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思想史十讲(上卷)(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金观涛//刘青峰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汇集作者近二十年关于中国思想史的思考。上卷从先秦诸子,至汉代思想,至魏晋玄学,再至宋明理学,至清代思想;下卷从晚清、民国直至“文革”结束。本书是作者近年来集中心力整理的一部重量级作品。
自《观念史研究》后,本书是金观涛、刘青峰两位作者在国内出版的第二部全新作品。该书系统梳理了中国思想史的演变,以观念史研究的方法,深刻揭示了中国思想史变迁背后的历史逻辑,环环相扣,有极强的说服力。
作者简介
金观涛,生于1947年,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
主要著作有《的哲学》《历史的巨镜》《轴心文明与现代社会:探索大历史的结构》。与刘青峰长期合作研究,合著代表作有《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超稳定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卷)》《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中国思想史十讲(上卷)》。
目录
第一讲 先秦诸子及中国文化的超越突破
导言:中国文化的精神
1.1 道德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正当性基础
道德是什么?何为正当性?
以家庭、家族为中心的等级秩序的道德化
以道德为终极关怀
1.2 孔子和中国文化的超越突破
什么是超越突破?
《论语》的观念结构
先秦儒学:从孔子到孟子、荀子
1.3 诸子百家
道家:对儒家价值的全盘否定
名家和法家
杨朱和墨家为什么消亡
1.4 轴心文明的四种超越突破基本形态
实现文化超越突破的两个关键要素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印度解脱宗教
古希腊认知理性
中国文化的超越视野
第二讲 中国文化大传统的形成
——汉代思想和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
导言:文化和社会的互相塑造
2.1 儒学和社会互动:“家”、“国”同构体的形成
缺乏正当性的政权:大秦帝国
为什么独尊儒术?
“家”、“国”同构与“国家”
大一统、王法和文官制
2.2 儒学群经的起源:结构和功能
儒家经典: 从五经到十三经
《礼记》的意义
《春秋》和微言大义
《周易》及其功能
两汉的黄老之学、《淮南子》、扬雄与王充
2.3 道德意识形态和社会耦合: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
社会整合的三个层次
国家和天下
独特的市场经济
2.4 王朝循环和中国政治文化的连续性
社会结构稳态及变化
超稳定系统结构与韦伯命题
大历史观:轴心文明的形成和演化
第三讲 魏晋玄学与常识理性的形成
——中国文化第一次受外来冲击
导言:为什么要讨论魏晋玄学?
3.1 外来冲击和宇宙论儒学的不可欲
应然无限扩张的后果
天灾对宇宙论儒学的冲击
半牧半农民族南迁及大一统帝国的分裂
3.2 家国同构机制受到干扰及魏晋玄学
九品官人法和门阀政治
儒学的家学化和“玄礼双修”
什么是道德价值逆反
道家的支解:修身指向否定儒学的价值
越名教而任自然
对无、无为的追求:亲和佛教与道教兴起
3.3 常识理性:中国道德意识形态后设层面的形成
什么是常识理性?
从无为到无: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
从“贵有论”到“独化”和“玄冥之境”
3.4 常识理性和中国艺术的精神
自然合理的双重后果
中国艺术精神的本质
“画山水”观念的起源
传神论的起源
终极关怀的变化对文化融合的意义
第四讲 佛学和中国式佛教
导言:为什么要讨论佛学和佛教?
4.1 佛教的基本思想
印度解脱宗教的结构
早期佛学基本教义:《阿含经》
十二因缘
解脱之道与“三法印”
怎样理解轮回?
4.2 大乘佛学
个人解脱还是普度众生?
何为“如来”?
大乘第一阶段中观:“八不中道”
从般若空宗到唯识论的“妙有”
唯识论与“八识”
大乘佛教两阶段与真常之教
4.3 佛教进入中国的三个阶段
格义阶段:选择性吸收
学习阶段:佛经大翻译运动
重构阶段:中国心性论佛教
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
4.4 中国式佛教与社会的互动
禅宗:心性论佛学的最终形态
“一心”的呈现: 心性论佛学的结构及其对儒学的冲击
隋唐帝国兴起与秦汉的类似性
常识理性对禅宗的改造
佛教和东亚社会之间的双向塑造
第五讲 宋明理学与第一次文化融合
导言:宋明理学在儒学中的定位
5.1 隋唐到五代:儒学与佛、道教的冲突及融合
唐代的政治思想及儒学面临的问题
韩愈、李翱对重建儒学心性论的贡献
分裂的五代与山水画的崛起
常识理性对儒学的重构
5.2 程朱理学的创建
周敦颐:太极图说和圣人可学
张载、程颢和程颐:气论、《定性书》、“性即理”
朱熹体系的形成
《近思录》:理学修身结构之呈现
四书五经的形成
5.3 第一次文化融合的完成及理学的分系
心学和理学的对歭
“穷理”还是“致良知”?
“天泉证道”和“满街是圣人”
狂禅和明末思想大解放
宋明理学的分系
分系的理论意义
5.4 宋明理学的世界影响:对东亚社会的塑造
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体的成熟
程朱理学在朝鲜
朱子学和日本江户时代
第六讲 清代思想与中国近代传统
导言:为什么要研究清代思想?
