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四川大学推出的“四川大学革命英烈丛书”之一册。书稿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45年抗战胜利结束为限选编史料,主要收录全面抗战时期四川大学(包括当时的国立四川大学与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参与抗日战争的史料,全面展示了四川大学在伟大民族解放战争中为抗击侵略和复兴民族而奋斗的历史进程和历史面貌。 目录 凡例 绪论 四川大学与抗日救亡 一九三一年 一九三二年 一九三三年 一九三四年 一九三五年 一九三六年 一九三七年 一九三八年 一九三九年 一九四○年 一九四一年 一九四二年 一九四三年 一九四四年 一九四五年 参考资料 人物索引 后记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 史爱党,知史爱国。”为庆 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和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 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 义发展史宣传教育之际,四 川大学组织编写了“四川大 学革命英烈丛书”,并由四 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 是四川大学认真讲好川大故 事红色篇章、积极创新红色 文化教育载体的重要举措之 一,也是四川大学献礼中国 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 成果之一。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在青春如火的锦江之滨、 明远楼前,在风云激荡的望 江楼畔、华西坝上,无数四 川大学的革命师生坚持“与 人民同甘苦,与祖国同命运 ,与时代同呼吸,与社会同 进步”,将永恒的红色基因 融入了每一个川大学人的血 脉和灵魂之中。其中,“红 岩精神”的代表和“中华儿女 革命的典型”江竹筠烈士等 80多位校友为民族独立、国 家解放和人民幸福献出了自 己宝贵的生命,他们是四川 大学历久弥新的川大精神的 力行者和见证者,是四川大 学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的创 造者和传播者。 四川大学是四川保路运 动和辛亥革命在四川的重要 发生地,是新文化运动和五 四运动在四川的主要策源地 ,是四川乃至全国马克思主 义早期传播的重要发源地, 是抗日救亡和爱国民主运动 在四川的坚强根据地。 1920年冬,学校师生成立 了四川最早以研究和宣传马 克思主义为主要任务的革命 群众组织——马克思读书会 。1922年2月,学校师生主 编的《人声》报是四川第一 份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 纸。1922年春和1923年夏 ,学校师生组织成立的四川 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 党成都独立小组是四川最早 的共产主义党团组织。以学 校师生为骨干的中华民族解 放先锋队成都队和“成都民 主青年协会”等是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四川抗日救亡和 爱国民主运动的中坚力量。 中共四川大学党总支是国民 党统治区最大的基层党组织 之一,经常活动的共产党员 有120余名。在开国大典上 ,与毛泽东主席一起登上天 安门城楼的有朱德、吴玉章 、张澜和郭沫若等四位四川 大学校友。 长期以来,四川大学坚 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 人才培养首要任务,充分发 挥学校特色优势,深入挖掘 校园红色资源,大力弘扬以 江姐精神为代表的革命先烈 精神,用生动鲜活的红色文 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川大学 子。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 八大以来,四川大学党委高 度重视红色文化教育,将红 色文化教育贯穿于学校发展 各方面和人才培养全过程, 重点建设了“江姐纪念馆暨 四川大学革命英烈事迹陈列 馆”“学习书屋”“江姐精神专 题数据库”等一批红色文化 宣传展示平台,率先推出了 话剧《待放》、舞台剧《江 姐在川大》、主题文艺晚会 《江姐颂》等一批红色文化 教育艺术作品,积极打造了 “江姐班”“竹筠论坛”“川大 英烈一堂课”“青年红色筑梦 之旅”等一批红色文化教育 新品牌,产生了良好的教育 成果、育人效果和社会效益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 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 ”。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 站在发展的交接点上,站在 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在“四 川大学革命英烈丛书”正式 出版之际,全校师生员工要 进一步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凸显四川 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优 势,积极打造“中国共产党 在四川大学”等红色教育品 牌,进一步深化红色文化教 育的内涵,丰富红色文化教 育的形式,增强红色文化教 育的实效。 “四川大学革命英烈丛书 ”编写组 2021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