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以卤代耕(云南盐业社会的经济共生与文化交融)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作者 李陶红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以历史人类学的视野,关注明清以来的云南盐业社会。云南盐业社会以食盐生产为主业,形成了典型的“以卤代耕”社会,这有别于传统的农耕社会。“以卤代耕”的盐业社会除了食盐之外的柴薪、大米、铁器等诸多物资,需要周边区域供应。物资的流动依托滇盐古道来实现,滇盐古道及周边区域形成经济的共生形态,促成区域内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第三节 相关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框架
第五节 田野点概况
第二章 盐与滇盐生产
第一节 滇盐的意义
第二节 滇盐的发展历史
第三节 滇盐与盐政
第四节 滇盐与国家化
小结
第三章 云南盐业社会
第一节 云南盐业社会人群构成
第二节 盐井移民社会
第三节 盐业社会的生活
第四节 盐业社会的区域共治
小结
第四章 云南古道与滇盐古道
第一节 云南古道概况
第二节 道路的官道属性
第三节 道路的民道属性
第四节 滇盐古道建设
小结
第五章 滇盐古道周边区域的经济共生
第一节 “共生”相关理论
第二节 经济共生的生态背景
第三节 滇盐古道周边区域生计互补
第四节 滇盐古道周边市镇发展
小结
第六章 滇盐古道周边区域的文化交融
第一节 民族交往方式
第二节 交融的文化与信仰
第三节 杂糅的风俗习惯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路学视域下的滇盐古道
第二节 云南民族和谐关系的解释路径
第三节 云南盐业社会的类型学意义
参考文献
序言
前言 “百味盐为先”,于现在看来非常平
凡的食盐,在历史上是金贵的生活必需品,同时
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盐,是政治的、经济
的、文化的复合体。“滇之大,惟铜与盐”,指
出了盐在云南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出于云南诺邓
盐井的对联“井养不穷资国赋,龙颜有喜利民生
”,横批“以井养民”,道出滇盐功能意义的两
个维度:一是作为国家赋税的构成部分,二是保
障了民众的用盐安全。于国于民都有利。 因云
南山高谷深、沟壑相连等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
总体而言,外盐在云南区域范围内不具备规模流
通的优越性。因此滇盐对于云南区域社会发展而
言,具有重要的区域意义。滇盐的开发,伴随盐
政的具体施行,是滇盐国家化的过程。从滇盐的
发展脉络来看,滇盐的发展史就是王朝国家对边
疆的经略及地方互动共同作用的历史。国家通过
食盐管控、盐井区居民迁移与管理、滇盐古道的
修筑与管理等形式,实现国家对盐井地的经略。
云南盐井的国家化,也即云南国家化的进程缩影
。 云南盐井“以卤代耕”的生计方式,具有典
型性,呈现出云南盐业社会的类型学特点。云南
盐业社会以卤水、柴薪为原料,以盐业生产、运
输、交换为主要的生计方式,形成以食盐交换及
其他附生经济为依托的经济形式,具有以盐为中
心的人群聚集与分工的社会形态。云南盐业社会
与同时期的农耕社会相比,社会人群具有多元性
,同时具有复杂的手工业形态,社会在此基础上
形成复杂的生产分工,社会的流动性也较强。从
云南盐业生产群体中直接生产群体与间接生产群
体的共生模式来看,盐业社会群体及其周边区域
居住群体形成以盐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以盐井
地为核心拓展出去的区域体现出特有的区域协同
能力。云南盐业社会集中的区域,是周边区域的
经济社会文化中心,在教育事业、民众集体生活
、社会治理、慈善事业等方面,对周边区域具有
引领作用。盐井地与周边区域更有以盐业顺利生
产为中心开启的物资保障、杜绝私盐、盐道共建
、平息匪患的共同事业,形成区域共治的局面。
云南的自然地理地貌由高山峡谷和河流切断,这
使得原本直线距离很近的地方需要“绕山绕水”
才可以到达,相对保留了丰富多样的地理形貌和
文化形貌。然而貌似孤立的一个个地理空间,却
因人而形成彼此密切联系和互动的区域共同体,
而建立彼此密切关系的通道就是道路。在云南既
有的古道网络中,盐井地和盐运中转站是重要节
点,各地的盐井地就是一个个中心,围绕中心辐
射出去的盐道就是盐井的动脉系统,起到物资流
通的作用。滇盐古道在历史进程中,以云南盐产
地为连接点和辐射点,由多条道路连接成蜘蛛网
结构,通过食盐的运销形成伸缩有度的区域空间
。通畅的滇盐古道,就成了滇盐的生命线。滇盐
古道同样具有云南古道的官道属性与民道属性,
滇盐古道建设同样是国家化进程的一部分,同时
,其生命力源自道路的民道属性。滇盐古道建设
是食盐顺利产销的重要一环,历来为盐业官员与
地方民众所重视。滇盐古道正好是让分散的个体
得以聚合的媒介,正是道路的通联性与流动性,
促进了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
我的民族关系。滇盐古道的商贸流动及其他流动
形式,正好实现了民族间的互通有无,通过道路
联通的商贸,各民族可以共享社会发展带来的成
果。滇盐古道系统将原本支离破碎的区块整合为
一个整体,因为路的存在,松散的区域得以连接
与整合,形成区域性经济,甚至演变为国家经济
。 以盐井地为核心的滇盐古道周边区域,呈现
典型的民族和谐样态,而这样的民族和谐样态的
形成,是以区域的经济共生为核心与基础的,经
济共生要素正是阐释民族和谐样态的重要理论支
撑。滇盐古道周边区域经济共生样态的形成,有
区域独特生态环境背景的支撑。一是生态多样性
与文化多样性的存在,使区域之间的互通有无成
为必然;二是“坝子-山地”社会形貌的存在,
也使区域间的物资流动成为必然。这两个特殊的
生态背景,正好解释了滇盐古道周边区域经济共
生的生态基础。经济共生的具体呈现形式,一为
区域间的生计互补,二为物资互通有无基础上形
成的活跃市镇。盐井地是典型的“以卤代耕”盐
业社会,除了食盐之外的生产生活资料,都需要
周边区域的供给。围绕盐的流动及其他商品的流
通,物资在区域范围内得以盘活,滇盐古镇周边
市场得到发展。盐井地与周边区域以经济为核心
,形成典型的共生关系。 总体说来,滇盐古道
周边区域的民族之间呈现和谐的关系形态,民族
和谐关系是滇盐古道周边区域交往的常态。从民
族的视角来看云南盐业社会的人群构成,其民族
成分有两个特点:一是多元,二是以汉族为主体
。云南盐井地的汉人多为移民。云南盐业社会是
理解云南移民历史的较好切入点,通常而言,盐
井地是到云南的移民最先入住且持续入住的目的
地。云南盐业社会是典型的移民社会,即以移民
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云南盐业社会与周边区域的
民族关系呈现和谐样态,民族间既有以食盐贸易
为中心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