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百年身、千秋笔、儿女泪、英雄血…… 作者认为,戏,是诗、词之后“最中国”的抒情方式,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认知、思维、记忆、表达和交流、互动的方式。本真意义上的中国戏,要从中国戏(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可追寻处(可听、可看处)讲起,而非停留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中以文字钩沉;要突破舞台上占支配地位的西方戏剧理论范式,用戏曲自有的语汇去理解它的独特之处;要突破艺术和娱乐的狭义层面,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广阔空间,理解它何以成为中国人生命的组成部分。 为当代读者讲中国戏,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和文化的普及,更是为了唤醒一种久远的文化记忆,寻回我们失落已久的文化认同。 作者简介 李楯,法学家和社会学家。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主要做制度研究,也做些性别研究和文化研究。媒体评论:是专家,也是行动者。 目录 作为“非遗”的中国戏 在“现代”找寻“传统” 在过去那个年代,“活在戏中”的人 从陆小曼说起 不识字,能懂昆曲 他们不是“观众”,是参与者 艺术创作:人被压抑的本能 “中”“西”杂处、“新”“旧”交织的时代 中国好戏之一—《浣纱记·寄子》 戏,何以“中国” 中国戏的特质:与受外部影响的戏剧比较 戏台子 兴发感动 互动 中国好戏之二—《荆钗记·上路》《西厢记·游殿》 中国好戏之三—《打渔杀家》 第四讲中国戏的质态:从可欣赏的技艺看 上下场与结构 分行当的角色安排 中国好戏之四—《扫松·下书》《斩经堂》《徐策跑城》 中国好戏之五—《飞虎山》《监酒令》《叫关》《小显》 唱念一体,做打同理 “谁”在“说”?“说”什么 声腔,与“诸腔同台” “念”与“做”,及“打” 中国好戏之六—《长生殿·哭像》 中国好戏之七—《长生殿·弹词》 板鼓统率下的文武场 行头,戏箱,以及切末 中国好戏之八—《审头刺汤》 中国戏:表达,及传承了什么 戏,表达了什么?通过娱乐,又传承了什么 中国好戏之九—《牡丹亭·寻梦》《洛神》 中国好戏之十—《单刀会·刀会》 中国好戏之十一—《青梅煮酒论英雄》《横槊赋诗》 中国好戏之十二—《霸王别姬》 中国好戏之十三—《扫秦》 从“社会”角度看与“戏”相关的“人” 一个可以由戏联结的社会 戏的社会史 梨园行 中国好戏之十四—《嫁妹》 中国好戏之十五—《小上坟》《小放牛》 基本功、开蒙戏,以及打炮戏和新戏 “活着”的京昆 禁戏 中国好戏之十六—《四郎探母》 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及其他 宅院—一种生存方式 放在大历史中去看 昆剧的历史踪迹 中国好戏之十七—《山门》 京剧的历史踪迹 中国好戏之十八—《长坂坡》《凤还巢》 京、昆面临的共同问题 回顾京、昆好戏 什么是传统 余论 附录:京剧《辛弃疾》(又名《铁骑渡江》) 序言 一、《中国戏七讲》, 是在一个朋友的督促下在去 年的春天完成的讲座。讲前 ,有三四个月的准备,认真 回顾了自己还是一个孩子时 不到半年的学戏经历和自那 时起至今对“‘戏’与‘人’”关系 的认识。 二、我的讲座,不同于 一般的“普及知识”和“艺术 赏析”,是给今天继承了汉 文化圈中人血脉的青年讲他 们祖辈、曾祖辈的生活,是 从文化史、社会史的角度, 以京剧和昆曲为例,讲中国 戏。 今天的年轻人,你可以 不看戏,不喜欢戏,你可以 选择你喜欢的居住和生活的 地方,选择你喜欢的职业和 生存方式,但你似乎应该知 道自己祖上曾经有过的生存 方式,知道作为祖辈们生命 的组成部分的中国戏。 