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百篇(初级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重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三大内容展开,突出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贵和尚中、家国情怀等主题。从经、史、子、集里选择文质兼美之作,注重选篇的思想性、审美性和可读性的统一,深人挖掘和阐发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以期全面而准确地帮助读者领悟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真谛。选篇上起先秦,下迄民国,涵括诗歌、辞赋、故事、语录、杂记、尺牍、碑铭、序跋、诏奏、论辩、杂说、哀祭以及小说、戏曲等主要体裁,多角度、多维度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之美和语言文字之美,以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 作者简介 任翔,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培计划语文学科专家。主要从事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阅读教育的教学和研究。 目录 第一单元 诗经 导与引 文与解 周南·关雎 周南·芣苜 周南·汉广 卫风·木瓜 王风·君子于役 郑风·子衿 魏风·伐檀 秦风·蒹葭 秦风·无衣 豳风·七月 小雅·鹿鸣 小雅·采薇 小雅·蓼莪 大雅·文王 周颂·丰年 周颂·有瞽 思与行 第二单元 绝句 导与引 文与解 宿建德江 出塞二首(其一) 终南望余雪 鸟鸣涧 别董大(其一) 李白绝句二首 杜甫绝句二首 逢入京使 滁州西涧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乌衣巷 江雪 赠别 枫桥夜泊 江上渔者 泊船瓜洲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乌江 冬夜读书示子聿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思与行 第三单元 律诗 导与引 文与解 野望 送梓州高参军还京 在狱咏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从军行 次北固山下 望月怀远 过故人庄 王维律诗二首 黃鹤楼 李白律诗二首 杜甫律诗二首 钱塘湖春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示弟 无题二首(其一) 山园小梅 登快阁 游山西村 过零丁洋 思与行 第四单元 笔记故事 导与引 文与解 《说苑》二则 《世说新语》二则 《国史补》二则 伤仲永 活板 卖柑者言 项脊轩志(节选) 核舟记(节选) 口技(节选) 为学 河中石兽 病梅馆记 思与行 第五单元 历史故事 导与引 文与解 曹刿论战 介之推不言禄 里革断罟匡君 邹忌讽齐王纳谏 唐雎不辱使命 完璧归赵 毛遂自荐 文成公主和亲 祖逖北伐 李想雪夜入蔡州 杨业死义 戚继光抗倭 郑和下西洋 思与行 第六单元 人物传记 导与引 文与解 苏武传(节选) 诸葛亮传(节选) 张衡传(节选) 五柳先生传 祖冲之传 子刘子自传 种树郭橐驼传 僧玄奘传 方山子传 包拯传 柳敬亭传(节选) 谭嗣同传 思与行 第七单元 山水游记 导与引 文与解 桃花源记 三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右溪记 小石潭记 游褒禅山记 石钟山记 过小孤山大孤山 满井游记 西山二记 游黄果树瀑布记 湖心亭看雪 游黄山记 登泰山记 思与行 第八单元 台阁名胜记 导与引 文与解 黄鹤楼记 燕喜亭记 永州龙兴寺东丘记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墨池记 喜雨亭记 黄州快哉亭记 沧浪亭记 浣花溪记 峡江寺飞泉亭记 思与行 第九单元 四书精选 导与引 文与解 《论语》二十九章 《孟子》六章 《大学》二章 《中庸》二章 思与行 后记 序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 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 、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 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 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 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 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 ,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 新的重要途径。基于课题研 究和充分调研,我们整体编 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 百篇”。本书旨在帮助国民 特别是青少年通过有序、有 效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感知和领会优秀传统文化的 思想内容美与语言形式美, 提高传统文化的阅读能力、 鉴赏能力和践行能力。为切 实推动全民阅读文化经典、 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实现新 时代美好生活奠定基础。 本书编写原则有三:一 是坚持学习者视角。依据学 习者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 规律、语言文字演化和形成 规律、传统文化创造性继承 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规律,由 浅人深、由易到难、循序渐 进地编排学习内容,充分尊 重读者的不同阅读习惯和接 受水平。