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夏洛蒂·勃朗特书信(精)/汉译世界文学名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英)夏洛蒂·勃朗特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夏洛蒂·勃朗特书信》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书信选集,共计280封,约占其书信总数的四分之一强。本书主要侧重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作家的夏洛蒂,另一个是作为朋友、姐妹、女儿、妻子的夏洛蒂。本书中,我们不但了解了夏洛蒂的创作灵感和原则,也了解了夏洛蒂的成长历程以及她的好友笔下的这位女作家的生活面貌。此外,书信中涉及她赴伦敦以及与作家朋友交游的描述也为我们展示了当时英国文坛的一角。
作者简介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英国小说家,也是活跃在英国文坛的“勃朗特三姐妹”中的大姐。她与狄更斯、萨克雷和盖斯凯尔夫人一起被马克思推崇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夏洛蒂·勃朗特和她姐弟们的童年生活极其艰难,充满了磨难。母亲早逝,他们仅靠父亲做牧师那点儿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但是,夏洛蒂·勃朗特还是从学识渊博的父亲那里得到了不少乐趣,读书、看报、看杂志、听故事等。这使夏洛蒂。勃朗特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另外,在豪渥斯那个孤寂的家乡,她可以自由自在地培养兴趣,即每日面对荒野任凭想象力驰骋,编写离奇动人的故事。14岁那年,她便创作出了许多作品,有小说、诗歌和剧本等。这些习作为她后来的文学成就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她的代表作品有《简·爱/经典文学名著》《雪莉》《维莱特》《教师》。
目录
一 少女(1832—1835,书信编号26—36)
友谊——谈读书——论跳舞——自省——憧憬——谈政治
二 女教师(1835—1841,书信编号38—121)
伍勒女士学校——论责任——宗教怀疑——创作梦——请
教骚塞——亨利·纳西求婚——西治威克家——勃鲁斯求
婚——对婚姻问题的思考——怀特家——女家庭教师的苦
恼——争取出国求学——致姨母
三 布鲁塞尔(1842—1843,书信编号131—163)
埃热夫人学校——对比利时人的偏见——奔姨母丧——独返
布市——“黑天鹅”埃热先生——可怕的孤寂——一次“真
正的”忏悔
四 莫测的前途(1844—1847,书信编号。t69—294)
办校计划落空——致埃热的信——玛丽去国——副牧师
们——自我牺牲——勃兰威尔被辞退——论男女教育——艾
米莉的诗——自费出版《诗集》——致德·昆西
五 崭露头角(1847—1848,书信编号300—335)
《教师》的遭遇——《简·爱》的胜利——论作家的社会职
责——萨克雷赞《简·爱》——论萨克雷——与乔·亨·刘
易斯商榷——论简·奥斯丁——论写实与想象——论刘易
斯和萨克雷——论《教师》、《呼啸山庄》、《艾格妮斯·格
雷》——《简·爱》再版序
六 蜚声文坛的“柯勒·贝尔”(1848—1849,书信编号336—392)
论《简·爱》——论奥斯丁与乔治·桑——论狄更斯、萨克
雷与题材——女作家卡万纳——《简·爱》搬上舞台——论
法国革命——《基督教醒世报》的中伤——论战争和革命
论宪章派——论刘易斯和他的小说——否认写小说——论女
家庭教师——论《米拉波传》——论罗斯金、《怀尔德菲尔府
的房客》、爱默生——论真理与艺术——赞萨克雷——论罗切
斯特、希思克利夫、亨廷顿——论教士女儿学校——初访伦
敦——会晤出版人——歌剧院——论模仿与独创——论兰姆