三、真正的中国戏,存 在的历史并不长,其中,昆 曲,不过四百余年,京剧, 不过一百六十余年;但它却 蕴含了一种传统的汉文化中 人特有的认知、思维、记忆 、表达和交流、互动的方式 ,接续了自诗(经)而后, 诗、词、曲、剧一脉相承的 一种基于“兴发感动”的文学 述说和情感表达方式,承载 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生命 经验,表达了一种“百年身 ,千秋笔,儿女泪,英雄血 ”的文化主题,并体现了一 种传统文化内在的精神实质 或理念。 在中国戏作为非物质文 化存在的时期,它曾经是传 统的中国文化中人生命的组 成部分;因而,是今天可以 用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 个入口处。 四、传统的中国戏的特 质,或说传统的中国戏和现 在受外部影响戏剧的根本区 别,不在于人们所说的传统 中国戏具有“五性”(综合性 、歌舞性、写意性、虚拟性 和程式性),而在于: 1.由“分场法”和“分幕法” 的不同,表现出二者对时间 、空间的不同的感知和处理 方式; 2.由“比”“兴”和“模拟”的 不同,表现出二者不同的表 达样式和创作路数; 3.由“‘唱戏的’‘场面上的’ 和‘听戏的’之间的多重互动” 和“由导演统率的“工业化制 作’”的不同,表现出二者不 同的建构方式。 五、基于以上认识,我 讲了传统中国戏的方方面面 :包括上下场与结构、分行 当的角色安排、“唱念一体 ,做打同理”、谁在“说”“唱 ”、诸腔同台、板鼓统率下 的文武场,以及,行头和切 末,讲了由“戏”联结的社会 、梨园行、基本功、开蒙戏 、打炮戏和新戏、作为“活 文化”而非“死文物”的京剧 与昆曲、禁戏和与“戏”相关 的人的生存方式,讲了“大 历史”中的京剧、昆剧及它 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同时,在“中国好戏”的 题下讲了昆剧、京剧二十七 出。 六、我讲京、昆,与现 在那些以研究、讲述京、昆 为职业的人,大不相同。 一是因为偶然的机缘, 我从小接触到了一些在我这 个年龄的人(1947年生人 )一般接触不到的东西,受 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我从小听戏,接触过俞平伯 、袁敏宣、周铨庵这样的喜 好昆曲的人,朱家溍、潘侠 风、黄定这样的喜好京剧、 昆曲的人,姜妙香、梅兰芳 、俞振飞这样的京、昆演员 ,以及侯玉山、陶小庭这样 的来自河北农村的昆弋演员 。有过短暂的不到半年的时 间学戏,在后来,在几十年 后,我也间或登台演戏,京 、昆都演,生、旦、净、丑 都来,文的、武的都来。 二是我是一个被称作法 学家和社会学家的人,以清 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 授,作过联合国六机构、中 国政府六部委专家,平生所 学,与现今人等大不相同, 有着广泛的兴趣,无分中外 ,无分今古。我讲戏,有自 己的体验和感悟,在师承上 ,遵从齐如山、王元化、刘 曾复诸先生的说法。 七、最后,由于这本书 是根据讲座《中国戏五十讲 》整理出来的,保留了口语 讲述的意味,一些地方,不 很严谨,有随意性,但这样 读起来,可能也会轻松一些 吧。 导语 国学大师楼宇烈,京剧泰斗钮骠,话剧名角杨立新,文坛奇人阿城,学术名家杨念群、孙立平、渠敬东等诚意推荐。 作者少时学戏,看戏、演戏近一甲子,深得中国戏真昧;讲戏既师承齐如山、王元化、刘曾复诸先生理路,又有自己的独特认识和感悟。 从中国戏的可听、可看处讲起;二十七出好戏,解读淋漓尽致、尽显古典戏曲独特魅力,上百幅彩色图片,视觉还原“戏里戏外”多彩世界。 打破西方戏剧理论的“霸权地位”,用传统文化自有的语汇讲解中国戏自成一体的风格和特点;从戏本身到历史、社会、文化和人,解读戏何以成为诗、词之后“最中国”的抒情方式。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一名年逾九旬的京 剧伶工,愿接续无数京剧前 贤们用他们的智慧和血汗打 造的精美绝伦的舞台表演艺 术,把它传下去。读了李楯 先生的大作,给予我莫大慰 藉。 ——钮骠(中国戏曲学院 原副院长) 李楯看戏、唱戏、写戏 、研究戏的水平,堪比大家 ,而不同于“职业”演员和研 究者,正因他不是“职业”的 ,他才能同时有观众看戏的 角度、台上唱戏的角度、学 者研究的角度,集不同维度 的思考,才能有这本《中国 戏七讲》。 ——杨立新(北京人民艺 术剧院演员) 李楯说,戏曲,其特质 在“兴发感动”。