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王三悟从上万幅作品中选出三百余幅,上起伏羲女娲,中续辋川龙眠,下至明清人家,按时间顺序,由古至今比较系统地展示、介绍和分析了中国古代的家园理念和安居工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哲学、美学思想和人生感悟。 本书分为五章,第一章,梦幻传说。主要讲述了古代绘画中美丽传说。第二章,效法天地;讲述了古画中寻仙访道的场景。第三章,徜徉人间;描述了古画中人们外出郊游的场景。第四章,安顿生命。描述了古人想把家建在自然里,也想把自然留在家中,为自己构建一处理想的人间居所;第五章,溯源荒寒。中国古代的画家们逐渐开始运用更成熟的艺术手法,更深刻、更多元地表现这一亘古不变的生存追求和核心文化价值观,并从本质上思考人的来处与归宿。 作者简介 王三悟,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从事互联网营销行业,在中国古画、古代文学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持续几十年的研究积累。2020年初开设抖音号“观悟堂—王三悟”,以中国古画为载体,解读传统文化,挖掘人文力量,以期为用户带来美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 目录 第一章 梦幻传说 壹 伏羲女娲 贰 楚地帛画 叁 五星中国 肆 源起昆仑 伍 仙游东海 陆 洞天福地 柒 桃花源记 第二章 效法天地 壹 修道草庐 贰 危崖坛台 叁 亭在那里 肆 寻仙访道 伍 汉宫乞巧 第三章 徜徉人间 壹 竹林七贤 贰 兰亭修禊 叁 葛洪移居 肆 青绿山水 伍 游春时代 陆 仙山楼阁 第四章 安顿生命 壹 辋川人居 贰 草堂十志 叁 潇湘八景 肆 龙眠山庄 第五章 溯源荒寒 壹 寻根复命 贰 雪溪初寒 叁 五代荒寒 肆 北宋萧疏 伍 江行初雪 序言 小到一个人要活明白, 大到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 总要先搞清楚自己的来龙去 脉。 中华儿女思想深处的文 化初始意识在哪里呢?中华 传统文化共同的精神家园源 自何处呢?历史上我们的民 族共心是什么呢? 为民族寻心立命的历程 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发展史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有 古圣先贤为之振臂一呼,往 来奔走。其中最著名的当算 北宋大哲学家张载的“横渠 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 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 万世开太平。”这四句不是 并列关系,最根本的,也最 为艰难的是第一句“为天地 立心”,有了“立心”这一基 础,才有可能“立命”“继绝 学”“开太平”。 天地本无心,要为天地 立心,就要先办好两件大事 。 一是寻找天道、地道的 自然规律,二是要建立天、 地、人和谐相处的共存原则 和共生机制。 古人认为天地也是有“心 ”的,这里的“心”就是自然 规律。《周易·复卦·象传》 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中国人探索天地之心的 历程,亦从此开始。 宋代是中国文化集大成 的时期。张载继往开来,提 出为天地立心。苏轼则从人 的角度认为人生一世重在安 心,他说:“此心安处是吾 乡。”这样,天、地、人在“ 家乡”这个概念上就实现了 胜利会师,达成了三才一心 。如此看来,家事就是国事 ,就是天下事,值得深究细 察。 那么天、地、人三才一 心的家园是什么景象呢?唐 代高僧贯休其实早早就给出 了答案。我们借助他的《春 晚书山家屋壁二首》来体会 一下: 其一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 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 啼索树上莺。 其二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 鸿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 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 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 西坡瓜豆熟。 春雨及时,农人抢墒春 忙,柴门清寂。雨后初晴, 山村升起炊烟,一阵阵黄米 饭的香味扑鼻而来。庭院中 的春花在水雾中朦朦胧胧, 山间的溪水声清脆悦耳。一 个小孩啼哭着要捕捉树上欢 快鸣叫的鸟儿玩耍。 池塘水深,茂密的蒲草 散发着香气,野生的鸳鸯、 鹅鹚在水中嬉戏,好像家禽 一般。村前村后、田间地头 ,桑树、柘木多茂盛,它们 可以用来养蚕、入药、染色 ,还能用来制作农具。东邻 西舍地界分明,彼此互不相 侵。养蚕女子在前面清澈的 溪中洗茧,牧童吹着短笛、 穿着衣衫在水中洗浴。山翁 好客,热情地挽留我一住再 住,笑吟吟地指着西面山坡 说:香甜的瓜豆就要成熟了 。 天降好雨知时节,地出 沃土垄桑田,人劳天地豆瓜 鲜。诗中描绘了一幅天人合 一的理想山村农家生活景象 。这样的景象令人心安、身 安、道出了三才共处、相互 依存的生存哲学。 中国古人对和谐家园的 辛勤建设也是牢牢地遵循三 才共处的基本理念的,奉行 着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 非常庆幸,几千年来古 人与天地并立同行,建设家 园的努力被留存至今的诸多 古代绘画作品记录了下来。 这些绘画作品不仅包含着古 代天人共处的表征符号和思 想理念,还包含着丰富的人 文信息与审美价值。如何能 够探寻和再现古人为天地立 心、为生民立命,凝聚民族 共心,建设生存家园的辉煌 历史呢?这是顺应时代潮流 ,利于民族文化发展的益事 。 于是,我就想借助古画 这种证据化、链条化、形象 化、可视化的载体,以古人 追寻和构建家园的历史脉络 为主线,以小见大地展示中 国古代寻心立命、安身建家 的伟大奋斗历程。这也算另 辟蹊径,为对中华文化追根 溯源,弘扬民族精神,尽一 份微薄之力。 我从上万幅作品中选出 三百余幅,上起伏羲女娲, 中续辋川龙眠,下至明清人 家,按时间顺序,由古至今 比较系统地展示、介绍和分 析了中国古代的家园理念和 安居工程,以及其中所蕴含 的哲学、美学思想和人生感 悟。 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作 品值得今人仔细观览品味, 思考借鉴。也希望读者朋友 们能够以此进入中国古人所 构建的无数个美好家园。 杜甫说:黄四娘家花满 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王冕说:吾家洗砚池头 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墨梅》) 杜牧说:远上寒山石径 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山行》) 刘禹锡说:旧时王谢堂 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 王禹偁说:昨日邻家乞 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 陈子良说:我家吴会青 山远,他乡关塞白云深。( 《于塞北春日思归》) 白居易说:两处春光同 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望驿台》) 家园是中华民族繁衍生 息的根基、文化发展的起点 ,古人对家园寄予了无限情 思,时过千年仍能让今人感 受到其间的温暖和美好。 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 从一开始就与宇宙星河紧密 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其伟大 复兴的志向仍在星辰大海, 希望读者能从古人的优秀画 作中眼有所观,心有所悟, 温故而知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