姐弟——论三姐妹的诗
七 命运的打击(1848—1849,书信编号394—448)
勃兰威尔去世——艾米莉患病——《两世界杂志》的赞誉
《北美评论》的毁贬——艾米莉去世——《每季评论》的恶毒
攻击——詹姆斯·泰勒——玛丽·泰勒论妇女的出路——论
《谢利》手稿——论真理与艺术——论利·亨特、卡莱尔、罗
斯金、葛德文——安妮患病——斯卡博罗——安妮去世
八 悲痛之果——《谢利》(1849,书信编号450—500)
人去楼空——论女子生活的目的——从工作中求解脱——《每
季评论》——论歌德——论《谢利》手稿——论《大卫。科
波菲尔》——论《谢利》人物——工作的慰藉——论对《谢
利》的评论——刘易斯和《爱丁堡评论》——盖斯凯尔夫人
和马丁诺女士——欧仁·福萨德和《两世界杂志》
九 伦敦文坛露面(1849—1850,书信编号501—559)
二进伦敦——史密斯一家——会见萨克雷——会见马丁诺女
士——批评家们——论友谊——论萨克雷的小说——反驳刘
易斯——萨克雷的信——亚瑟·尼科尔斯读《谢利》
《简,爱》和《谢利》在家乡——致伍勒女士——论演剧
穷工人的鉴赏——论天性优秀和习得才学——论《泰晤士
报》——副牧师们的反应——论骚塞——论简‘奥斯丁
致一读者
十 名作家生涯(1850—1851,书信编号565—665)
三进伦敦——给萨克雷提意见——卡万纳女士——苏格兰之
游——与史密斯的关系——由里奇蒙画像——游湖区——会
见盖斯凯尔夫人——论妇女状况——锡德尼·多贝尔的《柯
勒·贝尔》——编辑二妹遗著——论三姐妹的诗——论《呼
啸山庄》——论巴尔扎克和乔治·桑——致K,T——致多贝
尔——访马丁诺女士——对史密斯的态度——论《教师》
论马丁诺与无神论——詹姆斯·泰勒访霍渥斯——第三次回
绝求婚——批评萨克雷
十一 《维莱特》(1851—1852,书信编号673—803)
四进伦敦——萨克雷文学讲座——“水晶宫”博览会——萨
克雷逢迎权贵——名演员拉歇尔——访盖斯凯尔夫人——《维
莱特》的难产——评《亨利·埃斯蒙德》——评菲尔丁、《巴
黎随笔》、《荒凉山庄》——讨论《维莱特》手稿
十二 婚事(1852—1854,书信编号807—907)
亚瑟·尼科尔斯求婚——父亲的阻挠——五进伦敦
为《露丝》让路——《维莱特》出版——参观监狱、弃儿医
院——同马丁诺女士决裂——萨克雷的肖像——尼科尔斯离
去——评《克兰福德》——《基督教醒世报》的攻击——致
《基督教醒世报》——盖斯凯尔夫人来访——转机,宣布订
婚——婚前的思虑——婚礼和蜜月旅行
十三 最后的时日(1854—1855书信编号910—950)
教士之妻——评《北与南》——尼科尔斯要求烧信——观瀑
遇雨——患病——逝世
序言
文学批评与研究要不要
研究作家?要不要研究作家
的生平、际遇、性格、思想
,他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他
所处的时代、地域、国情民
俗,一切影响着他的文艺思
想、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并
受其影响的事物?这问题似
不难回答,但在文学批评史
上却有两种相反的见解和做
法,表现为两个极端的倾向
。一是研究者注意力的扩展
、外延,从作品本身转移到
它的外围,转移到环绕着作
品的纵的和横的环境和背景
。在无穷琐细芜杂的考证中
,文学的本体——作品——
有时仿佛被自己那庞大的影
子遮没而淡化了。传统的文
学批评容易掉进这样一个陷
阱。作为这种偏向的反动,
某些现代批评流派则走向了
另一极端。它表现为注意力
的内向、收缩、排他。它把
文学批评的放大镜只对准一
部作品的“艺术”,把其他一
切有关因素(包括作家)都
视为不相干而加以摒弃。如
“新批评”派主张用所谓“本
体论”批评来取代它所指为
传记式、历史式、社会式的
批评。“新批评”派理论家维
姆萨特在他的《意图谬见》
一文中宣称:“要衡量一部
文学作品成功与否,作者的
构思或意图既不是一个适用
的标准,也不是一个理想的
标准。”“诗确非批评家自己
的。但同时它也不是作者自
己的。它一生下来,就立即
脱离作者而来到世上。作者