二是坚持经典性原 则。系统梳理了百余年语文 教材传统文化选篇及历史和 思政教材的传统文化内容, 分析了近年中高考试题的传 统文化内容,调查了我国台 湾地区和日本的传统文化课 程设置及教学状况,吸收了 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昭明文 选》《乐府诗集》《古文观 止》《古文辞类纂》《经史 百家杂钞》和《唐诗三百首 》等,以及近年出版的多种 传统文化读物的优长。基于 历史考察、现实需求和统计 分析,选取了流传久远、影 响深广和新时代中国人特别 是青少年必读可读的603篇 (首/章)作品。三是坚持 学以致用精神。引导学习者 随时随地反复研读领悟,内 化于心、外化于行,融于生 活,融于工作,融于语言文 字表达和做人做事,涵养文 化气质,正所谓“腹有诗书 气自华”,从而成为一个真 正的文化人、文明人。 本书重点围绕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传统 美德和人文精神三大内容展 开,突出天人合一、自强不 息、厚德载物、贵和尚中、 家国情怀等主题。从经、史 、子、集里选择文质兼美之 作,注重选篇的思想性、审 美性和可读性的统一,深人 挖掘和阐发其中讲仁爱、重 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 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以期全面而准确地帮助读者 领悟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真谛 。选篇上起先秦,下迄民国 ,涵括诗歌、辞赋、故事、 语录、杂记、尺牍、碑铭、 序跋、诏奏、论辩、杂说、 哀祭以及小说、戏曲等主要 体裁,多角度、多维度呈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道 德之美和语言文字之美,以 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 脉。 本书是我国历代优秀诗 文的荟萃,是新时代中国人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读篇 目。本书力求体现整体系统 、分层分级、可学可用,科 学呈现传统文化学习梯度, 按照读者的接受能力,依次 分为启蒙级、初级、中级和 高级四个层级,相当于小学 、初中、高中和大学分别应 达到的阅读水平,对应这四 个层级,整体编写启蒙本、 初级本、中级本和高级本, 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阅读体系。在总体设计上, 以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为根本 ,以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和 爱国主义的牢固树立为核心 ,启发引领国民特别是青少 年对传统文化由知识层面学 习向能力提高、智慧增长和 修为养成逐步提升。通过本 书的学习,国民特别是青少 年可以了解经典篇目、熟知 经典篇目、读懂经典篇目, 具备基本的传统文化阅读能 力、鉴赏能力和践行能力。 本书选篇大体依据经、 史、子、集的编排方式,择 取经、史、子、集中的精粹 ,由浅入深分类编排。经、 史、子的选篇自成序列,集 部选篇涵括文章和文学两大 类,这些选篇,分则自成序 列,合则互为一体。以期使 读者通过系统学习,形成良 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经史子”编排。经、史 、子的编排参考《三字经》 记载的历代文人阅读经验, 即由“孝经”(含《小学》) 到“四书”再到“诸经”“诸子” 最后到“诸史”的学习序列。 使读者从中感知蕴含在选篇 中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 价值取向,能正确处理个人 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 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 念、理解他人、关心社会、 尊重自然,形成乐于奉献的 良好风尚,做一个高素养、 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集部”编排。一是文章 编排。文章学习循序渐进, 启蒙级主要学习蒙学经典, 重点学习声律与属对,培养 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语感 ;初级主要学习杂记类文章 ,重点学习传统杂记类文章 的文体结构、记叙方式及叙 事、描写和抒情的技巧;中 级主要学习传统实用类文章 ,重点学习实用类文章的文 体结构、说明方式及说明、 抒情和议论的技巧;高级主 要学习传统论说类文章,重 点学习论说类文章的文体结 构、议论方式及议论、辩驳 和解说的技巧。二是文学编 排。文学学习整体系统,启 蒙级主要学习浅易古诗词、 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和成语 故事,初步了解传统节日、 廿四节气及各类故事的基本 知识和内容,体会汉语的音 韵美和节律美; 导语 本书是我国历代优秀诗文的荟萃,是新时代中国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读篇目。本书力求体现整体系统、分层分级、可学可用,科学呈现传统文化学习梯度,按照读者的接受能力,依次分为启蒙级、初级、中级和高级四个层级,相当于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分别应达到的阅读水平,对应这四个层级,整体编写启蒙本、初级本、中级本和高级本,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体系。 