戏如此,曲 如此,诗如此,文如此,书 与画,琴与棋,想必也都是 同样的道理。这是中国文明 的机理,中国艺术的真谛, 也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品格 所在。 ——渠敬东(北京大学教 授) 精彩页 作为“非遗”的中国戏 今天,在电视荧屏上和在剧场中,你已经很少能看到我所说的真正可以称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戏了。首先,你自己就是生活在现时代的人,你在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传统文化大多是“变化”了的。其次,现在的职业演员在学戏时,学法变了,教法变了,演唱时,演法也变了。 中国戏作为艺术,被人欣赏,可以有一种为人类所能共同感知的美,但中国戏中作为传统文化的那部分,确有一种维系着文化认同的作用,使一些人因中国戏而认为相互间是“我们”,因中国戏而认为另一些人是“他者”。 今天,这种文化认同还有意义吗?已然失去了的,是能够接续和修复吗? 作为一个在生理上具有中国人血统的人,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中国戏,你可以不喜欢,但应该知道。 在“现代”找寻“传统”? 讲个小题目,以昆曲一京剧为例,来讲讲作为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中国戏。 为什么要以昆曲一京剧为例呢?因为昆曲四百年,大部分是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之中,可代表那时的戏剧,京剧一百六十年,接续昆曲,又与后来的昆曲并存(京剧中也有昆曲),表现出国门打开,传统文化应对外部世界时,中国戏剧的表现。 二者间的延续性,及与其他剧种的关联性,都使它们可以作为中国戏的代表。 另外,昆曲一京剧与其他剧种除在声腔、方音,及地方和时代风貌等方面有别外,内蕴在其中的传统文化的品性、质态,是相同的。 一 两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第一个问题: 人们常说现在可以作为中国戏代表的京剧是“国粹”。 那么,什么是“国粹”? 有说:国粹是一个国家固有文化中的精华,或者说:是一个国家特有的民族精髓、文化特质、人生价值、生活理念。 京剧被称作“国粹”,但中国十四亿人,从现有京剧团的演出数量看,一年之中,去剧场看京剧的,在十四亿人中,所占比率,可以忽略不计。通过电视看京剧的,查查收视率,也太低。 一国“国粹”,国人基本不看,看不懂,不喜欢,怎么解释? 第二个问题: 人们常说:中国有五干年连绵不断的历史。是不是这样呢? 如果从遗传学上看,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着的人种没有太大的改变,可以说是这样。 但如果从制度文明和文化上看,恐怕就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没有变的,有说变了的。——说变了的理由,就是有“传统社会”“现代社会”,有 “新中国”“旧中国”、“新社会”“旧社会”的说法。“新社会”“旧社会”,是说制度文明的质态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改变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改变了。 除了制度的改变外,生存环境的面貌也变了。现在的年轻人,从一出生起,看到的就全是“新气象”,“传统”的模样几乎见不到。我家附近有一家烤鸭店,叫“便宜坊”,店门外墙上写着:“八百年古都,六百年焖炉”,是说北京自成为金朝的中都以后,作了八百年的都城,“便宜坊”的焖炉烤鸭也有六百年的历史。我认得烤鸭店的人,说我给你们添两句——“二十年拆迁改造,旧迹一扫全无”。今天北京的孩子,是没有见过原来模样的胡同的。 说什刹海、南锣鼓巷是“老北京”,那是现在相当多的“新北京人”以及外国人的说法。真正的“老北京”,八十岁以上的人,知道那不是“老北京”。 那么,怎么看待传统呢?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