的用意已不复作用于它,它
也不再受作者支配。”由这
里出发,批评家把一部作品
与它所由产生的母体环境割
裂开来,切断它与生活的一
切血肉联系,而锁闭在“纯”
艺术的樊笼里。一部作品不
复是现实的反映,不复是人
的思想的产物,而成了批评
家手术台上一具供解剖的肢
体。
我们不否认,就艺术而
言,作品对作家及其背景有
相对的独立性。研究一个作
家,不能代替鉴赏和品评一
部作品。但判断一个机体的
状况,尚需考虑到遗传和环
境的因素,更何况一部作品
是作家精神的产品,是人的
思想的凝练和结晶。湖泊和
注入湖泊的汩汩水源,又怎
能截然断开呢?那种形式主
义的批评方法滥用的结果,
便出现了对一部作品望文生
义、妄加臆测、任意理解和
解释的现象,在某些现当代
文论中颇不鲜见。
作品的艺术形式是不能
和思想内容分开的。文学批
评当然首先要研究和评价作
品本身,但关于作家及其背
景的研究也必不可少。只有
深入了解一个作家和他的思
想,才能更深地理解他的作
品。后世要了解一个历史上
的人物,一般是通过各种生
平资料,包括传记、自传、
日记、回忆录、书信等。其
中最原始而可靠的,大概要
数书信。因为,传记往往反
映撰写者的主观见解和意图
。自传、回忆录等虽是作者
本人的声音,但经过了时间
的筛选过滤,事后的思考反
省,去芜取精的加工过程,
是提炼过的资料。而书信,
除了某些有意写来供发表和
留传者外,一般都是即时的
思想表露,信笔书来的真情
抒发,因而也最能如实反映
书写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个性的本色。
作品——思想——人,三
者之间存有不可分割的有机
联系。在某些作家身上,这
种联系尤其显著。夏洛蒂·
勃朗特就是这样一个作家。
她的为人、思想和艺术,在
她的书信中看得非常清楚。
她的书信和她的传记一样,
是英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献
,是研究这位作家及其艺术
必不可少的资料,而它本身
也具有甚高的文学价值,可
以作为好的散文来读。
1855年2月,夏洛蒂·勃
朗特正值声名鼎盛之际逝世
,在国内外引起很大的震动
和深切的哀悼。赞誉之声海
潮般从四面八方涌向荒原中
的牧师住宅,给悲痛的父亲
和丈夫多少带来些许安慰。
但有关这位作家本人的生平
事迹,报道颇多讹传不实,
有损于她身后的哀荣。她的
父亲帕特里克·勃朗特牧师
决心请人为女儿撰写一部权
威性的生平传略,以正视听
。他选中了伊丽莎白·盖斯
凯尔夫人为传记执笔人。这
个选择再恰当也没有了,因
为她是夏洛蒂的好友,又是
一位与夏洛蒂齐名的女作家
。其结果,便是《夏洛蒂·
勃朗特传》这部名著的问世
。它与博斯威尔的《约翰生
传》和洛克哈特的《司各特
传》鼎足而立,同为英国传
记文学的不朽典籍。
盖斯凯尔夫人着手写传
时,若不是手头拥有夏洛蒂
本人的大量书信,是断然写
不出这样一部哀艳动人的心
史的。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和夏
洛蒂·勃朗特的友谊是文学
史上一段佳话,但这可贵的
友谊尚在蓓蕾初开时就被死
亡掐断,她们彼此了解还不
是很深。如果盖斯凯尔夫人
图省事,她原可以就已知的
表面材料,写一本简短的行
状,也能交代过去。但是对
亡友的深沉的爱,以及作家
的高度责任感,使她知难而
进,全力以赴去搜集资料。
她跟随夏洛蒂的脚印走遍她
生活过的地方,寻访有关的
人,特别是通过一切可能的
途径征集她的书信。由于她
的努力,斯托夫人,法国的
巴尔扎克、乔治·桑,德国
的歌德、埃克尔曼,等等。
这些段落之所以有趣,不仅
因为它们表现了她的文艺观
点,而且透过她的眼睛,可
以瞥见欧洲小说史上辉煌灿
烂群芳争妍的一个时期风貌
的一斑。她论及二妹的作品
导语
夏洛蒂是一位艺术家,不是学者、思想家。她的信中没有渊博的学识或高深的哲理。她论人论事,多凭感想、直观和良知。但唯其发自内心,才更具有朴实的自然美和浓郁的个性的芬芳。这些书信帮助我们了解了这个作家,也了解了这个人。
夏洛蒂·勃朗特的书信,贵在真实。它们不是像曾文正公家书或有些大人物书信、日记那样,专为训世和教诲子孙后代而写的。
