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地图学史(上下)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成一农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首先对近代以来中国古代地图的研究进行了回顾;然后在前辈学者积累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各专题地图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期能比以往更为全面的勾勒中国古代地图的面貌和发展过程,并填补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进而希望能为今后中国古代地图研究的发展提供一个相对坚实的基础;然后还对中国地图的近代转型问题从多个侧面进行了分析;最后以地图为史料对一些史学问题进行了讨论。 作者简介 成一农,男,1974年4月出生于北京。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2003年至201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工作,研究员。2017年至今在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工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城市史以及中国传统舆图的研究,曾主持社科基金项目两项,目前主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出版有学术著作6部:《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空间与形态——三至七世纪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研究》《“非科学”的中国传统舆图——中国传统舆图绘制研究》《〈广舆图〉史话》和《中国古代舆地图研究》《当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1949—2019)》;教材1部,《城市史研究》;译著5部;在海内外刊物和论文集中发表论文90余篇。 目录 (上册) 第一篇 研究评述 第一章 近代以来中国古地图与地图学史研究的主要进展及对未来的展望 第二章 时代与中国古代地图学史的书写 第三章 中国古代地图学史中“制图六体”经典地位的塑造 第四章 《广舆图》经典地位的塑造 第五章 浅谈中国传统舆图绘制年代的判定以及伪本的鉴别 第六章 古籍中作为插图存在的地图及其价值 附录一 简评《地图学史》(The History of Cartography) 附录二 再议中国古代地图的起源 第二篇 寰宇图和全国总图 第一章 中国古代寰宇图和全国总图研究的展望 第二章 普通寰宇图和全国总图 第三章 读经地图——“十五国风”系列地图 第四章 读经地图——与《禹贡》有关的全国总图 第五章 读经地图——与《春秋》有关的全国总图 第六章 中国古代历史地图集的编绘及其演变 第七章 宋元日用类书《事林广记》《翰墨全书》中所收寰宇图 第八章 “古今形胜之图”系列地图 第九章 中国古代全国总图中的风水地图 第十章 以军事为主题的全国总图 附录 中国古代绘制的“四夷图” 附表一 寰宇图和全国总图及“四夷图” 第三篇 政区图 第一章 研究综述 第二章 明清时期政区图的绘制“技术” 第三章 明清时期政区图的其他一些问题 附表二 政区图和区域图 第四篇 城池图 第一章 中国“城市”概念的从无到有 第二章 中国古代城池图研究综述 第三章 中国古代城池图的发展过程 第四章 近代中国城市地图绘制技术的转型:一个简短的讨论 附录一 《永乐大典·潮州城图》成图时间考 附录二 《莱州府昌邑县城垣图》绘制时间考 附录三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清军围攻金陵城图”研究 附表三 城池图 第五篇 海图 第一章 航海图和海运图 第二章 海防图 第三章 海塘图 附表四 海图 (下册) 第六篇 河渠水利图 第一章 黄河全图 第二章 河源图 第三章 长江及其他河流水利图 第四章 运河图 附表五 河渠水利图 第七篇 军事图 第一章 研究概述 第二章 明清时期的“边图” 第三章 其他军事图 附表六 军事图 第八篇 其他各类舆图 第一章 交通通讯图 第二章 矿业、物产和仓储图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宫殿、园林、陵寝、山川名胜图 第四章 星图和历史地图(集) 附表七 其他类舆图 第九篇 中国地图绘制的转型 第一章 社会变迁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地图绘制转型研究 第二章 “科学主义”背景下的“被科学化”——以近代中国城池图绘制的转型为例 第三章 中国古代地图所展现的空间观念及其转型 第四章 现代学科体系对地图绘制的影响 第十篇 地图的史料价值 第一章 “史料不是救世主”——对“地图入史”的一些认识 第二章 印刷术与宋代之后知识发展方式的转型——以中国古代全国总图为例 第三章 基于“古今形胜之图”系列地图对一些知识史命题的初步讨论 第四章 浅析“中国疆域沿革史”历史书写的发展脉络 第五章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和“疆域观”及其转型 第六章 从古地图看中国古代的“西域”与“西域观” 第七章 王朝是“帝国”吗?