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榜样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勤 |
出版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长篇小说作品,以两条互相平行,又相互密切关联的主线形式进行书写,“我”作为县派驻村的工作人员,不仅经历了那个时期农村的艰难困苦,还信心百倍地努力带领社员群众积极发展生产,走出贫困。另条主线上的新上任县委领导人于弘毅,在雨林县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大旱灾,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面临考验关头,奋起斗争,迎难而上,全县组织起两支上万人的强劲队伍,一支进驻广大乡村,与农民共同发展生产,一支浩浩荡荡开赴农业第一线,大兴水利基础建设,整治农田,开荒造地,展开了大干社会主义农业的新局面。 作者简介 王勤,汉族,1956年生人,海南海口市人。曾在《天涯》《椰城》等报纸杂志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泡沫城》等。获海南文学双年奖。现居海口市。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尾声 序言 火热时代的歌唱 ——读王勤小说《榜样人 》 朴素 在已经逝去的岁月里, 凭借影像与文字给我们留下 了时代的悲与喜。正是这影 像与文字让我们重返过去的 时光,贴近历史沧桑里小人 物的喜怒哀乐,而小说为此 提供了接近真实的记录。读 海南作家王勤的新书《榜样 人》,可以说把那段历史写 得淋漓尽致而不失分寸,更 让人领悟到那段消逝岁月里 的激情与热血。小说《榜样 人》把叙述的目光聚焦在二 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海南农村 ,这样的环境与人物对于当 下的芸芸众生来说,极为陌 生。可能,我们已经习惯高 楼大厦,习惯互联网之下的 信息社会。但历史本身不会 消失,它固执地存在,昭示 着未来。就像小说里的知青 “我”一样,仿佛走进历史某 一处不被人知的角落,一起 呼吸,一起生存。 知青“我”并非小说里的 主人公,但“我”却目睹了雨 林县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是 与非。那位理想高远的县领 导知青于弘毅、大队支书陈 焕人、生产队长庞成地,以 及诡异的黑户地主婆婆等。 这些不同的人物及其命运, 在特定的年代里构成后知青 文学的最后曲调。 通过“我”的视线,小说 的目光由远到近,笔触所至 ,有农村干部与农民之间鸡 毛蒜皮的争持,等等。作者 所秉持的态度乃是“人性的 弱点和平常之处,但并不以 为其卑劣可鄙,既不敌视, 也不自欺欺人地纵容之”。 正是作者王勤这种宽厚的目 光,让小说获致一种较为广 阔的视野,有了较为豁达的 判断。即使小说里的人物形 迹可疑以致面目可憎,亦大 多会在叙事者的视野中得到 宽宥,即使叙事中显露出讽 刺意味,其背后也暗藏着一 种理解。作者知道,小人物 在大历史的洪流里是被裹挟 着前行的,他们所做的一切 ,不过是顺从初心的守望。 天地之间,那种无名的“道” ,始终是存在的。 面对历史前进的巨大车 轮,读《榜样人》,我更喜 欢作者笔下那些充满细节的 农村日常生活,譬如生产队 队长家里的那条大黄公狗、 自留地里少得可怜的蔬菜、 黄昏时分村子里的猪粪鸡屎 、毫无油水可言的爆炒青菜 、地主婆婆屋里的硕鼠,等 等,看似闲笔,文字里却有 一种无处不在的悲悯流淌其 间。