后记 经过几年集中研究,我 们完成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 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中国 阅读文化建设的战略与策略 研究”与国家语委“十三五” 科研规划重点项目“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内 容及实施策略研究”,现在 ,我们又承担了北京市教育 科学“十四五”规划优先关注 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 入课程体系研究”。为更好 地落实阅读文化理念,使阅 读上升为一种文化,成为人 们的日常习惯、生活方式和 精神追求,进一步深化拓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汲 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 、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和影响力,依据课题研究成 果和对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学习情况的调查,我们认 为中国和世界已发生了巨变 ,需要一套适应新时代国民 特别是青少年阅读的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选本,以当代的 视野,汲取古代文化的精华 ,赓续深入骨髓的精神血脉 ,借以育人、成人。于是决 定编写一套循序渐进、适合 社会各层次阅读的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分级选本,培根铸 魂,为民族复兴凝聚起精神 力量。 2020年暮春,我们启动 了选本编写。由我提出编写 思路,拟定编写说明。依照 编写说明,编委会经过反复 筛选,最后选定历代经典作 品六百零三篇,名为“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六百篇”(以 下简称“六百篇”)。“六百 篇”不仅包括人文社会科学 ,还涉及古代科学技术、医 学发明、中外关系等诸多内 容,尤其注重编选亲情伦理 、修身立德、家国情怀等主 题的传世佳作。力图以当代 人的眼光审视传统文化,启 发引导学习者从中汲取古人 的智慧和经验,注重文化熏 陶和实践养成,将跨越时空 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 美风范转化为自身的精神追 求和行为习惯,不断加深对 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增 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六百篇”依据学习者的 接受心理和认知特点编排, 按启蒙级、初级、中级、高 级分层分级编写,对应这四 个级别,形成启蒙本、初级 本、中级本、高级本四本书 。这四本书具体篇数为:启 蒙本208篇,初级本167篇 ,中级本124篇,高级本 104篇,合计603篇。四本 书整体设计,纵向上,按照 从经、史、子、集里择取的 经典篇目有序编排,全面渗 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 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 ;横向上,每本书设9个单 元,四本书共计36个单元。 单元内设“导与引”“文与解” “思与行”三个板块,各板块 之间前后呼应,全面体现课 题组在研究中提炼、总结、 深化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学行信教育模式”,使国 民特别是青少年通过系统阅 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篇 目,达至学、行、信三者并 进,使能力和素养获得双重 提升。本书编排体例与风格 新颖、独特,具有开创性, 这种体例与样式,是我们经 过十余年教材和读物编写的 探索结果,也是本书的一大 亮点和特色。以体现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科学性、 时代性、普适性,使中华文 脉绵延繁盛。 在“六百篇”编写过程中 ,我们既立足于现实的需要 ,追求学术的高标准,又遵 循学习的规律,兼顾不同年 龄层次读者的需求,充分借 鉴历代名家对选篇解说的思 想精髓,根据新时代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学习要求,对每 篇诗文都作了注释和解读。 希望能帮助学习者深入、反 复、潜心阅读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经典篇目,领会古典诗 文的意境和意旨,以滋养心 灵、润泽生命、成全人格, 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 代新人。 本书编委共23人,具体 分工如下:李云龙、李英杰 、孙凤霞、侯静雯、郭婉玉 承担启蒙本编写,姚守梅、 孙荻芬、吴东、黄甜甜、高 杨、陈昕承担初级本编写, 韩涵、罗文平、唐成军、黄 利亚、谢富渝承担中级本编 写,曾然非、许黄裳、马胜 科、奚遥、李荣、杜雪晶承 担高级本编写。李云龙、姚 守梅、韩涵、曾然非分别负 责启蒙本、初级本、中级本 、高级本的统稿,最后由我 对四本书全面统稿并审定。 本书的编写虽花费了大量的 时间和精力,但限于我们的 水平,书中定有不当不妥之 处,诚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便于修订时再完善。 最后,感谢课题组全体 成员齐心协力完成课题研究 ,感谢编委会同人克服重重 困难完成编写任务,感谢在 本书编写过程中多位专家学 者提供的宝贵意见,让我们 赶在壬寅年除夕见到样书。 在此,还要特别感谢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各位领导和编 辑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辛勤劳 动。 任翔 壬寅年除夕夜 精彩页 第一单元 诗经 导与引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共三百零五首诗歌,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内容。