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文书,中国古代各王朝维系统治的要件之一,至迟在秦汉时期便已高度成熟。王充《论衡》即有言曰:“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在唐代文书体系中,奏敕——臣民上报的奏事文书与皇帝颁下的命令文书,居于核心地位。它们是朝廷日常政务信息往来的主要载体,紧密关系着王朝的统治。奏敕处理流程,实际上就是唐王朝日常政务运作与中枢权力运行的过程。 本书从公文形态与政务运作联动关系的角度入手,对唐代奏敕体系的变化与中枢政务运作机制的演进加以研究,既丰富了唐代文书运作与制度变迁的若干面相,也可以为认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郭桂坤,1988年生,四川南部人。2010年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本科毕业,2016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毕业。现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政治制度史、中古历史文献学。在《西域文史》《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目录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学术史回顾与反思 三、研究思路与篇章结构 第一章 唐代奏事文书 第一节 奏抄与露布 第二节 表与奏弹 第三节 议与状 小结 第二章 制书、发日敕与敕旨的文书特性 第一节 制书与发日敕的成立过程 第二节 制书与发日敕的甄别 第三节 两种“敕旨式”的复原 第四节 从颁布“程式”到批复“奏事”:两种敕旨的此消彼长 小结 第三章 唐代初期的政务奏报原则及其演变 第一节 奏抄与发日敕应用范围之区隔——以授官和断狱为中心 第二节 唐代初期“一切先申尚书省”的奏事原则 第三节 “事无大小,皆悉闻奏”局面的形成 小结 第四章 唐代前期政务裁决机制的更革 第一节 皇太子监国与高宗朝的分层决策机制 第二节 “五花判事”抑或“六押”:中书舍人的“参议表章”之权 第三节 “六押”之制的虚化与中书门下的成立 小结 第五章 中书门下敕牒与唐代后期王言体系 第一节 两种“敕牒式”的复原 第二节 中书门下敕牒的起源 第三节 唐代后期王言体系中的中书门下敕牒 小结 第六章 唐代后期奏抄的应用问题 第一节 唐宋之际奏授告身的应用情况 第二节 《乾宁三年刘翱将仕郎告身》的文本分析 第三节 唐代后期的中书门下敕牒与奏授告身 小结 第七章 中晚唐宦官专权的文书学解读 第一节 判元帅行军与李辅国的专权乱政 第二节 宦官奏报与参议政务之权力的拓展 第三节 敕牒与中晚唐的宦官专权 第四节 宦官集团在中晚唐政务运作机制中的地位 余论 结语 附章 唐代帖式文书的基本性质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第二节 帖的通知书性质 第三节 帖之对象为个人而非官府机构 第四节 一些特殊情况的分析 小结 参考文献 专家推荐意见一 朱玉麒 专家推荐意见二 荣新江 序言 这本小书是根据我的博 士学位论文修改而成。回想 起来,当初选择这样一个题 目,可能有一些特殊的因缘 。 2010年秋季学期,我开 始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攻读 硕士学位。入学不久,导师 荣新江先生就安排我加入了 他主持的西域文书整理小组 。老实讲,因为我当时不思 进取,整理文书的“门道”并 没有学到多少。不过耳闻目 睹之际,我也瞧出了些许“ 热闹”。一是经过以荣老师 为代表的几代学人的着力搜 集,北京大学所藏中古时期 出土文书整理与研究方面的 资料异常全备。二是荣老师 引领的这个西域文书整理小 组高手云集,无论是唐代出 土文书哪一个方面的具体问 题,都有成员可以持牛刀为 我解惑。这样得天独厚的条 件,使我较早就萌生了选择 文书方面研究题目的想法。 然而真正付诸行动,已 到了2014年的秋季学期。 当时博士阶段的正常学习期 限已经过半,迫切需要确定 选题并着手搜集资料。