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宋调之建构与解构(精)
分类
作者 张明华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宋调”自身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轨迹,从梅尧臣、苏舜钦和欧阳修开创,到王安石、苏轼进一步发展壮大,再到黄庭坚与江西诗派对其变革与定型,其名虽同,其实已差别甚大,某些内容甚至已走向相反的方面。由于“宋调”的内涵非常丰富,本书仅从其与现实的离合关系、苦中作乐的抒情特征、融合新旧体诗的形式创变和用典方式的推陈出新等几个方面探讨其建构的过程。
南宋诗与北宋诗演化的路径正好相反。北宋是摆脱“唐音”而建构“宋调”的过程,南宋则是回归“唐音”而解构“宋调”的过程。南宋诗与北宋诗差别巨大,并不亚于“宋调”与“唐音”之差别。推动“宋调”解构的力量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一是江西诗派内部的反省与背离,虽仍有个别诗人继续坚持,但成就不高,一步步削弱了“宋调”的势力和影响;二是“中兴四大诗人”以及四灵派、江湖派连续不断地批判江西诗派和“宋调”,并通过提倡晚唐诗来消解“宋调”的残余势力。三是随着理学和禅宗的社会影响更加深入,二者共同具有的反文学思想破坏了文学健康发展的根基,自然也成为解构“宋调”的重要力量。
作者简介
张明华,安徽阜阳人。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唐宋文学方向,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宋代诗歌、集句文学和地方文献整理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文化视域中的集句诗研究”、“芦花湄集校注”和“集李商隐诗文献整理与文学研究”三项国家课题,出版《徽宗朝诗歌研究》《西昆体研究》《芦花湄集校注》《集句诗文献研究》《集句诗文学研究》《文化视域中的集句诗研究》《集句词研究》等专著20多种,并在《文学遗产》《文史哲》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
目录
绪论
上编
第一章 从注重功利到回避现实
第一节 “宋调”形成期:功利性成为诗歌要素
第二节 “宋调”发展期:诗歌成为政治工具
第三节 “宋调”定型期:诗歌最终远离现实
第二章 苦中作乐
第一节 经年种花满幽谷:欧阳修的谪宦书写
第二节 九死南荒吾不悔:苏轼的贬所抒怀
第三节 未到江南先一笑:黄庭坚痛改诗罪
第三章 古体近体之融合
第一节 梅、苏、欧改造古体诗
第二节 王安石改造近体诗
第三节 苏轼以近体革新古体
第四节 黄庭坚以古体革新近体
第四章 以才学为诗
第一节 情态毕出:王安石用典
第二节 显易切当:苏轼用典
第三节 无一字无来处:黄庭坚用典
第五章 “宋调”建构之背景
第一节 社会矛盾与政治斗争
第二节 士风建设与文化发展
第三节 文学环境
下编
第六章 “宋调”之解构与遗存
第一节 江西诗派在南宋前期的蜕变
第二节 南宋诗坛对江西诗派的摆脱与批判
第三节 从江西诗派到江西诗社
第七章 回归“唐音”
第一节 “中兴四大家”开启回归“唐音”之路
第二节 四灵派将“唐诗”带入中场
第三节 江湖派中“唐诗”之质变
第八章 理学推动“宋调”解构
第一节 理学兴盛与诗道衰落
第二节 南宋理学家的诗歌创作与选本
第三节 理学对诗歌的渗透
第九章 僧诗与“宋调”之关系
第一节 北宋诗僧参与“宋调”建构
第二节 南宋诗僧主动疏离诗坛
第三节 南宋僧诗对“宋调”的直接影响
后记
序言
“宋调”是在对“唐音”继承
和借鉴的基础上形成的。关
于二者的差别,自南宋至今
,参与讨论的学者成千上万
,其成果亦非常丰富。南宋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
中说:
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
,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
、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
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
古诗,梅圣俞学唐人平淡处
。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
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山谷
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
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近
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
贾岛、姚合之诗,稍稍复就
清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