我觉得这些二十世纪七 十年代农村日常风景的白描 ,看似碎片式的生活细节, 才是小说打动人心的地方。 仿佛洗尽铅华,回到本真。 这些并不起眼的日常风景, 真正构成了匮乏时代的根基 。 《榜样人》的书写经营 ,作者并没有固守长篇小说 原有的模式,讲究故事,讲 究悬念,而是极力避免故事 意义的逸出,闲散有致。但 如此的写作方式,也让小说 《榜样人》看起来更像是由 记忆里随机出现的片段组成 的,挑战了我们追求小说连 续性的阅读经验。这种写作 处理,可以说是作者王勤的 有意为之。一方面颠覆了前 知青文学的狗血激情,另一 方面建筑了后知青文学的冷 静与保守。知青“我”的所见 所闻以及亲身经历,不仅是 个人性的身不由己,也是大 历史的见证。正是这种极具 个人性的参与,才让冠冕堂 皇的历史露出鲜活的一面, 贴近地气,风情饱满。 我们常常回首过去,童 年的乐趣一直在记忆的深处 不断沉淀。二十世纪七十年 代的农村,贫困落后,知青 混杂其中,有过汗与泪的付 出,有过年少轻狂的欢喜, 更多的是战天斗地的不服输 。无论如何,曾经的岁月即 使是一次声势浩大的青春祭 典,流淌到今天,我们也只 能从文字中找寻记忆。《榜 样人》可以说是后知青文学 的一次回光返照,影像模糊 。小说里的知青痕迹亦可以 说是光影凌乱,留下的是农 村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风 景。 作者王勤在深味那个时 代的同时,寄予的并非传统 知青文学的“怀念与回归”抑 或“历史反思”,他在《榜样 人》一书里所传达的乃是命 运的终极存在。没有花哨的 形式外表,以朴实的白描写 下他对过往历史的个人性记 忆与承担。人或许会走出童 稚时代,然而回首往昔,仿 佛目睹时光的苍老,一个过 去式的旧时代,已经永远逝 去了。现在的我们只能退回 内心生活,在内心生活里想 象世界,自由自在,保持某 种主体性的幻觉。作者的可 贵在于他对故乡历史的重新 追溯,自觉意识到遗忘的惯 性,不以耸人听闻的故事包 装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过往 ,而是贴近地气,努力用平 易的传统形式讲述人与乡村 、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命 定纠葛。这让我想起一句话 :任何一部伟大的小说都是 从读者惊讶“这不是小说”开 始的。 (朴素,原《天涯》编 辑,文学评论家) 导语 农村发展历史中值得纪念和回忆的鲜活人物。小说里的人物形迹可疑以致面目可憎,亦大多会在叙事者的视野中得到宽宥,即使叙事中显露出讽刺意味,其背后也暗藏着一种理解。书中塑造了一批干群形象,他们更多的是那时的样榜人,是农村发展历史中值得纪念和学习的鲜活人物。 精彩页 第一章 这年于弘毅即将走马上任一个县的主要领导岗位,坊间的人们这才注意到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好奇他是从哪冒出来的,然后才有意或无意地打听这人的有关情况。 在当时,某人当了这样或那样的领导,那肯定是备受关注的新闻。有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打听到了他父亲为中共琼崖纵队的老领导,新中国成立后官至地委二把手。更详细的传闻是老父亲二婚老来得子,爱子如命,他刚出生即寄予他“士不可不弘毅”的厚望,故取其名。可爹妈当时一心忙于解放后百废待举的人民政府工作,无法顾及他的成长,从上幼儿园开始,他一直是吃集体大锅饭长大的干部子弟学校的住校生。 时间快得如流水,高三快毕业那年,他是这个学校学习成绩数一数二的学生,这时广播里响起“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歌曲,他们一帮在校的高三毕业生,转身变成了城市的上山下乡知青。