经过 反复掂量,我最终选择从敕 旨和敕牒这两种文书入手, 讨论唐代王言体系的变化与 中枢体制的演进。当时将研 究对象的范围缩小到敕旨和 敕牒,可以说是仓促中顺理 成章的选择。我硕士阶段听 过邓小南和阎步克等老师开 设的关于中国古代官僚制度 的课程,对官制方面的知识 感觉有点兴趣,对于出土文 书的关注就渐渐地集中到了 公文书上面。不过出土的唐 代公文书多为残篇断纸,且 数量浩繁,内容庞杂,书写 相对潦草,文辞稍显艰涩, 非我短期内驾驭得了。好在 出土的唐代公文书中,基本 保持文书原始形态的王言数 量很少,且大多属于石刻文 献,书写镌刻一般较为工整 ,文辞也更为雅驯,比较容 易上手。加之我硕土阶段因 参与整理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唐代墓志的机会,在后来成 为我博士阶段导师的朱玉麒 先生手把手的指教下,得以 初窥中古石刻文献整理的门 径,掌握了一些识文断句的 基础知识,自觉处理这类资 料稍有底气。当然,具体到 唐代的敕旨和敕牒这两种王 言,实际上其文书实例主要 保存在各种类型的唐人文集 中。而处理唐人文集正是朱 老师的老本行,他博士论文 的题目就是“张说集版本研 究”。因此选择这个题目, 意味着可以获得朱老师更多 的指导和护持。 我之所以在尚未着力搜 集资料的时候,就敢断定这 个选题需要处理的文书实例 不至太多且大量集中于唐人 文集尤其是《不空三藏表制 集》中,是个适合短期突击 的方向,乃因为此前已经翻 阅过中村裕一和刘后滨两位 先生的著作。尤其是《唐代 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 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 》,现今我还能忆起向我推 荐该书的李芳瑶师姐那赞叹 的神色和语调。因此尽管初 读时颇感吃力,我还是硬着 头皮啃过一遍。从小书的字 里行间也不难看出,我在文 书资料的运用方面主要受惠 于中村先生的著作,研究思 路则受到刘先生著作的直接 影响。 不过,既然是一项新的 研究,无论最终成立与否, 我都不得不提出一些有异于 前贤的论点并尝试展开论证 。这里,我就以刘后滨先生 的著作为参照,简单连缀一 下小书的几点主要看法。 首先,刘先生认为唐代 前期三省制下政务奏报的主 体文书是奏抄,唐代后期中 书门下体制下奏状则取代奏 抄成为国家政务运行的主体 文书。我则倾向于认为,不 论唐代前期或是后期,唐代 政务奏报的主体文书始终都 是奏状。只是唐代初期由于 奉行“一切先申尚书省”的奏 事原则,尚书省几乎垄断着 以奏状向皇帝汇报军国政事 的权力,都省则又是真正把 控尚书省政务审核权力的“ 勾曹”。后来朝廷逐渐放开 了对进状的限制,臣僚百司 就较为普遍地获得了直接向 皇帝奏事的权力。为应付接 收到的繁多芜杂的庶务,皇 帝就不得不采取一连串制度 改革的措施。 其次,在唐王朝制度改 革的措施中,刘先生着重揭 举了开元十一年(723)张 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的 意义,认为它标志着中书门 下体制的创立,是唐代中枢 体制的重大变革。我则倾向 于认为,从公文形态与政务 运行的角度来看,开元二年 (714)姚崇改革的重要性 或许要远远超过后来张说的 改革。因为正是姚崇对“六 押”之制的一系列改革,打 通了政务参议与政令颁下的 各个环节,发展出了能够直 接指挥各级行政机关的文书 工具——敕牒。这就表明中 书门下体制的运行逻辑和运 作模式,实际上在开元十一 年以前已经建立了起来。张 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 只是瓜熟蒂落的结果而已。 最后,刘先生认定唐代 后期的中枢体制是中书门下 体制,我认为这一点也还可 以商榷。同样从公文形态与 政务运行的角度来看,唐代 后期中书门下敕牒在王言体 系中强势发展的同时,其开 辟的路径也为宦官中使所承 袭。他们利用更为亲近皇帝 的机会,发展出了甚至较中 书门下敕牒更为高效的敕牒 。宦官集团遂得利用奏状与 敕牒作为攘夺朝廷政务的文 书工具,深度嵌入唐王朝政 务运作的整体脉络之中,最 终发展出一个庞大的内诸使 司行政体系,与以宰相为首 的南衙对立并行。因此,唐 代后期的中枢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