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垃圾是什么(生活垃圾的文化认知与多元共治)/云南师范大学学术精品文库 |
分类 | |
作者 | 曹锐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以垃圾为研究对象,从文化人类学、系统科学和公共管理学等跨学科视角探讨“什么是垃圾”和“垃圾怎么办”两个主题,讲述了从原始社会、农业文明到后工业时代垃圾的演化史,揭示了垃圾的文化本质,勾勒出了人类在不同社会情境、历史时期所展现的文化认知差异,以及在应对垃圾困境时所产生的生态智慧和采取的行动策略,探讨了未来人与垃圾、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和谐共处的生存构想。 作者简介 曹锐,1986年出生于昆明。云南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瑞典达拉纳大学和贵州大学,分别获得文学学士、社会人类学硕士和生态民族学博士学位,师从纳日碧力戈教授。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生态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等跨学科研究。先后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主持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云南省教育厅、云南师范大学科研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若干。 目录 绪论 第一部分 什么是垃圾 何谓“垃圾” 古今之义 汉字世界的“垃圾” 英文世界的“垃圾” “垃圾”的古今义变 名称的变迁 另类的表达 无用之辩 进化的垃圾 垃圾的诞生 人类的伴生物 垃圾的雏形 生活废弃物 垃圾的蜕变 人工合成废弃物 病菌携带物 垃圾的重生 固体废物 物质密码的破译 再生资源 垃圾万象 生活百态 怪异食物 极简生活 废品艺术 互惠分享 环保宣言 民俗习惯 文化思维 洁净与污秽 思维分类 厌恶心理 无差别化 第二部分 垃圾怎么办 垃圾困境 地球之殇 垃圾污染 垃圾围城 消费主义 文化偏离 拾荒之歌 拾荒者 走拾人 聚宝盆 处理工艺 空间的阻隔 垃圾坑 垃圾场 卫生填埋 空间隔绝 燃烧的力量 刀耕火种 草木灰 烟囱 物理改造 生物的分解 传统堆肥 现代堆肥 生化改造 工艺的整合 目标原则 合与分 综合处理 反向生产 管理策略 政府干预 有限干预 全能政府 管理手段 颁布律法 投入资源 发动民众 现实困境 独角戏 管理乏力 复杂适应性 万物关联 系统观 复杂适应系统观 复杂适应系统 主体适应性 “积木”结构 隐性秩序 混沌的边缘 涌现性 多元共治构想 多中心策略 社会共治 垃圾多元共治的特征 多元化主体 开放性与复杂性 层次化的机制 垃圾多元共治的路径 法治基础 各负其责 解放思想 终极目标 对垃圾多元共治的评价 现实需要 优势特点 风险与弊端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序 我们大多习惯于习以为常的生活节奏,日 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讨生活、过生活,油盐酱醋 、米面茶酒、吃吃喝喝,对各种垃圾司空见惯, 觉得其微不足道、不足挂齿!但是在包括人类学 者在内的某些人看来却并非如此:在这些微不足 道的垃圾中,往往蕴藏着不为人知的奥秘。在人 类学家的视域中,毫无魅力的垃圾是一个值得研 究的“他者”,让我们从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清醒 ,在不经意中体味发人深省的不平凡。 “垃圾”是由人类命名的,和人类语言有 关,和社会文化有关,和生产生活更是密不可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垃圾的历史 ,人与垃圾的关系反映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 与自然互为环境、互为条件的互构关系。我们可 以从垃圾中窥探到生存价值和人类本性,可以看 清伟大与渺小、崇高与卑微、历史与未来,如此 等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人与垃圾也要和谐相处。 