其中,“风”包含十五国风,“雅”包括大雅和小雅,“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在上古时代,诗、乐和舞原本是三位一体的,当时的诗都是可以吟唱的,各地的民歌即是“风”,宫廷宴飨或朝会时的乐歌即是“雅”,而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则是“颂”。虽然《诗经》的乐和舞已经失传,但是我们今天还是能够通过那些优美的诗文,感受到上古礼乐文化的盛美。 早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诗经》就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司马迁亦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说明《诗经》不只是文学经典,更是促进人向善至美、成全品格的文化经典。《诗经》在表现手法上,注重赋、比和兴等手法的应用。“赋”即铺陈直叙地表达所见所想;“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即联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经》的语言形象生动,整体上以四言体诗为主,句内常见重言、双声和叠韵,章内往往押韵,篇内常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富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在思想旨趣上,既有对美好爱情和劳动生活的歌颂,也有对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批判。 《诗经》内容丰富,俨然一幅幅周代社会生活的画卷。本单元从风、雅和颂三类诗歌中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16篇,其中有描写爱情与婚姻的《关雎》《汉广》《蒹葭》《子衿》《木瓜》,反映农耕等社会生活的《芣莒》《七月》,展现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精神的《无衣》,诉说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痛苦的《君子于役》《蓼莪》《采薇》,讽刺剥削者不劳而获的《伐檀》,描绘宫廷宴乐场面的《鹿鸣》,追述先祖功业、表达追思之情的《文王》《有瞽》《丰年》。 学习这些诗篇有多种方法。可以用诵读法,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欣赏重章叠唱的结构之美和音乐之美。例如,《秦风·蒹葭》三章结构对称,每章单独押韵,而且各章起始的“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又变换用词,显得工整又不失灵动。也可以用研究法,注意诗中丰富而有趣的植物、动物、生活器具和礼乐器物,了解周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卫风·木瓜》中,古人给予玉器各种各样的美称,“琼琚”“琼瑶”“琼玖”等。还可以用观察法,感悟古代先民的勤劳勇敢,感受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苦难。例如,《幽风·七月》所见四季不同的劳动,采桑、染绩、缝衣、狞猎、建房、酿酒、劳役、宴绘等,构成一幅幅社会风俗画。又如,《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乐景衬哀情,显示出远役之人的无奈和辛酸。不断提升自己对《诗经》的感知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文与解 周南·关雎 【题解】 《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内容,《关雎》是十五国风之首《周南》的首篇,也是整个《诗经》的首篇。《关雎》描绘的是周代贵族青年的恋歌,孔子曾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恰当地道出了这首诗的诗意基调。“关雎”取自首句“关关雎鸠”中的二字。与国风大多数诗一样,《关雎》的作者已经无法考证,可能是民间人士。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①[关关]水鸟和鸣的声音。[雎鸠]一种水鸟,相传这种鸟情意专一。②[窈窕(yào tiǎo)]纯洁美丽的样子。[逑]匹配,这里指求偶。③[参差(cēn ci)]长短不齐。[荇(xing)菜]一种水生植物,叶子漂浮在水上,根茎可以食用。[流]采摘。④[寤寐(wùmèi)]寤,睡醒。寐,睡着。⑤[思服]思,发语词。服,思念。⑥[辗转反侧]翻来覆去,睡不着觉。⑦[友]亲爱。⑧[芼(mào)]采摘。 【解读】 《诗经》的国风部分包含十五国风,分别是《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周南”大概位于今天的河南西南部和湖北北部,“召南”位于周南以西,大概在今天的陕西南部到湖北西北部一带。也有人认为“南”指一种乐器,《周南》和《召南》的诗歌最初是“周”和“召”两地用“南”这种乐器演奏出的音乐来唱诵的。无论如何,《周南》和《召南》和其他十三国风一样,都是当时民间诗歌的代表,《关雎》就是周南之地的一首恋歌。现代诗人和学者闻一多曾概括这一篇说:“女子采荇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具体说来,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男青年爱慕、追求采荇菜的姑娘,并想象着迎娶她的热烈场面。在诗中,他反复倾诉着自己的思念之情,迫切向往着美好的婚姻。 欣赏《关雎》,首先要注意诗中“兴”这种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