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根据现行的电子货币载体和支付特征,将电子货币划分为银行卡电子货币和第三方支付电子货币,从不同类型电子货币对货币供需的影响效应出发,结合经济的总供需,从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两个维度系统分析互联网金融创新、货币电子化给央行货币政策带来的影响。 作者简介 史新鹭,女,1988年8月28日出生,陕西咸阳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西安外国语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金融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领域有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国际金融。研究议题主要有汇率变动、货币政策、金融科技、经常账户失衡等。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问題 1.2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分析框架 1.3 结构安排与框架图 1.3.1 本书结构安排 1.3.2 结构框架图 1.4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货币电子化进程、互联网金融发展及现状 2.1.1 货币电子化进程 2.1.2 互联网金融发展及现状 2.2 货币电子化在货币政策方面影响的研究评述 2.2.1 货币电子化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2.2.2 货币电子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2.2.3 货币电子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2.2.4 互联网金融发展、货币电子化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 2.3 研究启示 3 货币电子化与货币需求:理论分析 3.1 引言 3.2 货币电子化对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影响 3.2.1 从机会成本角度分析货币电子化对交易需求的影响 3.2.2 从转换成本角度分析货币电子化对交易需求的影响 3.3 货币电子化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影响 3.3.1 财产在债券和现金之间的分配 3.3.2 财产在债券和电子货币之间的分配 3.4 货币电子化对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影响 3.4.1 财产在债券和现金之间的分配 3.4.2 财产在债券和电子货币之间的分配 3.5 本章小结 4 电子货币替代效应与货币供给:机制分析 4.1 引言 4.2 电子货币替代与总体视角下的货币供给创造机制 4.2.1 电子货币对流通中现金的替代 4.2.2 总体视角下的货币供给创造机制 4.3 电子货币替代与分类视角下的货币供给创造机制 4.3.1 借记卡型电子货币的货币供给创造机制 4.3.2 贷记卡型电子货币的货币供给创造机制 4.3.3 第三方支付电子货币的货币供给创造机制 4.4 货币电子化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4.4.1 银行卡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4.4.2 第三方支付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货币电子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实证检验 5.1 引言 5.2 变量选择和数据说明 5.2.1 利率 5.2.2 实际收入或产量 5.2.3 产业结构变化 5.2.4 货币电子化(DZH) 5.2.5 储蓄率 5.3 实证分析 5.3.1 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性和变化趋势 5.3.2 各影响因素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效应 5.4 本章小结 6 互联网金融创新、货币电子化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 6.1 引言 6.2 互联网金融创新、货币电子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6.2.1 IS曲线 6.2.2 LM曲线 6.2.3 BP曲线 6.2.4 理论分析 6.3 货币电子化对货币政策效率性的影响 6.3.1 计量模型构建 6.3.2 数据说明 6.3.3 实证分析 6.4 本章小结 6.5 模型附录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