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特应性”的概念。第二部分专门讨论了外部因素,包括皮肤屏障、微生物组和生态失调、免异疫原、营养、环境污染以及支持外部因素的临床证据。第三部分详细讨论了内部因素,如角质形成细胞、微血管系统、体液因素和细胞因素、皮肤-肠道-肺上皮通透性、神经感觉机制、表观遗传学以及支持内部因素的临床证据。第四部分提供了针对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以及内外因素相结合的治疔建议,并藉此归纳全书。 作者简介 曾跃平,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就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 教育经历:2006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11年硕博连读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性病学专业。 学术兼职:①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过敏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②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过敏亚专业委员会委员;③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研究中心专家;④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 期刊编委:①《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青年编委;②《协和医学杂志》青年编委;③JAAD中文版编委;④JACI中文版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过敏性皮肤病(特别是特应性皮炎和荨麻疹)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和皮肤组织病理诊断。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70余篇,其中被SCI杂志(包括BMJ、JAMA Dermatology等杂志)收录40余篇。担任《皮肤病理学精要图谱》主译,《Weedon皮肤病理学精要》(第2版)副主译,参编《协和皮肤临床病理学》,参译《麦基皮肤病理学》(第4版)、《皮肤病学》(第4版)、《实用皮肤病理学》(第2版)。作为执笔者之一编写《特应性皮炎瘙痒管理专家共识》和《抗IgE疗法——奥马珠单抗治疗慢性荨麻疹专家共识》,参与编写《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特应性皮炎专家共识》《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22版)》和《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课题共6项,2015年获得北京市优秀人才青年骨干个人项目资助。 目录 第1部分 特应性的历史 第1章 历史视角 第2章 重新定义特应性 第3章 皮肤的特应性 第4章 流行病学 第2部分 外部因素 第5章 皮肤屏障 第6章 皮肤和肠道微生物组 第7章 免疫原 第8章 营养 第9章 氧化应激、环境因素和污染物 第10章 临床证据:外部因素 第3部分 内部因素 第11章 角质形成细胞 第12章 微血管系统 第13章 体液因素 第14章 细胞因素 第15章 皮肤-肠道-肺上皮通透性 第16章 神经感觉机制 第17章 表观遗传学 第18章 临床证据:内部因素 第4部分 临床医师专栏 第19章 治疗指南概述 第20章 外用治疗 第21章 创面管理 第22章 皮肤屏障修复 第23章 新兴靶向治疗 第24章 微生物组调节 第25章 瘙痒和疼痛治疗 第26章 补充和替代疔法(1) 第27章 补充和替代疔法(2) 词汇表 参考书籍 中文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