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贴近浪漫时代(从贝多芬到理查·施特劳斯)(精)/刘雪枫作品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作者 刘雪枫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著名音乐评论家、文化学者刘雪枫关于西方经典音乐的随笔集,是作者近三十年来在音乐评论及唱片鉴赏领域笔耕的精华作品集。这部随笔围绕西方浪漫派音乐做了深入探析,介绍了自贝多芬至理查·施特劳斯的多种唱片版本,着笔于演绎者(指挥家、独奏家和乐团)的演绎特点及欣赏要领。同时,作者以现场聆听的体悟,尤其是在国内的音乐厅、大剧院,聆听中国音乐艺术家演绎浪漫主义音乐经典作品的体会与体验,介绍名演、名录,使读者体会和领会欣赏音乐的方式和路径。
作者简介
刘雪枫,音乐评论家,研究员。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先后任三联《爱乐》主编、《人民音乐·留声机》主编、《交响世界》主编等。现任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文化顾问、中国国际合唱节艺术总监、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罗辑思维·雪枫音乐会》主讲人。主编《瓦格纳戏剧全集》、《京师爱乐丛书》。著有《朝圣——瓦格纳的拜罗伊特》、《德国音乐地图》、《音符上的奥地利》、《日出时让悲伤终结》、《交响乐欣赏十八讲》、《穆特与秦腔》、《和刘雪枫一起听音乐》(5种)等。
目录
重听贝多芬
再一次“重听贝多芬”
《费德里奥》:豪华阵容未必完美
贝多芬弦乐四重奏的新“标准”
“乐圣”的心灵自传
乐迷如何过一个“贝多芬年”
再来一套“贝交全集”?!
最后的“老派”贝多芬——听巴伦博伊姆的“命运”和“英雄”
浪漫主义音乐的抒情诗人——重听拉杜·鲁普的贝多芬
阿巴多与阿格里奇:会师贝多芬
音乐收藏之贝多芬篇
960:舒伯特的生命密码
金童玉女的《爱之甘醇》
《拉美莫尔的露琪亚》:只看克劳斯
常听常新的《幻想交响曲》
创造困难也要上——柏辽兹《浮士德的天谴》“中国首演”
门德尔松的目光
春天里的舒曼
隐秘世界听肖邦
肖邦年的“肖邦饕餮”
《夜曲》的崭新境界
波利尼:肖邦的诗意升华者
原来肖邦最适合冬天听
就像在家中演奏肖邦
敢于“慢”的年轻人
“学院派”的马祖卡
《浮士德》的伟大践行者
命运的“指环”与爱情的“代价”
新世纪拜罗伊特延续光荣
“新千年《指环》”的最后改动
皇家歌剧院的《齐格弗里德》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齐格弗里德》
永远的瓦格纳之梦
瓦格纳在深圳
瓦格纳:中国的制作还有多远?——《指环》热演上海断想
中国交响乐队史的里程碑——贺《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国大陆首演”
《尼伯龙根的指环》录音版本臆说
《重见天日的伟大《指环》
《女武神》珍贵的历史记录
手的忠诚——瓦格纳歌剧的演唱者
多明戈的瓦格纳情结
“无词的”瓦格纳
被索尔蒂的瓦格纳俘虏的日子
“瓦格纳控”的镇宅之宝
离上帝很近的时刻
年初两台《安魂弥撒》
“圣心大教堂”的《安魂弥撒》
威尔第百年祭
关于威尔第的聆听
史上最美“茶花女”
被“时尚”的《茶花女》
被命运诅咒的麦克白
沉醉布鲁克纳
如何使布鲁克纳“唯美”?
