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埃米·尼特菲尔德的命运在父亲变性、父母离异后被翻转、颠覆。童年时期,埃米饱受困苦,在精神状态不稳定并患有囤积癖的母亲的抚养下,每日被迫服用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家里那些破烂、发霉的东西被母亲堆成了一座座不断攀升的山峰,沉闷、刺鼻的气味让人窒息,老鼠在屋子里来来去去,如此恶劣的居住环境,使十几岁的埃米不得不在寄养家庭和精神病院之间流转。 在人生低谷期,自学考上常青藤院校成为她唯一自救的方式,也给她晦暗绝望的人生带来了转机。在即将踏入哈佛大学之际,她在布达佩斯游玩时遭受了性暴力事件,这场悲剧重重地笼罩在她和母亲之间本就紧张的关系上,像是一道阴霾,难以散去。 在经历了诸多的磨难和挫折后,埃米终于在哈佛大学完成了她的学业,并成为谷歌的软件工程师。尽管拥有高薪工作和同为工程师、近乎完美的丈夫,可她始终无法完全走出成长带给她的痛楚与矛盾。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探索,现实和理想的碰撞、融合,她坚定地踏上了人生之路,脸上也绽放出久违的笑容。 这本回忆录记录了一个原生家庭失能、缺失教育、备受心理创伤折磨的少女如何勇敢地直面人生,完成自我救赎的真实经历。她告诉我们:不要让任何人定义你的人生! 作者简介 埃米·尼特菲尔德(Emi Nietfeld),作家兼软件工程师。她的散文曾获“手推车奖”提名,其文章散见于《纽约时报》和《兰普斯》等多家知名媒体。2015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就职于脸书和谷歌。 目录 《接受不等于遗忘》无目录 序言 再过一个星期准公婆就 要与母亲见面了,我紧张地 在客厅来回踱步,思忖着要 不要事先给对方打个预防针 。“我用不用先打个电话?” 我打电话咨询了高中以来的 人生导师安妮特。我反复祈 祷,希望母亲能体面地出现 在亲家面前,能在出门前洗 个澡,能把车子停得远一点 儿,千万别让男方家长看到 她的小货车里堆满了垃圾。 我希望他们看到的是那个我 曾深爱的母亲,是那个我被 寄养期间偷偷带我去上人体 素描课的母亲,是那个在我 住进托管治疗中心时,书被 辅导员没收后带我去图书馆 学习的母亲,是那个愿意开 车载着我从明尼阿波利斯市 开到华盛顿特区,只为参观 一场摄影展的母亲。 “你之前跟他们提到过你 母亲的情况吗?”安妮特问 我。 我咬着嘴唇,盯着窗外 ,纽约西区的街道两旁种满 了银杏树。“我一直跟他们 说自己上的是寄宿学校。” “埃米,你还有一个月就 要结婚了。” “准确地说是七个星期。 ”可是即便如此,留给我准 备的时间也已经不多了。我 本以为两家人在婚礼彩排的 晚宴上见个面,婚礼仪式后 再其乐融融地拍张合影,以 后便可以井水不犯河水了。 我希望婆家以为我天生就是 读重点大学的料,我结婚的 消息理应被刊登在《纽约时 报》上。这些当然不是事实 ,当初准备申请大学时,我 有几天甚至找不到安身之所 ,到了晚上只能穿衣睡在车 里。难道拜伦的父母感觉到 了什么异样?我们刚要敲定 婚礼细节,二老就买好机票 说要来我老家看看。 “他们从来没问过你家里 的情况吗?比如你小时候的 生活经历?”我能从安妮特 的语气中感到些许不满,想 象着电话那头拥有白皙皮肤 、深色秀发的她此刻正一脸 严肃。我仿佛又回到了高中 时代。 安妮特究竟指望我告诉 婆家什么呢?跟他们说母亲 有积攒破烂的习惯吗?还是 说她以前总是无端地给我吃 药,目的是让医生相信她一 切正常,而所有问题都是年 少的我妄想出来的结果。我 知道安妮特肯定会说,“你 妈妈那是生病了,埃米”。 多年来,我一直渴望长大后 能拥有正常的生活,拥有理 想的精神世界,可这一切对 于当初的我来说简直就是奢 望。电话那头的安妮特没好 气地继续说:“你不要再翻 旧账了。”当然,婆家对我 的家庭状况还一无所知。 “我就是想让他们直接见 面,”我说,“他们怎样看待 母亲,那是他们的事,我也 没办法。” “不!你千万不要那么做 ,你现在就给拜伦的母亲打 电话,让他们有些心理准备 。” 安妮特或许说得没错, 万一婆家以为即将见面的亲 家是一位普通家庭的正常母 亲,结果却大跌眼镜,那问 题岂不是更严重? 我挂了电话,一动不动 地坐在摩洛哥地毯上,盘算 着有没有什么理由不打这通 电话。我总觉得,不管我跟 他们说什么,仿佛都是对母 亲的背叛。小时候我住在明 尼苏达,母亲是我认识的人 中最聪明的一个,我俩一致 认为,当地除了几位医生, 其他人都是没见过世面的白 痴。