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论发展型国家--中国道路实践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世界经济 |
作者 | 姬超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在宏大而迷人的经济增长主题中,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片面强调经济增长所需的政治条件。然而,“上山的路也是下山的路”,同样的政策制度在不同国家可能带来截然不同的经济表现。本书是对如何更好地构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一个新探索。政府规模与经济发展程度正相关,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特征性事实。在政府和市场的双向互动关系中,增长模式、政府角色、发展绩效等因素共同定义了“发展型国家”。本书从发展型国家视角出发,从产业政策、特区发展等中国实践中提炼出“偏向性政策”理论,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解。 目录 导论 一政府与市场的二元对立 二政府与市场的相互增强 三发展型国家框架的构建 四发展型国家与中国实践 第一章 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 一主流经济增长理论对政府的拒斥 二经济增长实践对政府干预的拒斥 三政府回归与政府-市场互动关系 四政府扩张原因的代表性理论假说 五经济增长与政府扩张的关系检验 六小结 第二章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差异化路径 一世界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差异 二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路径 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追赶路径 四发展中国家增长失败的原因 五小结 第三章 发展型国家:一种新的增长模式 一发展中国家的失败尝试 二发展型国家的路径探索 三发展型国家的增长逻辑 四发展型国家的政治意蕴 五发展型国家面临的挑战 六小结 第四章 发展型国家理论在中国的实践经验 一中国经济增长与政府扩张的事实描述 二中国经济增长与政府扩张的理论构建 三中国经济增长与政府扩张的实证检验 四小结 第五章 发展型国家的经济效率与资源错配问题 一中国经济效率的测算与分解 二政府扩张与经济效率的关系 三中国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性 四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要素配置情况 五政府扩张的资源错配效应理论模型 六政府扩张的资源错配效应实证检验 七小结 第六章 经济特区:发展型国家理论的区域实践 一偏向性政策与经济特区 二中国经济特区的主要类型 三中国经济特区的功能使命 四建设经济特区的主要争议 五中国经济特区的实践创新 第七章 经济特区的动态演进与中国发展道路 一经济特区的动态演进与中国道路 二中国非均衡发展道路实践的形成 三中国发展道路的增量改革内涵 四新时代中国发展道路的优化方向 第八章 中国发展道路的案例观照:蛇口工业区 一案例的选取依据 二蛇口试验的整体回顾 三蛇口试验的增量改革逻辑 四蛇口增量改革的理论创新 五蛇口增量改革的当代启示 第九章 中国发展道路的动力演变与政策转向 一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与动力机制 二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梯度演进性 三以创新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构建 五小结 第十章 发展型国家的发展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一发展型国家的经济增长与政府扩张 二发展型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三发展型国家理论的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序言 序言 这本书的写作计划筹备已久。长期以来,我 的研究兴趣集中在经济增长方向。增长主题是如此宏大 而迷人,许多学者前仆后继,这意味着要想在这个领域 有所创见必然困难重重,实现新的突破更是难上加难。 但是,增长问题的重要性又是如此显而易见。 近年来 ,我主要关注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内 涵和实践逻辑,由于工作关系变动和环境影响,我对乡 村振兴、“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现实问题也有所关注 ,不过这些现实问题的理论内核仍然紧紧围绕经济增长 与政府治理展开,这是一个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也是 一个积极回应国家发展所需的过程。 回顾这段历程, 记得在早期的学习和日常讨论中,自由主义思潮长期弥 漫学术界,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资本主义与自由》和弗里德里希 ·哈耶克(Friedrich Hayek)的《通往奴役之 路》更是长期作为中外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陪 伴许多青年学子度过了早期求学生涯。许多人因此对经 济增长以及中国经济持有一些偏见,仿佛不批评政府, 就不能算是一个好的经济学者一样。不过,随着对现实 世界的不断观察,理论和事实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以 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东亚经济体为例,这些国 家的发展策略常常与教科书大相径庭。真的是这些国家 做错了吗?可它们的进步又是如此明显,这不得不令我 们结合经验事实,调整观察角度,重新审视现有的经济 增长理论,反思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政府-市场关系。近 年来,随着资本主义危机的蔓延和保护主义的兴起,人 们对自由主义的反思愈加深刻。 根据我的观察,对于 经济增长中的政府角色,许多经济学人沿循亚当 ·斯密(Adam Smith)的思想源流,大多非常 警惕这只“看得见的手”,不过真实的历史却是这样的 :伴随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政府规模也在不断扩张。 我相信这是一个实证性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价值判断 问题,事实上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和对政府角色最有洞 见的研究恰恰来自美国经济学者。最终,我发现所有的 经济活动往往是一项政治经济活动。这非常有趣,经济 增长与政府治理随后成为我的研究方向,并且延续至今 。总的来说,时至今日,大多数经济学者关注的仍然是 有质量的经济增长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政府。与此同时, 也有学者尝试运用经济变量来解释选举等政治结果。沿 着第一种思路,政府虽然重要,但在根本上是作为一个 外生变量存在的,很少有人关注经济增长的结果带来了 什么样的政府,也就是关于政府行为的经济解释。第二 种思路下的研究集中体现为公共选择文献,以及国家中 心主义的兴起。但是,无论何种思路,都不能为政府变 量的内生变化提供令人满意的解释。乔尔·S.米 格代尔(Joel S. Migdal)指出,国家主义者错误地 假设国家无论何时何地都有实现其领导者意图的潜力或 能力,而忽视了国家在不同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往往不同 。真实的国家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并非单向而是 双向的,既要看到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不能 忽视社会(经济)对国家的影响,二者处于相互转化的 关系之中。彼得·埃文斯(Peter Evans)进一 步认为,米格代尔只看到了国家和社会(经济)间冲突 的一面(零和博弈),未看到二者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 互增进,实现双赢。为了更清晰地呈现经济增长全貌, 需要将研究扩展到政府和国家属性上来,将宏观的政治 社会结构和理性选择的微观经济基础结合起来,并将其 置于动态过程中。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对的第一个 问题是如何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事实进行理 论整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 (William Petty)曾言,“上山的路也是下山的路” ,这令我们思索缘何相同的发展道路在不同国家引致的 发展结果会大相径庭?在理论解释上,无论是立足发达 国家历史经验的主流经济增长理论,还是依托发展中国 家提出的赶超理论,都存在固有的缺陷,既忽略了不同 国家或地区发展伊始所具有的不同资源禀赋特征,又割 裂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不同阶段客观存在的市场 联系。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schenkron)认为,国家之间的发展往往呈现非常 不同的特征,这种不同不仅体现在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上 ,而且体现在发展中的生产结构和组织结构等技术体系 上,直接模仿或借鉴的各种制度性手段也应因地制宜。 我相信,发展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发 展又是有成本的,随着发展阶段的推进和人均收入水平 的提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在发生变化。因此,不同 国家和地区必须根据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国内外环境,选 择成本最低和现实可行的发展方式。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避免制度自负和价值观束 缚是第一位的。其中,制度自负主要指的是对资本主义 制度的极端自负,这种自负集中表现为对西方民主价值 观和自由主义的盲目认同,哪怕这种民主制度在当前遭 遇了重大的危机。我不知道这种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