《蝙蝠》:最不可忽略的奇特版本
勃拉姆斯的萧瑟柔情
“中庸之道”的勃拉姆斯
至暗时刻的“安慰曲”
音乐收藏之勃拉姆斯篇
向勃拉姆斯致敬的年轻一代——中国爱乐乐团“首演”观后感
“英雄”与“诱惑者”的双重凯旋
现场目睹俄罗斯史诗剧一兼议国家大剧院歌剧院“开幕”
他们的“老柴”之交响曲
他们的“老柴”之管弦乐
盖捷耶夫“老柴”的可信度
老柴的“神秘恐怖剧”
图解的“悲怆”
“鲜为人知”的《玛捷帕》
“新世界”之外的德沃夏克
聆听“帝国斜阳”
科林·戴维斯新释埃尔加
《图兰朵》的故事
太庙只是一个符号
《图兰朵》的“续写”与制作
“海港歌剧”《蝴蝶夫人》
史诗与自然
“正宗”西贝柳斯
学院派大师格拉祖诺夫
蜕变
理查·施特劳斯初听入门
介于完美与虚妄之间——演奏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的理想境界
完美的结局
浪漫的喜剧?还是人生“宝鉴”?——《玫瑰骑士》录音版本举隅
晚安!玫瑰骑士
《玫瑰骑士》与《唐豪瑟》
梅开二度的“玫瑰”
《约瑟夫的故事》:听比看更重要
“肯佩音响”举例
我们时代的理查·施特劳斯演唱者——热妮·弗莱明的《四首最后的歌》
世纪末的极端“对位”——维也纳爱乐北京音乐会有感
拉赫马尼诺夫:高贵与忧伤
我们时代的拉赫马尼诺夫“代言人”
后记
序言
什么是浪漫?
在有关浪漫或浪漫主义
的诸多定义中,诺瓦利斯的
那个著名的说法也许值得我
们留意——当我给卑贱物一
种崇高的意义,给寻常物一
副神秘的模样,给已知物以
未知物的庄重,给有限物一
种无限的表象,我就将它们
浪漫化了。
为什么浪漫主义和狂飙
突进运动会起始于落后、闭
塞且分裂的德国?
《荣耀与丑闻》一书的
作者萨弗兰斯基如此回答道
:“它(浪漫主义)允许忍
受碎裂之痛苦的个人成为某
种整体,微小中的一种全部
。即使仅在艺术的短暂时刻
和有限领域。在美的享受中
,他预先品尝在实际生活和
历史世界中尚告阙如的一种
丰盈。”
众所周知,贝多芬的《D
小调第九交响曲》因为在第
四乐章加入了合唱,这部作
品在一段时期内被普遍认为
是无法演出的。1829年,
年仅十六岁的瓦格纳通过阅
读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
曲》的总谱,领略到了那种
动人心魄的狂喜和丰盈。
贝多芬虽说是古典主义
时期的大师,但他在艺术上
的大胆革新,对整个浪漫主
义时代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
影响。例如,他极大地拓宽
和丰富了由海顿和莫扎特开
创的交响曲形式,增加了其
叙事性和音乐织体的密度感
,并强化了主题与和声发展
的戏剧化进程。至少,在贝
多芬去世后的半个世纪中,
很多音乐家都生活在他那高
大的身影之下。
刘雪枫《贴近浪漫时代
——从贝多芬到理查·施特
劳斯》一书,正是将贝多芬
作为一个坚实的基点,来回
顾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时代
的。这个关于浪漫主义音乐
的出色读本,按照作曲家生
年的先后顺序,对整个浪漫
主义时代的音乐作品,进行
了细致而深入的导赏和解析
。对其中的贝多芬、肖邦、
瓦格纳、威尔第、勃拉姆斯
、柴科夫斯基和理查·施特
劳斯等,作者各用多篇文章
,对他们的重要作品做了详
尽系统的评述和介绍。而作
者对舒伯特、柏辽兹、李斯
特、布鲁克纳等作曲家的赏
析,也令人耳目一新。即便
有些作曲家只是偶尔提及,
也会给人留下极深印象。举
例来说,作者在述及马勒的
第八“千人”交响曲时,特别
强调了这个作品与歌德的《
浮士德》以及贝多芬“欢乐