之前,我每次提到家人 ,都会说同母异父的哥哥虽 然没上过大学,但脑子非常 聪明,还有我妈妈,差一点 儿就被斯坦福大学录取了, 若不是造化弄人,她的人生 不会像现在这样。母亲一直 对我很有信心,认为我一定 能考上常青藤大学,我也不 知道她哪儿来的信心。婆家 要是能看到那时的母亲该有 多好啊! 公婆一定要知道实情吗 ?一定要知道如果不是因为 母亲,我这辈子就不会知道 什么叫绝望吗?我希望自己 忘记所有不堪的过去,包括 我曾经住过的各种奇怪的地 方,那时候,根本没人知道 我的下落,没人知道我心中 的悲凉。我希望小时候的生 活就是每天刻苦学习,而事 实不是这样。身处窘境的人 有时真的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要想得到帮助,就得表现 得毫无瑕疵,让人家觉得你 有被帮助的价值,就连你受 到的伤害都得恰到好处,绝 对不能引起人家的不适。可 即便如此,大人们依旧非常 吝啬。不管是心理医生还是 大学招生办的老师,他们对 我们这种弱势孩子的态度只 有一个:只要我们意志坚定 ,哪怕是被无视、被虐待, 我们也能克服困难,成就更 好的自己。现在的我痛恨装 出一副“坚韧不拔”的模样, 对于过去,我宁可保持沉默 。 然而,我很难会对安妮 特说“不”。我俩认识已经有 十年了,她对当时身处困境 的我提供了太多帮助。如今 ,我已经二十五岁,虽不再 是十年前那个小女孩,却依 然保持着取悦身边人的习惯 ,毕竟那是我从小到大的生 存技能。 于是,我拨通了电话。 “喂,你好?”准婆婆的 声音干净利落,吓得我差点 儿尿裤子。 …… 与婆家人告别后,我和 拜伦把母亲送到停车场。我 忍不住地回头张望,希望准 公婆没有朝我们这边打探。 母亲向拜伦抱怨警察一直找 她麻烦,说她车里的东西太 多,坐在驾驶位根本看不到 后挡风玻璃。“不是还有后 视镜吗!”她一边说一边打 开车门,从里面飘出一股烂 香蕉的味道。 “我没想到你竟然会来明 尼阿波利斯办婚礼,”母亲 一边说一边在一 导语 一篇篇广为传颂的励志故事背后,那些“没那么快好起来”的人们能否也被倾听?埃米以这本回忆录直面人生,其颠沛流离的童年处处反映美国寄养系统和相关制度的荒唐失能,而这一次,她也准备和母亲告别。都说爱比死更冷,有些再见,要以十年为单位才说得完。 后记 记忆是我创作这部作品 的主要素材。此外,我做过 的访谈、收到的邮件、记录 的日志和医疗病例都为我提 供了巨大帮助,其中对话的 部分大多依靠的是我个人的 回忆以及相关文献的辅助。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 我对部分书中的人物使用了 假名字,有些省去了明显的 身份特征。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回忆录让人眼前一 亮!《接受不等于遗忘》讲 述了埃米·尼特菲尔德为教 育、梦想而独自奋斗的故事 ,令人心潮澎湃。这是我今 年读到的最好的回忆录之一 。 ——艾尔·伍德沃斯,美 国亚马逊编辑 在阅读埃米·尼特菲尔德 的成长经历时,读者也会对 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这便 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埃米·尼特费尔德拥有一 种特殊的天赋,她了解自己 内在的愤怒情绪,并在追忆 过去时,能深刻地反思年少 时的自己。这种独特的表达 方式使《接受不等于遗忘》 成为一本非凡的回忆录。 ——《纽约时报》 这部回忆录会让读者重 新审视长期以来大众对成功 的定义。 ——《书单杂志) 埃米·尼特菲尔德的韧性 和坦率使读者着迷。这本书 很有冲击力! ——《出版商周刊》 这本书深入人心,引人 沉浸其中。《接受不等于遗 忘》真实地记录了埃米·尼 特菲尔德在面对命运的捉弄 时,通过自我成长、接受教 育,重拾改变命运的决心。 这本书必定会引起很多人的 兴趣,特别是学校老师、家 长、心理学家、社工和其他 与处于困境中的青少年打交 道的人。 ——《图书馆杂志》 精彩页 一 明天就要上学前班了,今晚,我跪在床边向上帝虔诚祈祷,“我主耶稣,请让我学会读书写字。”我的泪水奔涌而出,我渴望学习,生怕自己一事无成。这也成了母亲最爱挂在嘴边的事,她动不动就跟人说我有多刻苦、有多用心。 一个星期过去了,我如饥似渴地翻阅每一本书,一心只想好好学习。我带着极强的好胜心背诵了《圣经》里的很多段落,盼着有朝一日一定要考入全世界最高学府——芝加哥的穆迪圣经学院。