精彩页
1832年夏,16岁的夏洛蒂从罗海德的伍勒女士学校毕业,回到霍渥斯家中。此后三年,她一面继续自学,一面辅导两个妹妹。她在罗海德结交了两个终生挚友,埃伦·纳西和玛丽·泰勒,与她们开始了从未间断的通信。
下面这几封早期的信,涉及了她对读书、跳舞、伦敦、政治、宗教等许多问题的思考,闪露出一个尚不成熟但认真不苟、孜孜求索、努力完善自己的少女的心灵火花。
26.致埃伦·纳西
(1833年1月1日)
我们曾约定,每月通一次信;自我收到你上次寄来的有趣的信,已经过了一个月,因此我现在要立刻给你回信。“新年”来临,请接受我的祝贺。就像人们常说的,不过包含着真实的含义——祝愿你每过一天,就变得更聪明、更好。元月的第一天,总在我思想上引起一连串非常庄重严肃的反省,提出了一个不断涌现的、易问但不易回答的问题: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取得了哪些进展?瞩望来年的黎明,我有哪些良好的设想?这些,最亲爱的埃伦,都是有分量的问题,对你我来说,尽管年轻,不论怎样深刻地严肃地反省都不为过分。我感到歉然的是,你在两个方面缺乏自信,我想这都出自你对自己的能力信心不足。其一是,你不肯用法文给我写信,而我认为这样做将大大有助于提高你的法语。你一片好心,告诫我不要因爱妹妹心切而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接着你又插话说,请求我不要生气。埃伦啊,你想我会因你对我的任何一句劝告而生气吗?不,为此我诚心诚意感谢你,并且爱你,如果我还能爱你爱得更深。……我很高兴你喜欢《肯尼尔沃斯》,这无疑是一部辉煌的作品;它更像一本传奇而不大像一本小说,在我看来,它是伟大的司各特爵士笔下最有趣的作品之一。你以你特有的纯真,对瓦尔内这个人物表示厌恶,我觉得非常有趣,在读信时忍不住放声大笑。这个人确实是地地道道的邪恶的化身;司各特在刻画他那险恶阴暗的心理时,表现出对人性至为精深的了解。他把他的洞察力体现在一个人物身上,使别人也得以分享他的这种知识,在这方面,他的技巧是惊人的。
27.致埃伦·纳西
(1833年6月20日)
埃伦,你上封信显示出一种大有出息的思想状态。我在读信时禁不住要希望,要是我自己的思想更接近于你一些就好了。不幸的是,凡是来到我头脑里的好思想,几乎还没有被我觉察到,就消失无踪了;凡是我做出的正确决定,都那么短暂、那么脆弱、那么易碎,我有时不禁担心,恐怕我永不会成为我应该成为的那样一个人。
30.致埃伦·纳西
(1834年2月20日)
你的信给了我真正的由衷的快乐,其中还夹有不小的惊奇。玛丽原先告诉过我你到伦敦去了,因此我想,你正置身于那座被誉为欧洲的商都的伟大城市,面对着它的洋洋大观和种种新鲜事物,我不敢指望你给我写信。依人情之常,我以为,一个乡下小姑娘初次来到这样一个容易激发好奇心、分散注意力的地方,定会暂时忘掉一切远方的熟悉的事物,一门心思去欣赏眼前的迷人景象。然而,你那有趣的备受欢迎的来鸿,说明我的猜想是既谬误又苛刻的。你谈到伦敦和它的种种奇观时那种漠然无动于衷的语气,仿佛那一切在你心上都引不起惊奇感,这使我颇感有趣。当你瞻仰圣保罗教堂和西敏寺时,难道不曾油然而生敬畏之心?当你在詹姆斯宫凭吊历代君王登临朝政的殿堂,你能不感到浓烈的兴味?你不必担心自己显得像个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因为伦敦的辉煌壮丽,就连那些饱览世界各地风光的、经验丰富的旅游者也赞叹不置。你见到过赴伦敦出席议会的哪位大人物吗?威灵顿公爵,罗伯特·皮尔爵士,格雷爵士,斯坦利先生,奥康奈尔先生?我若是你,在城里的期间我就不急着去读书。此刻,用你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而把作家们在作品中奉送给我们的眼镜至少暂时放置一旁吧。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6: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