颂”主题之间的复杂关联,
看似轻描淡写的寥寥数语,
实则包含着对音乐和文化史
的洞见。
在与雪枫的交往中,我
时常能感受到他身上那种稍
显特别的气质——它来自一
个结合了浓郁历史意识与艺
术直觉,对事物的神秘以及
种种转瞬即逝的美感有着深
切体察的心灵。从这个意义
上来说,作者或许与浪漫主
义心意相通——试图通过文
学、艺术,尤其是音乐这个
中介,去领悟那不可领悟的
世界与生存。
2022年12月7日于北京
导语
著名乐评家刘雪枫深入浅出,以轻松、幽默的笔触对20世纪西方浪漫主义音乐进行了严谨的探讨和个案分析。全书行文流畅,精准表现出所评论的音乐艺术家的艺术气质及作品的精神内涵,不仅具有一定开拓性,而且能够引导西方音乐爱好者领会艺术家风格及相关作品的艺术特色,对西方浪漫音乐具有鉴赏、指导价值。
后记
《贴近浪漫时代》曾经
是我的第一本音乐随笔集的
书名,取自其中的一篇介绍
古乐大师约翰·艾略特·加迪
纳的文章标题。如今不仅这
篇文章没有被选入这本书,
原书中文章的大多篇什也都
因为不符合“从贝多芬到理
查·施特劳斯”这个界定而只
能放到别的书名之下。
我只是想交给热爱音乐
的读者一本关于浪漫主义音
乐的读本,它以作曲家的生
年为序,从贝多芬开始,到
拉赫马尼诺夫止。为什么理
查·施特劳斯之后又增加了
拉赫马尼诺夫?我原本打算
把他作为20世纪作曲家放人
另一本书——《日出时让悲
伤终结——从巴洛克、古典
主义到现代派》,然而,拉
赫马尼诺夫即便最后一部作
品《交响舞曲》完成于
1940年,他也实在跟现代
派沾不上边,他的音乐是彻
头彻尾的浪漫主义,他是肖
邦和柴科夫斯基的正宗传人

我曾经不是一个能写下
轻松文字的人。最早为了《
贴近浪漫时代》的稿约,害
得我整日焦灼,心力交瘁,
足足写了两年,才凑成一本
“小书”。
我读书很早,一个好动
调皮的小男孩,只要手里有
书就会安静下来,学龄前就
立志要成为作家,却是从骨
子里“眼高手低”。小学到中
学,最怕上作文课,每次交
“作业”都要殚精竭虑,吃尽
苦头,即使勉强交差,也从
来没得过好成绩。
但是广泛的阅读给了我
咬文嚼字的习惯,小学的时
候就喜欢在课堂上指出语文
老师的错误,为此还经常遭
到报复性“批斗”和“路线分
析”。其实我到今天都不能
解释长期不正常上课并且在
考试方面一向很“渣”的坏学
生,何以高考的时候突然“
开挂”,竟然上了北大。填
报志愿的时候,身边的人都
以为我会报中文系,结果我
力排众议决心去学历史,因
为我知道我是成不了作家的
,“作文”从来都是我的噩梦
。事实也是如此。除了两次
做毕业论文,我真的是写什
么都费劲。北大历史系的传
统又恰恰让我觉得我这样“
述(读)而不作”有着十分
理直气壮的理由。
我出于热爱而有意识地
去听音乐,这个历史应该有
五十余年了,但至少在前二
十几年从未想过要为音乐写
点什么。既然是业余爱好而
且是最大的爱好,我就不可
能强迫自己做根本不喜欢做
的事情。
还是要说到1996年春天
,深圳万科公司的校友丁长
峰来沈阳就职,此前他是“
著名的”《万科周刊》主编
。虽已身不在其位,却仍很
关心“周刊”的建设成长。他
很看重这份企业内刊的人文
情怀,他本人通过另一位校
友介绍,与我一见如故,我
想是音乐在其中起了作用,
他到今天都还是一个乐迷。
他约我为“周刊”写稿,并讲
好开一个“爱乐”专栏。因为
聊得投机,再加上我也不愿
失了面子,竟不假思索地满
口答应下来。
接踵而来的痛苦真是难
以言说。写一篇“爱乐”的文
章将我整整折磨了一个多星
期,先是看了一大堆书,然
后发现一点用都没有。题目
一口气拟了十几个,接着便
是听唱片,始终也不得要领
。没办法只好找长峰求救,
意欲将此事推掉以换解脱。
长峰认定我能写好,他告诉
