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读人群 :大学以上文化程度
商务印书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义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着手分辑刊行。限于目前印制能力,每年刊行五十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将陆续汇印。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未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
这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梅洛宠蒂的重要著作。本书分为导论和四章内容。导论论述了意识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主题内容论述了“反射行为”、“高级行为”、“物理秩序,生命秩序,人类秩序”、“心身关系及直觉意识问题”等。在本书中,他运用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的结构理论,试图赋予形式、结构以哲学的意义。他认为行为是主体的行为,行为表述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永恒斗争。
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法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梅洛-庞蒂极大地促进了胡塞尔及海德格尔所开创的现象学传统在法国的传播和发展。他对绘画艺术、文学等亦有精深独到的见解。1952年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1945年出版其代表性著作《知觉现象学》后,又陆续出版《人道主义和恐怖》、《意义与无意义》、《辩证法的历险》、《符号》等哲学著作,还有一些著述和讲稿在其去世后经整理出版,如《眼与心》、《可见的与不可见的》、《世界的散文》等。
译者简介:
杨大春,1965年生于四川,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长江学者。主要著作有:《感性的诗学:梅洛-庞蒂与法国哲学主流》(2005),2008年获得浙江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语言?身体?他者:当代法国哲学的三大主题》(2007),2009年获得浙江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主要译作有:《哲学赞词》(2000)、《世界的散文》(2005)、《行为的结构》(2005)、《眼与心》(2007)。重要科研项目:《梅洛-庞蒂著作集》编译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4-2019)、福柯与当代法国哲学的当代性之维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14-2019)等。
张尧均,1974年生,浙江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文法学院哲学与社会学系讲师,主要从事法国现象学和政治哲学研究。著有《隐喻的身体——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研究》,译有《行为的结构》(合译)等。曾参与“梅洛-庞蒂与法国哲学主流”等课题的研究。
一种含混的哲学
导论:意识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第一章 反射行为
导言:生理学对客观性的界定及经典的反射概念。
实在分析与因果说明的方法
第一节 经典的反射概念及其辅助假说
1.刺激
2.兴奋的位置
3.反射环路
反射的化学条件、分泌条件、植物性条件。——大脑条件与小脑条件;抑制与控制、协调与整合的观念;神经系统的等级概念。——反射对于同时发生的种种反应的依赖。——对于各种先前发生的反应的依赖:反射的扩散,反射的反向,韦伯法则与阈限观念。
4.反应
概述;秩序问题;解剖学秩序与生理学秩序
第二节 格式塔理论对于反射的解释
1.眼睛注视反射;各种兴奋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反应的关系。
2.推论
3.推论的证实:机能重组与替代:尤其以偏盲为例
4.反射的生物学含义
第三节 结论
1.“形式”范畴
2.这一范畴是多余的吗?在一种的生理学中,神经功能被归结为一些物理类型的关系的交织吗?
3.形式与目的。作为描述范畴的秩序。
第二章 高级行为
第一节 巴甫洛夫的反射学及其诸假设
它预设了对于行为的某种描述。物理-化
学分析和生理学对行为的分析
第二节 行为的“中心区域”与定位问题
1.定位问题中普遍承认可的一些结论
疾病分析,结构障碍。——整体机能与镶
嵌机能。——定位的混合观念与功能平行论
2.对这些结论的解释:协调的观念足以说明它们吗?
空间知觉方面的协调与“形象的不协
调”。——色彩知觉方面;“色彩的层次”;语言生理学方面。 ——协调观念的歧义。
3.结论
驳生理学中的经验论与理智论。各种中枢
现象中的形式;但什么是形式呢?
第三节 行为的各种结构
1.学习不能被解释为彼此外在的神经事件的联结
2.对行为的各种结构的描琐
A)各种混沌形式与本能。
B)各种“可变
动形式”:信号;各种空间关系与时间关系;各种机械关系与静态关系。
C)各种象征形式
结论:条件反射的含义:病理现象或高级活动。行为与生存。
第三章 物理秩序,生命秩序,人类秩序
导论:格式塔理论想要突破实体主义的
各种二律背反。——实际上,由于未能对“形
式”作出哲学分析,它本身也回到了二律背反之中
第一节 物理结构
1.在什么意义上确实可以说:与实证主义的看法相反,物理世界包含着一些结构
2.但这些结构并不“在”某一“自然”“之中”
3.结构是对于某一意识而言的
第二节 生命结构
1.生命形式相对于物理系统的新颖性。新辩证法之项的机体及其环境
2.作为“观念”的机体
3.机体中的超越机械论-活力论对立的意义统一
第三节 人类秩序
1.意识的生命
——在当代人那里,意识与活动的关系仍然是外在的。关于知觉理论的一些推论
——初始知觉的诸特征:它依附于人的意向而不是依附于对象,它体验到实在而不是认识到真理
——有关于意识结构的推论:多种多样的意向,实在意识
2.严格意义上的人的意识
3.驳心理学中的因果思维。用结构来解释弗洛伊德主义
4.“心理”与精神不是实体而是统一性的辩证
法或者形式。——如何超越“心灵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二者择一。——作为行为结构的心理
结论:前述分析的双重意义。它们接受一种批判主义结论吗?
第四章 心身关系及知觉意识问题
第一节 各种经典的解决
1.素朴意识及其经验实在论
2.关于感性事物的哲学实在论
3.科学中的伪笛卡尔主义
4.知觉意识的笛卡尔式分析
5.批判的观念。理智主义知觉理论对心身关系的解决
第二节 不存在着自然主义的真理吗?
1.前述各章在何种意义上导向了先验态度。
被界定为意义的三个秩序的物质、生命和精神
2.但我们的结论不是批判主义的
3.应该区分作为意义的场所的意识与作为实际经验之流动的意识
A)外部知觉。事物现象。——身体本身
的现象。——如同回到一种原初经验那样回
到知觉场。作为有充分根据的错误的实在论
B)错误,心理的与社会的结构
4.结构与意义。知觉意识问题
所引著作目录
法中(西中)术语对照表
中法(中西)术语对照表
法中(西中)人名对照表
中法(中西)人名对照表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