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当代作家评论创刊40周年纪念文集(共5册)(精)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为了纪念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期刊《当代作家评论》办刊40周年的纪念文集,全书分为5册,为《当代社会与文学现场》《语境更新与文化透视》《文学气息与文化气象》《批评大义与文学微言》和《文学旅踪与海外风景》5卷。作者包括李敬泽、吴义勤、施战军、陈晓明、孟繁华、贺绍俊、张清华、敬文东、李云雷、刘大先、杨庆祥等中国当代各年龄段的重要文学评论家,所评论作家作品也均为新时代以来的重要作家作品。
目录
文学旅踪与海外风景
钱锺书与昆德拉:存在主义语境中的共融与相通
文学翻译:过程与标准——葛浩文访谈录
小说评价范本中的知识结构——以中国80年代小说的域外解读为例
中国“马氏神话”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框架理论视野下美国主流报刊对莫言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英译选集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以《哥伦比亚现代中国文学选集》为视角
作为“动态经典”与“文学文本”的阐释——浩然作品的海外传播与研究
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双重标本——王蒙作品的海外传播与研究
基于英文学术期刊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以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的18个特刊为例
葛浩文的目的论与文化翻译策略
日本主流媒体关于鲁迅的报道与传播——以世界发行量首位的报纸为中心
论当代文学海外译介的可能与未来——以贾平凹《高兴》的英译本为例
“神秘”极地的本土性与世界性——迟子建小说的海外传播与接受
论美国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批评回流”
六个寻找杜甫的现代主义诗人
《九月寓言》:人类梦境的另一个维度
铁凝小说在海外的译介与研究
新诗、文体问题与网络文学——贺麦晓教授访谈录
论海外汉学家鲁迅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蕉风》与马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以文学翻译为中心
“偶然”的诗学——《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文”与“史”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在中国的翻译和接受
当代社会与文学现场
批评大义与文学微言
文学气息与文化气象
语境更新与文化透视
序言
一份杂志与一个时代的
文学批评
王尧
在我们不断追溯的20世
纪80年代,产生了许多影响
深远的历史事件。1983年
那个寒冷的初冬,我在苏州
的吴县招待所为陆文夫创作
研讨会做会务,那是我第一
次在现场感受“作家”和“作
品”。当时我尚不知道,在
遥远的北国沈阳,有几位先
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
代作家评论》的创刊。
1984年与读者见面的《当
代作家评论》第1期,刊登
了《寄读者》和《编后记》
。今天重读旧刊,《编后记
》中的“江南草长,塞北冰
融”一句,仍然让我动容。
编辑部诸君说:“在编完了
这本刊物第一期的时候,已
经到年终岁尾。春来了,我
们仿佛已感到了她的气息,
听到了她的脚步声。”这样
的修辞,简单朴素甚至稚嫩
地传递了一个时代文学理想
主义者的情怀。流光如箭,
因循不觉韶光换,如果从
1983年筹备之时算起,《
当代作家评论》40年了。
这份跨世纪的刊物,在
改革开放大背景下与中国当
代文学同频共振,给中国当
代文学批评史和中国当代文
学史都留下深刻痕迹,堪称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文学
事件”。不妨说,读懂《当
代作家评论》,便能读懂近
40年中国的文学和文学批评
。应运而生的《当代作家评
论》是80年代文学与思想文
化的灿烂景观之一,它当年
未必特别引人注目,但近40
年过去了,它依然保持着80
年代文学的理想、情怀和开
放包容的气度,这一点弥足
珍贵。90年代以后,《当代
作家评论》经受住了消费主
义意识形态的考验,其不断
增强的“专业”精神守护住了
“文学性”和“学术性”。在文
学回到自身的80年代,在文
学守住自身的90年代,以及
在其后的时间里,《当代作
家评论》避免了起落,以自
己的方式稳定发展出鲜明的
气质,在同类刊物中脱颖而
出。同时我们看到,一些曾
经风骚一时的刊物出于各种
原因消失了,一些原本专业
的刊物转向了。今天仍然活
跃着的几家刊物,如《文艺
争鸣》《小说评论》《当代
文坛》《南方文坛》和《扬
子江文学评论》《中国文学
批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等,与《当代作家评论》
交相辉映,构成了中国当代
文学批评的良好生态。中国
当代文学的阐释和中国当代
文学批评的成熟,我说到的
这些刊物功莫大焉。
在这样的大势中,《当
代作家评论》成为“文学东
北”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
我这里并不是强调这份杂志
的“地方性”,近几年来文学
研究的地方性路径受到重视
,包括地方性文学史料的整
理也逐渐加强。在现有的期
刊秩序中,刊物通常会划分
为“国家级”和“地方级”,而
“地方级”刊物通常又被“地
方”期待为“地方”服务。我
觉得《当代作家评论》近40
年以自己的方式突破了这样
一种秩序。作为辽宁省主办
的刊物,它自然会关注辽宁
和东北的文学创作,重视培
养东北的批评家。《<当代
作家评论>30年文选(1984
—2013)》中有一卷《新生
活从这里开始》,专收研究
辽宁作家的文论,许多东北
批评家的成长也与《当代作
家评论》密切相关。但无论
辽宁还是东北文学都是中国
当代文学整体的一部分,《
当代作家评论》以更开阔的
视野关注当代文学创作的重
大问题,从而使这本杂志集
结了中国和海外的优秀批评
家,赢得了广泛的学术赞誉
。我曾经关注海外中国文学
研究,在国外大学访问时会
专门去看看东亚系的图书室
,常在杂志架上看到《当代
作家评论》,当时的感觉就
像在异国他乡遇到故人。这
些年东北经济沉浮,振兴东
北成为国人的强烈期待。正
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
的那样,历史上,某一国家
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
展有时是不平衡的,恩格斯
说经济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
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
因此,换一个角度看,《当
代作家评论》不仅在文学上
,在文化上对辽宁和东北都
极具重要意义。
文学期刊也是“现代性”
的产物。多数当代文学批评
刊物的创办和成熟都是在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几本后起
的刊物如《扬子江文学评论
》和《中国文学批评》则在
近十年。20世纪八九十年代
是文学相对自觉和学术转型
的年代,21世纪之后得以发
展的刊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
为传承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
文学和学术的基本精神。在
文学制度层面上考察,文学
批评杂志作为文学生产与传
播机制的一部分,它的办刊
方针无疑会遵循文学制度的
原则要求,但批评的“学术
体制”则需要刊物自身的创
造。在这一点上,《当代作
家评论》经过40年的探索,
形成了其成熟的文学批评生
产机制。以我的观察,这个
生产机制至少有这样几个层
面:主管单位指导而不干预
;主编的学术个性事实上影
响着刊物的气质;以学术的
方式介入文学现场,在场而
又超越;即时性的批评与文
学研究的经典化相结合;像
关注作家那样关注批评家;
等等。这一机制的产生,显
示了当代学术刊物作为文学
“现代性”产物的成熟。在当
下复杂的文化现实中,干扰
刊物的“非学术”因素很多,
而办刊者如何坚守学术理想
、良知和责任,在很大程度
上维系着这个机制的运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3: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