我,万科的人特别是王石很
喜欢莫扎特,为何不从莫扎
特开始呢?于是我写下我的
第一篇关于“听唱片”的文章
《听最好的莫扎特》。
那篇文章的观点到今天
我仍然坚持,但是它完全可
以被写得更有文采,更流畅
,更有激情。语言不应该是
那样生硬组织的,对莫扎特
的理解如果是这样来表达,
那就连带莫扎特都觉得没趣
得紧。好在,它被接受并如
期刊发了,稿费在当时算比
较高,一篇“润笔”可以买两
三张唱片。于是,硬着头皮
一篇篇写下去,直到开始有
人说“有点意思”了。
“周刊”的读者给了我很
大信心,我也因此结识了其
他几位“特约撰稿人”,他们
都表示喜欢读我的文章。让
我觉得写这样的东西有点奔
头的是东方出版社的编辑刘
丽华小姐,我经常买和读她
责任编辑的书,虽不相识却
并不感觉有何生疏。她给我
来信嘱我编一本这种类型文
字的集子,加入她主持的一
套丛书。我照例受宠若惊满
口答应,之后才发现苦苦熬
成的文稿尚不足十篇,如果
凑成一本书,则非有三十篇
以上不可。
我同样没有想到我的文
字也得到三联书店《爱乐》
编辑部负责人耿捷小姐的青
睐。一篇《只听唱片》开始
了我在《爱乐》“苦难”的命
运——常常被应承的稿件催
逼得无处藏身,直至焦虑抑
郁。作为爱乐者,当然以给
《爱乐》码字为荣,所以总
是很痛快地答应约稿,当然
有时也为了贪图几张不花钱
的唱片,那样就必须写一个
“新片评介”。不管怎样,我
是热爱这个杂志的,因此我
减少了给《万科周刊》的供
稿,这使我深感抱歉。其实
说到底还是我没有太多的东
西可写,即使勉强写了,也
还是吃力,写东西对我终究
还是很困难的事情。给出版
社的书稿一再拖延交稿日期
,报上去的文章标题至少有
一半因为无法写出而被替换
掉,终于到了1998年夏天
,几十篇文字凑齐,从字数
上看像一本书的模样了。当
时的编排顺序便是写它们的
时间顺序,不仅是我,相信
读者也能看出我的进步
书评(媒体评论)
刘雪枫的文学阅历极为
广博,同时是修养极高的古
典音乐评论家。
——梁文道
雪枫对大师之作的解析
和引导具有严谨的学术性、
知识性以及春风化雨般的感
染力。
——格非
精彩页
重听贝多芬
近来听贝多芬的时候虽少,却并未妨碍我逐步实现将其作品收齐的愿望。贝多芬是我的神,也是所有爱乐者和音乐家的神。不论我们是否在听他,他心灵的歌唱和叹息,还有他沉重而坚定的脚步,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心胸回响和激荡。他虽已被天使接引上界,但其精神却在人世间永驻,保护人类的心灵不被污染或损害,为濒于沉沦的灵魂伸出最后的援手,唱最后一首歌。
我们和贝多芬以后的作曲家一样,永远不可能摆脱贝多芬的影响。我们在舒伯特的《第九(伟大)交响曲》中所听到的分明是凤凰涅槃后的再生,英雄不再是古典悲剧式的,而是充满幻想,洁身自好,抱持必胜的信念。他从大自然和爱情中获取力量,而这种力量在贝多芬那里恰恰成了引发痛苦的诱因。我们也听舒曼,他的艺术歌曲《诗人之恋》不像来自舒伯特,倒更似贝多芬《致远方的爱人》的续篇。
贝多芬的交响曲当然还不够像勃拉姆斯那般精致细腻,但谁会否认它是浪漫主义交响曲发展史第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如果说瓦格纳也能从别的作曲家那里获取灵感,那么贝多芬所给予他的就不独是启迪性而更可能是无尽的宝藏。瓦格纳起初对音乐并无太大兴趣,仅仅是因为听到贝多芬的A大调第七交响曲,沉睡的天才被唤醒,他真正意识到音乐比诗和戏剧对人的感召与陶冶更直接,也更强有力。贝多芬的形象在他脑海里与莎士比亚(为什么不是歌德与席勒?)第一次融为一体,他从此结束了在两门艺术形式之间的徘徊,他要同时占有它们!于是贝多芬的音乐精神不仅在半个世纪后复活,而且在伟大的瓦格纳乐剧中重生。
