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存在的艺术》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的著名作品,探讨人的存在方式和存在价值,堪称《爱的艺术》姊妹篇。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首先提出两个问题:生活的目标是什么?人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大多数人都认为他们想要得到幸福,即满足自己的愿望,得到想要的东西。弗洛姆在此区分了“占有型”和“存在型”两种存在方式,论述了后者何以优于前者,并分析了社会流行的诸多观点,提出如何集中注意力去发现和发展自我。他引导读者“多认识自己”,并列举许多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自我分析的方法介绍给读者,其最终目标是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作者简介 艾里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1922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纳粹上台后于1934年赴美,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并在哥伦比亚大学讲学,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1980年于瑞士洛迦诺逝世。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在潜意识中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 弗洛姆的代表作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目录 编者前言 第一章 一 存在的艺术 第二章 二 华而不实 三 八卦闲聊 四 “不劳可获 五 “抗拒专制 第三章 六 不渝 七 清醒 八 觉悟 九 专注 十 思定 第四章 十一 精神分析和自我意识 十二 自我分析 十三 自我分析的方法 第五章 十四 论占有的文化 十五 占有哲学 十六 论占有心理学 第六章 十七 从占有到幸福 序言 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六 年间,年迈的弗洛姆在瑞士 洛迦诺的家中撰写《占有还 是存在?》(To Have Or to Be?),并于一九七六年出 版。作者所写的手稿和章节 远远超出实际出版的,其中 一些章节就包含在本书中。 这些章节集中阐述了个人如 何一步步地习得“存在的艺 术”。 《占有还是存在?》即 将排版之前,弗洛姆撤回了 “习得存在的步骤”的章节, 因为他认为会使读者产生误 解,以为通过培养自我意识 、发展自我意识以及进行自 我分析就可以精神健康,而 无需改变催生了“占有型存 在”的经济基础。“占有倾向 ”在物品琳琅满目的富裕社 会里尤其突出,应在现代工 业社会的经济、政治以及社 会层面寻找根源,尤其是劳 动的组织方式和生产模式。 尽管占有倾向植根于当 今工业文化,但战胜这些现 实在于重新发现人类自身的 心理、智力和体力以及自我 决定的可能性。出于这个原 因,“习得存在的步骤”一章 如今出版,希望可以为增强 自我意识提供指南。 最近的趋势毋庸置疑地 表明,说一个人意识到自我 、实现自我或发展自我,并 不意味着增强了人的主控力 。总的来说,如今个人自恋 越发增强,缺乏理性和爱的 无能(弗洛姆认为这是倾向 的特征)越发根深蒂固,因 为自我意识为其提供了支撑 。 下面的总结出自《占有 还是存在?》,但它不是为 了代替这本书,而是要提醒 看过的读者其最重要的思想 。 弗洛姆认为选择占有还 是存在,这是两种不同的基 本生存模式,或是对自我和 世界两种不同方向的选择。 两种不同的性格结构,决定 了一个人如何思考、感觉以 及行动(《占有还是存在? 》第24页)。如果一个人考 察了生活所有可能的途径, 他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 个人最终的生活倾向不是占 有,就是存在,两者必居其 一。 那么一个人倾向于占有 的生活会意味着什么呢? 这个人会根据他拥有的 、能拥有什么或还能拥有更 多的什么来给自己定位,以 此确定生命的意义和如何过 这一生。现在,几乎什么都 可能成为物品,勾起人们的 拥有欲:各种类型的物品— —房子、金钱、股票、艺术 品、书籍、邮票、钱币和其 他东西,在某种程度上可以 说人们是像“疯狂的收藏家” 那样积累物品。 人也一样可以成为物品 。当然,人们不会直接说一 个人拥有另一个人,将其视 为自己的财产。更体贴的说 法是“关心他人,并对他们 负起责任”。但众所周知, 对谁负责即意味着对其有处 置权。因此,儿童、残疾人 、老人、病人以及那些需要 照顾的人被接管后被认为是 别人的一部分,而当病人恢 复健康、孩子希望自己做决 定时,这种占有模式带来的 矛盾就会凸显。 这些似乎还不能说明他 人可以被占有,我们还需要 通过承担或获得美德和荣誉 来决定我们的生活行为。对 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我们 被人尊重、有一定的形象、 健康、美丽或青春,而当这 些不再可能时,我们至少拥 有“经验”或“回忆”。政治、 思想和宗教性质的信念都可 以如财产般占有,并被誓死 捍卫。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 是否掌握真理或处在正确的 位置。 实际上,如果一个人以 拥有物品多寡来衡量生活的 话,那么一切在他眼里都成 了物品。问题不在于一个人 是否拥有某物,而是一个人 的内心是否拥有。不想拥有 也是一种预设了拥有的态度 。弗洛姆并不提倡禁欲苦修 ;实现自身的“存在”与“不 想拥有”完全不同。不过时 的问题是哪种倾向决定着你 生活的意义以及你的身份。 往往很难区分一个人是否具 备占有倾向,或引用弗洛姆 的话,“拥有犹如一无所有” 。但每个人都可以用这样的 方法来快速测试自己,询问 自己认为什么有价值,一旦 失去这些重要的东西,会发 生什么:他或她是否会因此 方寸大乱,从此觉得生活毫 无意义。如果一个人不再感 到自我价值(内在自我), 如果感到生活和工作都不再 有价值,那么这个人是被占 有倾向决定生活的意义:拥 有不错的职业、听话的孩子 、良好的关系,具有深刻的 见解和更好的观点,等等。 倾向占有的人总是善于 利用支撑物,而不善于利用 自己的双脚。这种人只有使 用外部物体才能存在,才能 做他们所希望的自己。只有 当他们拥有时,才真正成为 他们自己。这些个体觉得存 在也像拥有物品。他们被物 品所占有,因而也被他们所 拥有的物品占有。 同时,用拐杖替代双脚 的隐喻也阐明了另一种生存 态度。这正如一个人有自立 的生理能力,却非要用拐杖 ,自立的心理能力也一样, 爱的能力、理性的能力和生 产的能力——人也有可能用 占有倾向来替代这些先天的 心理力量。 爱、理性和生产的能力 是一个人自身的心理力量, 只有不断实践才能成长至一 定的深度。他们不能被消费 、买卖或者像物品被拥有, 只能实践、练习或进行冒险 。与拥有物品不同——当它 们消耗完了,就彻底用完了 ——而爱、理性和生产能力 却会随着共享和使用不断增 加。 倾向于存在的人往往意 味着其生活是围绕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