有了上帝的保佑,一切自然皆有可能。到时候,我可以驳斥进化论、成为医疗传教士、找到治疗艾滋病的良方,甚至可以在座无虚席的体育馆表演歌颂上帝的流行音乐。然而,我发现学校老师关心的都是一些小事,他们给我家里打电话,说我整天蓬头垢面,袜子脏了也不洗,衬衫皱巴巴已经缩了水。埃德娜祖母每隔几个月都会来看我,每次都说我头发乱,硬要把我带去理发店给我剪一个难看的发型,害我每次都要大哭一场。 每次祖母一走,母亲就会气急败坏地抱怨,“这个家总得有人挣钱啊。”我们家的确如此:妈妈负责挣钱养家,家务呢,由我和她共同承担。我听说父亲之前当过护士,不过,在我出生前他就不工作了,至于说家务活,做饭、洗碗什么的,在他眼里这些都是女人的活儿(他只会在天气暖和时给我们烤些德式香肠)。 母亲对自己的生活很不满意,她小时候一直梦想长大去斯坦福读大学。“我差一点儿就考上了,”她逢人便说,“学校之所以没有录取我,是因为我当时只有十六岁。”考学失败后,她意识到自己不能继续待在家里:她的父母简直要把几个女儿饿死,早餐每人只能喝一罐低糖饮料,为了让女儿保持身材,总是勒令她们一边唱歌一边做操。(她们四个姐妹似乎一辈子都在跟体重较劲,每个人都疾病缠身,也都养成了囤积东西的毛病。)为了尽早逃离这样的家庭,母亲选择就读明尼苏达大学的农村校区,她学了艺术和教育专业,毕业后在州犯罪实验室找了一份工作。 当然,如果当初母亲去了斯坦福,她的人生将被彻底改写。母亲每次跟父亲闹矛盾都会感慨,说自己当初要是能生活在加州,过上有阳光、沙滩和椰林的生活就好了,何至于困在这个大半年都冷得要命的地方,每次开车,刮挡风玻璃上的冰雪就要刮半天。若是去了斯坦福,她肯定会嫁给医学系的高才生,不仅收人可观,还能帮衬着做些家务,何至于先后嫁给了两个游手好闲的废人。 可是,事情怎么可能如她想的那么简单?人生的路径仿佛早已是上天注定。关于父母相遇的这一段,母亲是这样讲的:当时她已经三十八岁,一个人带着与前夫生下的儿子生活,盼着还能再生个金发碧眼的女儿,她连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她“甜心”。父亲之前的事我不是很清楚,好像说他读过摄影学校,去过修道院,经历了一场手术,用了大量麻醉剂,出现了幻觉,看到很多无头的小鸡从树上掉下来,他甚至还因向五角大楼扔装满血的奶瓶遭到过监禁。母亲遇到他时,他已经浪荡了二十多年。父亲满头银灰色头发,一双湛蓝的眼睛,依然风流倜傥,只是居无定所。二人相识两个月就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无论我那同母异父的哥哥怎样恳请母亲慎重,她依旧选择了一意孤行。虽然那时候诺亚只有十岁,他却已经开始忧患自己的未来,担心被继父和弟弟妹妹断送前程。母亲跟我讲这些话时露出了一丝苦笑,因为诺亚的担心应验了:父亲可不想养活别人的孩子,于是他把诺亚赶出家门,让他自谋生路。其实,父亲不是看不上别人的孩子,而是根本不想要小孩,一点儿也不想。“但是他太忙了,忙到连买安全套的时间也没有!”母亲笑着对我说,就这样,母亲刚过四十岁就把我带到了人间。 我很幸运,父亲抱起我的一刹那,“竟然莫名其妙地父爱泛滥”。不过,他可不想管女儿叫什么“甜心”,于是给我起名玛格丽特·弗朗西斯。父亲每天都待在家里,要么看智力问答节目,要么摆弄自己的电脑,身边总是坐着那条杂交小狗,一半是马尔济斯犬血统,一半是卡布犬血统。父亲对我的限制很多:不能涂指甲油(太性感),不能去健身房(有太多女同性恋),不能参加女童子军的活动(理由还是有女同性恋,此外还有支持堕胎的人士),他甚至不允许我去见诺亚,理由是他只是我同母异父的哥哥,并不是亲兄妹。对于他的种种限制,我并不太在意,母亲似乎也没有异议,两人对外都说我是家里唯一的孩子。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几年,母亲便开始斥责父亲的控制欲太强,于是她开始趁午休时间在附近商店的清仓区疯狂扫货。她偷偷买了很多东西,比如花一百美元买了一百块儿小熊维尼的手表,“战利品”都被她藏在了办公室。钢琴演奏会结束后,她会带我去麦当劳吃冰激凌,每次出门对她来说都是美好的回忆。 我很受不了母亲无休止的抱怨,她的行为方式让我觉得她根本找不到帮她办理离婚的代理律师。在我八岁那年,动不动就对她说,“如果你那么讨厌我爸,为什么不跟他离婚呢?” “哦,亲爱的。”她的语气像是在说我太幼稚无知了。父亲丢了工作,祖母一次性给了他二十万美元,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