从瓦格纳到贝多芬,这是音乐史上最自然不过的联想。当沃坦的神界因贪欲而崩坍,熊熊烈火红透天际,我的心中响彻的是什么,正是讴歌人世间欢乐与自由的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瓦格纳终生尊崇这部作品,自从拜罗伊特节日剧院奠基日起,每年的瓦格纳歌剧会演大幕便在“欢乐颂”的合唱声中开启。
那么作为所谓“瓦格纳派”对立一方的勃拉姆斯没有继承和发展贝多芬吗?他无疑是贝多芬最虔诚的学生,他小心谨慎,将贝多芬的语言模仿得惟妙惟肖,而把自己的才华隐藏在貌似超脱的不经意中。他忠诚得近乎迂执地守护着乐圣的遗产,拒绝一切改变,甚至不惜背弃自己的本性。他也不可能光大贝多芬的精神,因为他已将其束缚在严格的古典形式里面,所以他的音乐徒有贝多芬式的语汇和概念化的悲剧性,却无论如何不会激发起我们的信心与热情。
尽管布鲁克纳也写下九部结构宏大的交响曲,但这并不说明他的音乐与贝多芬有着必然的联系,只是他的世界观倒与后者有几分相近,他们在宗教信仰之外,同时亦是泛神论者,崇敬宇宙和大自然,对造物的奇妙怀有发自内心的赞叹与感恩。他们都曾试图与命运抗争,但俱无功而返。世界的伟力并没有使他们自怨自弃,他们在描摹人生的同时,亦颂扬了神灵的功业。
马勒也写了九部交响曲,他用歌德的诗作《浮士德》构建第八交响曲主体部分,本质上是贝多芬“欢乐颂”的延续,但理解它却并不那么容易,因为人类已不再似贝多芬时代那样单纯、那样理想主义,所以即使是歌德,在马勒复杂的织体中,也让我们觉得神秘、晦涩,甚至会莫名其妙地喜极而泣。
在漫长的聆听经历中,我虽然有时会暂别贝多芬,却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相反我对他的认识却总是在聆听其他作品的同时,得到不断的深化。就在今年一个偶然的时刻,我重新听起了贝多芬,从他的室内乐开始。
我想我已经驶上衰老的车道,这个念头是这样执着,它使我沉浸在贝多芬的晚期弦乐四重奏中不能自拔。不仅如此,当我在听他壮年时期的充满欢畅怡悦气息的小提琴奏鸣曲时,也不禁觉察到他的倾诉对象绝非似我等凡夫俗子辈。贝多芬将冲突与焦虑通过他的交响曲释放出来,在他的室内乐中只有平静的冥想和深情的眷恋。
贝多芬可曾有过愤怒?在日常生活中他的愤怒随处可见,那是对他所处的与其格格不入的社会。在音乐里,愤怒是一种低级的情绪,通过歌唱与心中的上帝沟通是我们今天所能做出的比较接近贝多芬实际的理解。贝多芬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听力完全丧失,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使他犹如目盲,可他偏偏在这个时候写下他最伟大最富有深度的作品——晚期六首弦乐四重奏和最后五首钢琴奏鸣曲。这是艺术的奇迹还是上帝的奇迹,我们恐怕永远也无法获得答案。但是我们毕竟在听。方尖碑后的墓门已经开启,我们在法老的墓道中摸索前行,在这天人交汇之地,没有丝毫的恐惧。如果人类能将超自然的神界想象创造得这样生动与真实,那我们不是更可以珍惜所能得到的一切不论是神或者人给予我们的慷慨馈赠吗?
贝多芬便是我们人类自己创造的神。他非凡的神性连上界的神都妒忌万分,所以它们一旦发现了他的“阿喀琉斯之踵”,便给他以致命的一击,他最宝贵的听觉被残酷地剥夺,胸臆充满热情与幻想的人又每每与爱的欢乐失之交臂,“命运就是这样来敲门的”。在与命运的对决抗争中贝多芬无疑是胜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