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知
止入声闻、辟支之果,岂盛
唐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嗟
乎!正法眼之无传久矣。唐
诗之说未唱,唐诗之道或有
时而明也。今既唱其体日唐
诗矣,则学者谓唐诗诚止于
是耳,得非诗道之重不幸邪

严羽所说,虽然未必与
事实都相吻合,但他从宏观
上大致勾画出了“宋调”的建
构过程。所谓“唐人之风变
矣”,换一种说法,也就是“
宋调”逐渐成形了,而江西
诗派的出现,则将“宋调”尤
其是黄庭坚诗歌的若干特征
加以定型。严羽对于南宋四
灵派的论述,虽然仅用“稍
稍复就清苦之风”来概括,
但这些所“复就”的“清苦之
风”,却是晚唐贾岛、姚合
等人的诗风,这与北宋诗风
的不同是非常明显的。而“
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
谓之唐宗”,则意味着南宋
诗风在总体上已与北宋诗风
走上相反的道路。清人宋荦
在《漫堂说诗》中说:
唐以后诗派,历宋、元
、明至今,略可指数:宋初
晏殊、钱惟演、杨亿号“西
昆体”。仁宗时欧阳修、梅
尧臣、苏舜钦谓之欧、梅,
亦称苏、梅,诸君多学杜、
韩。王安石稍后,亦学杜、
韩。神宗时,苏轼、黄庭坚
,谓之苏、黄;又黄与晁补
之、张耒、陈师道、秦观、
李麃称苏门六君子;庭坚别
开“江西诗派”,为“江西”初
祖。南渡后,陆游学杜、苏
,号为大宗;又有范成大、
尤袤、陈与义、刘克庄诸人
,大概杜、苏之支分派别也
。其后有“江湖”四灵徐照、
翁卷等,专攻晚唐五言,益
卑卑不足道。
相对于严羽,宋荦不仅
对两宋诗歌的发展描述更为
具体,而且看出了南宋诗距
离以江西诗派为代表的“宋
调”越来越远而同时也与“唐
音”越来越近的趋势。而这
,正是两宋诗歌发展的大势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左右
的时间里,诗坛上流行的是
白体、晚唐体和西昆体,当
今学者称之为“宋初三体”。
虽然其宗尚和特点各不相同
,但大抵体现出“唐音”向“
宋调”的过渡。相对来说,
前二者更多带有“唐音”意味
,而后者则在某些方面已经
具有了“宋调”的色彩。之后
,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
等人大力革新,宋诗才开始
形成不同于“唐音”的特征,
成为后人心目中的“宋调”。
经过王安石、苏轼的进一步
拓展,至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宋调”终于完成了自己的
建构过程。北宋灭亡前后,
随着国破家亡的政治现实的
出现,江西诗派的一些重要
成员如韩驹、徐俯、吕本中
、陈与义、曾幾等开始突破
原来的题材模式和写作套路
,转求新变,初步体现出对
江西诗派也即“宋调”的背离
。其后陆游、杨万里、范成
大、尤袤等“中兴四大家”虽
然都曾深受江西诗派影响,
但不约而同开始学唐,走上
反对江西诗派的道路,成为
解构“宋调”的重要力量。南
宋中期以后发展起来的四灵
派和江湖派,尤其是后者,
虽然仍与苏、黄及江西诗派
有一定的关联,但总体上属
于“宋调”的解构者。江西诗
派虽仍有传人,但影响已不
大,且诗风受到四灵派和江
湖派的影响。对于“宋调”的
解构,南宋诗坛风气的变化
似乎是主要原因,但这其实
是外部表现,其背后还有来
自程朱理学的致命影响。与
此同时,佛教尤其是南宋禅
宗也与理学一起挤压诗学,
共同推动了“宋调”的解构。
“宋调”是宋型文化的产
物。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
》的“绪论”里对宋型文化有
具体的分析。而“宋调”本身
的内涵也极为丰富,如周裕
锴《宋代诗学通论》、张高
评《宋诗特色研究》中所论
的那些主题几乎都可归到“
宋调”之中。又如吕肖奂《
宋诗体派论》、刘宁《唐宋
之际诗歌演变研究》、曾祥
波《从唐音到宋调——以北
宋前期诗歌为中心》等众多
相关专著也都论及“宋调”问
题。正因如此,笔者不拟就
“宋调”问题全面展开,而只
是选择发展轮廓比较分明的
几条主要线索来略加考察。
其中虽不可避免地要引用古
今众多学者的相关论述,但
笔者还是希望能在每一章每
一节中写出新意,尽量体现
出作为一本“专著”应有的品
质。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
编研究“宋调”的建构问题。
目下,笼统地讨论“宋调”这
样或那样的特征固然有意义
,但如果不具体探究其特征
发展、演变的过程,其结论
就会因缺少针对性而显得不
够深入。“宋调”的建构是一
个渐进的过程,其中涉及许
多具体的方面。上编主要考
察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宋
调”功利性的发展与被清洗
问题。正如一些学者所言,
两宋诗歌都存在功利性问题
。可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5:2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