全书共分为“什么是垃圾”和“垃圾怎么 办”两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深入文化认知的领域 ,探讨垃圾概念的语义辨析、历史演化和文化内 涵,揭示垃圾与人类文明发展二者之间的协同演 化关系,指出垃圾在本质上是主客观互构的活态 产物,从而道出了垃圾的文化本质。 垃圾由最早的尘埃、人造物,逐渐发展为 后来的人工合成物,经历了一个数量和物性上的 蜕变。无生命的“废物”随着人类经济社会和科 技文明的发展,不断“进化”出新的物性和样貌 ,可以是尘土、农肥、毒物、固体废物,也可以 是再生资源,旧的垃圾观不断被新的垃圾观取代 。随着人类认知力、反思力和前瞻力的提高,垃 圾和“他者”要在不同的文化脉络中“说话”, 要“表白”。人有千面,物有万象——各个文化 人群因社会地位、意识形态、社会经验、宗教习 惯不同而呈现丰富的层次,也生成有关垃圾的多 元认知。在以拾荒者、普通百姓为代表的民间视 角中,垃圾可以有选择地成为各种资源,可以勾 连艺术和理想,可以联通价值和意义。人们文化 认知中的垃圾早已融入精彩纷呈的社会生态之中 。 作者借助人类学家道格拉斯对污秽的解读 ,揭示了垃圾的文化本质,这是一个亮点。我们 根据文化分类来判定什么是垃圾、什么不是垃圾 ,垃圾不是脱离主观认知的客观实体,它是被物 “困扰”的文化概念,甚至是一种“文化想象” 。根据文化认知制定的分类规则一旦发生改变, 垃圾的身份也会随之改变,其内涵和外延也要调 整,可谓“垃圾万象”。 在全书的第二部分,作者进一步开始关注 “垃圾怎么办”这一现实问题。解决垃圾问题的 关键是解决“人”的问题,一是怎么想,二是怎 么做。他一方面肯定各类废品回收工作者的贡献 ,另一方面对不同历史时期垃圾处理工艺及其背 后的文化策略进行阐释,指出垃圾处置不当是造 成垃圾问题的根源,敦促人们反思传统垃圾治理 模式的局限性及面临的困境。作者有破有立,结 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多中心和社会共治等理论 ,提倡树立新型垃圾观,构建多元治理模式。 消费主义激发了人们的物质欲望,把人们 引向无序扩大生产和追求无限奢侈的歧途,人们 开始品尝过度消费、大肆挥霍和无端浪费带来的 恶果——垃圾物性日益复杂、数量激增。在人类 中心主义的支配下,人类沦为消费主义的奴隶, 违背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生态规律。 能否解决垃圾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与 垃圾之间是否建立了生态关系。在历史长河中, 许多本土人士以不同方式“变废为宝”,展现出 富有启迪性的民间智慧,点亮了一盏盏人与垃圾 共生共存的希望之灯。进入当代,各种社会策略 和技术工艺被用来处置垃圾,填埋、焚烧和堆肥 是三种主要的处置方式,分别对应空间阻隔、物 理改造和生化改造。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技术更 迭之后,垃圾处理工艺变得更加精湛,从最初的 有害化填埋和焚烧逐渐走向减量化、资源化、无 害化的道路。以确保卫生性和安全性为主、遵循 “分级处理、逐级减量,以废治废、变废为宝” 原则的技术整合开启了把垃圾循环利用的“反向 生产”新策略的大门。“反向生产”的过程就是 把曾经用于资源“开发”的技术手段用于废弃物 的“还原”,使作为废弃物的垃圾转变为作为生 产原料的非垃圾,最终通过反向赋能实现垃圾的 无差别化改造。人类有能力以科技手段处理好垃 圾问题,也可以借助智慧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 会、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 解决“垃圾怎么办”问题除了在技术层面 处理好人与垃圾的关系之外,还需要协调好人类 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垃圾管理者 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垃圾管理涉及政府干预 、各类律法的颁布、社会资源的投入以及发动民 众参与等主要策略。基于对历史、现实状况的考 量,传统的垃圾治理模式由于缺乏来自社会多方 力量的监督和参与,出现了管理乏力、资金短缺 、社会参与度低等现象,根源在于主观的管理策 略与客观的现实情况不协调。垃圾治理作为一个 极其复杂的社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