——以寰宇图和职贡图为中心 第八章 从几幅古地图谈文化自信的重点在于重视当下 参考文献 序言 本书是我十多年来中国 地图学史研究的总结和归纳 。我进入中国古代地图学史 的研究,是在恩师李孝聪教 授的指引和帮助之下,最初 只是希望将中国古代绘制的 城市图作为史料纳入城市历 史地理和城市史的研究中, 但在研究中逐渐萌发了两点 困惑,一点就是中国古代绘 制的城市图的图面内容似乎 并不能提供太多文本资料之 外的“令人出乎意料”的“史 实”;另一点就是发现中国 古代地图似乎并不像前辈学 者所认为的那样有着太多的 “科学性”,或者有着朝向“ 科学性”“准确性”的发展和 追求。 最初几年,我主要围绕 解决第二点困惑从事了一些 研究,2016年出版的《“非 科学”的中国传统舆图—— 中国传统舆图绘制研究》一 书就是这方面研究的结果, 也即认为从“科学”和“准确” 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古代地图 ,这种视角本身就是错误的 ,因为“科学”和“准确”并不 是中国古代地图的核心特质 。与此同时,还认识到以往 中国地图学史的历史书写除 过于强调“准确”和“科学”之 外,在地图的类型上也存在 太多的忽略,忽略了刻本书 籍中的地图,忽略了寰宇和 全国总图以及河工图、运河 图以及九边图之外众多其他 类型的地图,因此在写完那 本书之后,我希望能撰写一 部“全面”的中国地图学史, 由此也开始了资料的搜集工 作。2018年出版的以清代 之前中国古代的寰宇图和全 国总图为对象的《中国古代 舆地图研究》一书,即是这 一宏大设计的一部分①。 不过,随着对历史认知 的加深,我越发认识到,客 观历史虽然只有一个,但我 们认知历史的角度则是无穷 无尽的,因此撰写一部全面 的中国地图学史,完全是一 种不切实际的奢望,也是一 种颇为幼稚的想法,因此本 书的目的最终退缩到在地图 类型上做到“全面”。 但一旦进入写作阶段, 我才发现即使是在地图类型 上做到“全面”也颇为困难。 因为中国古代存在众多的地 图类型,涉及众多的学术领 域,因此需要研究者有着相 当广泛的知识面,对于我这 样一位懒惰且水平堪忧的研 究者而言,这点显然是做不 到的。最终,本书虽然介绍 了众多类型的地图,但其中 能结合历史背景以及相关文 本文献进行分析的只是极少 数,大部分只能就图论图, 叙述一下谱系和大致的类型 而已,甚至有时只能描述一 些我认为具有代表性的地图 。书中能让自己满意的大概 只有第一篇寰宇图和全国总 图。即使如此,由于有些类 型的地图数量众多,涉及的 主题也非常广泛,如河工图 ,因此本书也难以做到全面 涵盖。总体而言,本书在大 部分地图类型上,只是在尽 量广泛搜集地图的基础上, 进行叙述性的罗列介绍而已 ,因此今后这一领域还有很 大的研究空间。此外,本书 第八篇第三章第一节中关于 “‘三山五园’图”的部分以及 第二节“佛教四大名山图”和 第三节“五岳舆图”分别是由 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舆图 组的任昳霏和吴寒撰写的, 这也是我知识面欠缺的体现 。 不仅如此,本书对于中 国古代地图的分类,实际上 是基于现代知识体系以及现 代地图分类而进行,因此从 “同情”的角度而言,并不合 适。比如因为中国古人并没 有今天现代国家和世界的概 念,所以中国古代并没有现 代意义的全国总图和世界地 图的区分。因此,今后如果 要从地图类型的角度再次撰 写中国地图学史的话,那么 更为恰当的就是以中国古代 的知识体系为主导来对地图 进行分类,当然在写作之前 ,需要进行大量新的研究。 总之,今后中国地图学 史的历史书写依然有很大空 间,而且我认为重写中国地 图学史,不仅是地图学史研 究的需要,也是中国史学发 展的需要,如果做不到这一 点,那么中国地图学史的研 究必然依然是一个冷门,无 法与史学的主流接轨,也必 然无法真正与国际接轨。而 且,今后中国地图学史的研 究也绝不能像本书这样只是 停留在分类、描述谱系和地 图的层面上。 关于我的第一点疑惑, 即地图的史料价值,近两年 我已经有所感悟,大致而言 ,就是地图的史料价值绝不 是其图面内容,而在于这些 地图所反映的与其绘制相关 的文化、社会和制度等背景 ,也即要走到地图图面的背 后。这点说起来容易,但要 真正做到却颇为困难,大致 需要研究者有着丰富的想象 力、一定的史学理论基础, 以及最为关键的是要能基于 地图提出“正确”的问题。本 书的第十篇即是这方面的一 些尝试。我对这些尝试的结 果还算满意,因为至少以地 图为史料获得了一些有着一 定新意的认知。“走到地图 图面的背后”,应当是地图 史料价值之所在,也是中国 地图学史今后必然要走的道 路,也是让中国地图学史不 那么“冷门”的途径之一。 本书的写作,是我对中 国地图学史研究的一个阶段 的终结,今后我的研究重点 将转向以地图为史料从事其 他领域的研究,如“中国疆 域史”“中国古人的时间与空 间”等问题。 在此,还需要对本书的 一些“与众不同”之处进行一 些简要解释。 首先,作为一本“中国地 图学史”的著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