6.1 明末清初民间思潮的大转向
士人的亡天下之痛
理学境界层面的粉碎
以礼代理、经世致用、考据和格致
6.2 新修身模式的结构和意义
代表人物:顾炎武、颜元、李二曲
考据学及其分化
格致之学和中国科学主义的源头
6.3 气论哲学对儒学的重构:中国近代传统
气论哲学的破与立
王船山的气论:唯物论和进步观的起源
《黄书》和汉族民族主义
刘宗周的气论心学:慎独和狠批私字一闪念
黄宗羲
序言

今天,要在一个古老民
族心中重演过去两千年惊心
动魄的思想历程,必须具有
开放的心灵。
人生中很难有这样的机
遇,退休以后又会和自己青
壮年所做的事情发生某种相
交。2007年7月下旬我们回
北京时,在老友刘江南家里
第一次见到余晓芒、余晨父
子。闲谈中,余晓芒拿着一
本《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
》对我们说:余晨初中时就
追看“走向未来丛书”,这是
其中一本。我们翻看这本画
满深蓝色钢笔墨水杠杠的旧
书,不免感慨:当年的少年
已成长为今日社会中坚,我
们这一代人真的老了。那时
,我们不可能想到四年后会
在北京开办中国思想史讲座
,江南是讲座的组织者之一
,晓芒和余晨成为这个班的
忠实学员。
对于漂泊者来说,生活
地点的变动往往意味着工作
模式改变。2008年暑期,
从香港中文大学退休后,观
涛接受台湾政治大学之聘,
我们搬到台北木栅住了下来
,每天的生活内容是教书、
指导数位人文研究小组。
2011年暑假后,考虑到各
种情况,我们决定告别学术
体制、开始真正的退休生活
。这时,一位年轻的企业家
朋友杜军邀请我们入住北京
西山书院。久违了,天高气
爽的北京之秋。从秋到冬,
我们在山间飘散落叶的树林
中散步,讨论如何找到一种
退休生活模式,除了个人的
读书写作之外,又能把我们
数十年的思考探索凝聚沉淀
下来。是当寓公寓婆闭门写
作呢、还是以某种方式保持
与社会的接触?但是,离开
曾经生活工作多年的北京二
十余年后,我们已经变为人
生地不熟的异乡人。正当我
们茫无头绪时,江南向我们
建议:何不办个班,向非学
术界、但对文化知识有兴趣
的人讲讲课呢?
确实,在与江南等非学
术圈的朋友交往中,我们已
经感受到他们读书思考的热
忱。这种热忱表明当今不少
中国人有文化寻根的需求,
想要了解在思想史的坐标上
自己是从哪里来,现在处于
什么位置。恰好,我们在这
一领域耕耘了二十年。讨论
后商定先讲中国思想史,从
先秦讲到20世纪末的改革开
放,分为十讲。自1993年
《开放中的变迁》出版后,
我们转入中国思想史研究,
2000年出版了《中国现代
思想的起源》作为《超稳定
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
》第一卷,该书从中国历史
上两次文明融合角度来贯通
古代思想和近现代思想变迁
。我们也希望通过讲座,更
简明地勾勒出中国思想史从
古代到近现代、再到当今思
想状态的演化线索。
很快,江南和越光等朋
友组织起来这个不依托任何
官方或民办机构的中国思想
史学习班。2011年12月9日
第一次授课前,江南做了两
点说明:第一,这个班以共
同知识追求为唯一取向,不
向学员收费;第二,刘明辉
、屈向军、谢犁和王菲为这
个班提供授课地点等后勤服
务。中国思想史讲座就这样
开始了。学员里除了个别经
济、社会学者外,大多是不
同行业的企业家、职业经理
人、律师,是事业有成、极
为忙碌的中年人。第一次上
这种形式的课,学员们听讲
和提问时表现出来的热诚和
投入,就给我们以极大鼓舞
。我们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来
描述这个班,但感到它和学
院式的研究讨论最*不同在
于,促使学员发问的不仅是
对文化知识的追寻,还有对
人类文明和中国往何处去的
关切。
我们意识到应该把上课
内容变为讲稿。但是,观涛
讲课时思想跳跃、语速越来
越快,听下去都需要很专注
,根据讲课录音整理成文字
稿成为一大难题。年轻腼腆
的孙铁汉承担了这一工作。
每次课后,铁汉都会在一周
之内发来文字稿,然后由青
峰整理增订,在下次开课时
印发给学员。从备课到开讲
,从录音文字稿再到印发出
一本本讲义,我们进入了比
退休前更为紧张的工作状态
,但我们乐在其中。从来,
思想史研究的最*推动力是
来自于对思想和理解的追求
,而这一点在学院里失落已
久。作为思想史研究者,我
们能直接面对思想史的渴求
,备课和写作有了明确的对
象,这个班的学员成为我们
研究写作的最*支持者。
整整一年之后,2012年
12月8日上午讲完第十讲后
,全体学员起立,以热烈掌
声向老师表示感谢。我们非
常感动。虽然,我们还叫不
出大多数学员的名字,但深
信在陷于专业细碎化的学术
体制内,不可能有这样认真
的听众和有共同问题意识的
交流者。当天下午的圆桌讨
论非常热烈,最后由与我们
有四十年友谊并共同推动
1980年代“走向未来丛书”文
化事业的老友越光做总结发
言。越光的讲话极富感染力
,他以自己的读书体验带领
大家穿越时光隧道,挖掘文
化寻根和反思意识在当今中
国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中国思想史讲座授课期
间,老朋友严搏非经常从上
海赶到北京听课,每次都会
带来与我们研究思考相关的
新书。我们与搏非也是因“
走向未来丛书”而相识,他
出于对我们学术探索的理解
,二十多年来一直鼓励我们
坚持大历史研究,认为有长
远的意义,是少有的知音。
在他的努力推动下,我们的
几部主要学术著作2009年
以后由法律出版社相继出版
。十讲讲完后,我们与搏非
商量决定把讲稿以书的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