 他只写下若干提要,并未打 什么草稿。由于持续进行了 大量的研究工作,汇集了材 料,做了长时间的构思,他 写作得很快。9月1日,应已 完成第三编。在连续一年半 的紧张工作之后,他感到有 些疲劳,为了重新回到语法 的著述,进一步把这本书写 完,很想从9月1日到15日 休息一下。鲍里斯·雅科弗 列维奇打算编一部蒙古语词 典,这部词典不仅有实用价 值,而且篇幅巨大,内容丰 富,足以代替科瓦列夫斯基 和戈尔斯通斯基合编的那部 虽然卓越但已陈旧的词典。 在根据日记所载的资料 去进行《蒙古社会制度史》 第三编的写作时,鲍里斯· 雅科弗列维奇产生了一个念 头:按回忆录体裁,对他的 日记做一番文学上的润色加 工,以满足更多读者的需要 。计划已经拟好了。认识鲍 里斯·雅科弗列维奇的人都 知道,他不仅通晓欧洲文学 和革命前与革命后的俄罗斯 文学,而且对文学有极深的 爱好。他的多种多样的兴趣 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也不是 浅尝辄止和见异思迁的结果 。他还想写一篇关于蒙古学 家科瓦列夫斯基的专论。这 一切不仅是一种计划;材料 都已收集齐全了,假使他还 有力量的话,这些工作在最 近三四年内都是可以完成的 。 在蒙古学的很多方面, 已经做到的实在是非常有限 ,特别是在古文献的研究方 面,一些原本还有待校勘和 出版。《喀尔喀三旗法典》 (Xalxa jirum)和《善说宝 藏经》 (Subhashitaratnanidhi) ,已经完成了稿本的抄写; 而与研究蒙古社会制度史有 关的其他材料,都一一经过 了审订和考证,单是萨囊彻 辰(Sanang-Secen)的书 ,他就阅读了七遍。只要有 时间,他就把全副精力用在 科学研究上,8月16日,他 已经患了致命的疾病,但仍 然竭力写作《蒙古社会制度 史》第三编。鲍里斯·雅科 弗列维奇有一种在早上把昨 晚的事情记下两三行的习惯 ——也全都是“自强不息”这 一类的话。8月17日写下的 是“头痛,写作”,而这也就 是他的绝笔。 7月底或8月初,鲍里斯· 雅科弗列维奇把本书的出版 权交给列宁格勒耶努基泽东 方学院,第二编已经交稿了 。由于更换院长,书稿被原 封不动地搁置了一年。 1932年秋,关于改订出版 合同的交涉被重新提出。同 时,谢尔盖·费多洛维奇·奥 尔登堡受科学院的委托,提 议将本书交予科学院出版。 在和列宁格勒东方学院新任 院长阿马加耶夫 (M.H.AMaraeB)商谈以后 (阿氏表达了意见,本书须 在能迅速出版的地方出版) ,我便把原稿交给了科学院 出 导语 蒙古人之间是如何互动的?他们是怎样组织起来游牧的?蒙古帝国是建立在怎样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弗拉基米尔佐夫的《蒙古社会制度史》都能找到答案。在书中,作者充分利用了各种历史资料,展示了人身依附关系在蒙古的演进,可以说,本书就是一部蒙古封建关系的发展史。作者指出,蒙古国家是建立在蒙古贵族的利益之上的,平民、家臣等依附于贵族而生存,首领在这一关系中的地位并不突出。经过对氏族、生产方式、文化、宗教等诸多因素的讨论,弗拉基米尔佐夫展示了蒙古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蒙古生活画卷。 本书出版于1934年,一经问世便引起学界轰动,并多次译成其他语言出版,对后世影响深远,开创了蒙古史研究的新领域。直到今天,仍被视作蒙古史研究难以逾越的学术高峰,被一代又一代学人奉为经典。 精彩页 如所周知,蒙古各部目前正作为各种政治组织的成员分住在亚洲及部分欧洲的广大地区。现代蒙古各部的经济、社会和生活情况是多种多样的,就是从人类学方面去观察,他们也互有差别。他们操着在不同程度上彼此各异的许多地方话。但是,必须认为,语言是最显著的民族学标志,凡是以蒙古语,更正确一些地说,以蒙古方言之一为本族语言的人,都应当被认为是蒙古语人群的一员。 蒙古社会制度引起了纪行家、民族学家、史学家、习惯法研究者、经济学家和政治活动家们的某些注意。但是,必须指出,甚至一些主要部落的社会制度也还未经过充分的研究,而大部分报导还有待于重新审查和订正。关于历史方面的研究,情况更是不佳。 观察过现代蒙古社会生活的人,都能注意到蒙古各部落的社会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蒙古大部落之一——漠北蒙古的主要居民喀尔喀人和住在漠南蒙古的蒙古族,已经忘记了氏族制度,只是部分地保留着关于若干氏族名称和氏族关系的记忆。不过,可以看到,他们仍然有一种与父系氏族原则及遵守族外婚制相联系的贵族制,同时也可看到,近年来,这种氏族贵族制已在漠北蒙古迅速退出了历史舞台。 至于主要住在伏尔加河(Bonra)下游的卡尔梅克和蒙古以西的卫拉特人——蒙古部落的西支,他们的氏族制度可以说还未消失。我们发现有一些卫拉特部落,在它们那里,实行族外婚制的、只允许亲族参加祭祀的父系氏族公社,还是基本的社会因素。 另一方面,在若干卫拉特人当中,氏族名称已转变为行政单位的名称,随着这种转变,氏族制度的某些职能也有所改变。在布里亚特蒙古人当中,也可以看到氏族联合的特点。 类似的记述,散见在和蒙古各部有过某些接触的各种著作家的作品中。必须指出,这类记述,有许多并不是以准确见称的,它们有时还会引导那些研究蒙古生活的某些方面的非东方学家误入迷途。① 固然,关于某些蒙古部落,特别是关于布里亚特人,已经有了一些研究,但这些研究只涉及社会制度的一些个别问题。而关于住在某些地区的蒙古部落却没有任何或多或少的明确记载。 在当前流行的著作中,常常可以看到它们提及蒙古封建主,而对封建制度却总是含糊其辞。但是反过来也是如此,有关蒙古史的研究同样对封建制度保持着缄默。 现在还没有关于蒙古社会制度的综合研究。蒙古部落的绝大多数都是游牧民部落,应当怎样说明这种部落制度的特征呢?它们属于何种社会结构呢? 解决这些问题的尝试,即研究蒙古社会制度,同时观察其发展变化的尝试,不仅对蒙古学有特殊的意义,对一般的社会学也有意义,尤其在古老的生活迅速消失,而各种遗迹在新生活中留存下来的今天,更是如此。蒙古是早就出现于广阔的历史舞台,经历了长期风云激荡的历史生活的民族。13世纪,在成吉思汗时代勃兴起来的蒙古世界帝国,几乎对整个亚洲和部分欧洲国家的生活都产生过影响。蒙古人在征服中建立了一些新的国家,在这些国家中,蒙古的因素在若干时期内居于主导的地位。如果说,在蒙古帝国崩溃过程中兴起的大多数国家里,作为民族成分的蒙古人已经消失了的话,那么,他们成了重新形成的突厥语族民族,例如哈萨克族和乌孜别克族的成员。① P19-2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