他又是第一个带头报名上山下乡的知青。 他们上山下乡落户的地方是海南岛农垦国营碧绿农场,在雨林县山区境内,后改名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八师六团。那地方离海口市仅两百多公里,但交通闭塞,此去不易。 刚到农场,知道他曾经成绩很好的人并不多,学校里随他一起上山下乡农场的同学不再尊拜他,面对接受农工的再教育,知青们被一视同仁,出勤干活没人能搞特殊。 一次于弘毅被派去和其他人一起干挖胶肥坑的重活,有俩知青同学借口肚子痛、头晕躲开,他们请他帮忙完成挖坑任务,还美其名曰:把表现积极的机会让给他,说他需要这样的机会。 于弘毅没少受到同伴这般的“关照”,他当然在所不辞,吃苦在前,不在意别人如何看他这种精神,从而得到了领导的表扬。 他和部分知青分配在农场的六团五连队,那是一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部队转业军人建立的连队,土地山岭面积较大,地方偏远。当初组建的队伍和农场是人们响应祖国的号召,开荒种植了大面积的橡胶,如今知青的到来极大地增加了连队的生产力。 头几个月,知青们在老职工的带领下,学习割胶技能,在胶林除草和清杂,挖沟和下肥。这是初到农场的劳作。 春夏之交,胶林披上翠绿的盛装。凌晨,启明星闪烁,割胶人的一天开始了。 知青们像所有的割胶人一样提前起床,箍好头上的电池灯,脚蹬解放牌胶鞋,腰身后背篓内插着沟槽胶刀,肩挑一对铝胶桶,从集体宿舍走出,沿山坡崎岖的路披星戴月地朝各自处于山林中的胶林段位走去。 等到日上三竿,割胶的知青队伍才陆续从各山头挑回一担担胶乳。由于割胶林段离连队收胶点较远,加工厂等一些边远知青挑回胶乳往往要等上好几个小时,被耽搁的胶乳容易变质、变坏被倒掉,经常出现的浪费令人心痛。 于弘毅出主意,试着在挑回胶乳的半路上搭起一个临时胶水加工点。老连长赞同加支持,拉来个胶槽和一架压片机,就地熏胶、制胶片等。 胶乳凝固剂是醋酸,这是制胶的第一道工序。醋酸加少了,胶乳凝固不了,加多了,压成的胶片熏出来就黑如木炭只能当次品。如何按科学比例制胶,加工厂有测量仪,他们这新建的制胶点没有。每天制胶时,老连长凭经验辨颜色、闻气味,指导知青加醋酸,所有的制胶技术由老连长传授把关。 有次老连长去团部参加批修整风学习班,加醋酸的事没了人指导把关。于弘毅照样子来了一回调配,结果当天所有胶乳全部报废。 连长此去学习半个月,由知青们自个制作的胶片均告失败,没人再愿意接下次的调配醋酸制胶。 于弘毅挑回一担胶乳,擦着汗说:“我再来试试。” 一边知青嘻嘻哈哈地埋汰他说:“你都搞坏好几次了,别再出风头了,搞坏了你不心痛?” 于弘毅不理睬他,用舌头触高浓度的醋酸,舌尖火辣辣地痛和发麻;尝了加氨水的胶乳,一股尿味往喉头里呛,让他差点呕吐。他进而埋头整个过程和注意不同的环节操作制胶。 新加工点终于在当天制作出了黄澄澄透亮的胶片。那嬉笑他的知青问他:“你快说说门道在哪,我们向你学习。” 于弘毅吐出被醋酸烧得起水泡的舌头示范说:“你看舌头对醋、硷很敏感,割胶时,为了防止胶乳凝固,加进氨水。氨水含硷,氨多可把醋酸中和掉……醋酸是酸的,氨水是涩的,用舌头尝一尝,就可确定加醋量。我们的高中化学知识你不用,还给老师了?我看你就知道吃了睡,睡了起来干活,脑瓜子快成猪脑了。” 在老连长回来之前,于弘毅有好些日子咽喉红肿吃不下饭,有人发现他的舌头开始溃烂。老连长回来后,感动得落泪,强令他上场部医院治疗。他说:“这点小伤怕什么?我去连卫生所吃点消炎药便好。”老连长不时给他更多的表扬,并说了个好消息,从上海来的轮胎公司对橡胶新加工点由于弘毅主持生产的胶片做了技术鉴定,完全符合一级标准。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