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妨碍个体成为真正的自己、走向幸福的最大障碍,便是自恋,这样的人没有属于自己的精神支柱,无法靠自己产生能量,只会把自己的安全感、价值感建立在他人的反馈之上。 很多在童年时期没有安全感、缺爱的人,即便已经长大,内心还会残留着想要无条件被爱的欲望。他们表面看似优秀要强,内心却只是敏感脆弱的孩子,恐惧而孤独。 这是一本帮助你与世界和解的手册。作者提出,要想过上简单的生活,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放松紧绷的神经,怀着包容与接纳的心态,学会关注“对方的感受”,不必过度在意“对方的评价”,哪怕自己的人生没有观众,也一定要去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作者简介 加藤谛三,1938年生于日本东京,日本知名心理学家、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尔研究所研究员、日本精神卫生学会顾问。 擅长用心理学的论据,通俗易懂地解读现代人普遍关心的问题。担任日本家喻户晓的电台栏目《人生问题咨询》的主持人长达半个世纪,2016年被授予“瑞宝中绶章”大赏。 著有《告别不安》《写给失眠者的心理学》《情感暴力》《与内心的冲突和解》等众多经典畅销作品。 目录 第一章 为什么有些人动不动就不开心 1.1 看似自信强势,其实不然 1.2 心灵空间不足,无法活出松弛感 1.3 内心孤独又脆弱 1.4 得不到想要的回答 1.5 不相信有人会帮助自己 1.6 希望他人关注自己 1.7 攻击性越强的人,越是伤痕累累 1.8 过度关注消极的事物 1.9 不幸的童年经历 1.10 无法承认自己的失败 1.11 认为“我做不到”“我真的不行” 1.12 对他人的批评过于敏感 1.13 透过受损的滤镜看世界 1.14 内心恐惧,过度报复 第二章 戒掉自恋,拥抱松弛 2.1 虽渴望得到表扬和认可,但不想努力 2.2 没钱也要买钻石 2.3 “我要征服世界”的背后是脆弱 2.4 你最在乎的那个人是谁 2.5 评判自恋程度的8个指标 2.6 世界不为你而存在 2.7 当不再有人夸你是“好孩子” 第三章 承认没有无条件的爱 3.1 心灵怎样才能得到满足 3.2 摆脱“表扬依赖症” 3.3 不再“对外迎合,对内冷酷” 3.4 不被安逸裹挟 3.5 莫让顽强的意志走错路 3.6 与他人建立真正的情感连接 3.7 悲观主义不过是愤怒的伪装 3.8 不为得到表扬而努力工作 3.9 不因被吹捧就自命不凡 第四章 是时候结束辛苦的生活方式了 4.1 同样的环境,不同的心境 4.2 体验全人格的亲密关系 4.3 放下依赖性敌意 4.4 倾听他人内心的声音 4.5 一切社会问题皆源于此 4.6 生产性能量源于心灵沟通 4.7 别把“不幸福”与“没自信”挂在嘴上 第五章 简单生活的唯一方法 5.1 想要改变,该怎么做 5.2 勇敢说出“帮帮我” 5.3 写出心中的消极情绪 5.4 富足的人生,意味着有能力信任他人 5.5 以当下的自己为出发点 5.6 培养“健康心态”的要点 5.7 爱他人的能力源于被爱的体验 5.8 心向此时此刻的世界开放 5.9 珍惜每天的小确幸 5.10 承认这些,你将不再恐惧 5.11 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享受松弛感 5.12 心怀感恩,体验心满意足 5.13 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关心世界和他人 5.14 卸下“心灵的盔甲” 结语 注释 序言 倘若现在能意识到这些 , 很多烦恼都将迎刃而解 人类烦恼的部分根源在 于自恋。 自恋者有多种表现,比 如某些女性朋友上班之前会 花好几小时照镜子;比如有 些人总是说“没有人理解我” ,经常说这句话的人很可能 是个自恋者,具体理由我将 在本书中详细说明。 换言之,自恋者往往强 烈地渴望他人对自己的理解 多一点,再多一点! 自恋者往往任由自己执 迷于渴望被他人理解。由于 过于渴望他人理解自己,他 们往往对周围的现实视而不 见。 “没有人理解我”这句台 词,翻译过来其实是“帮帮 我”。 总之,自恋者为其自身 所困,为其自身内心的苦楚 所困,他们只有在苦恼的时 候,才能发挥自己的本领。 我们总以为自恋就是自 我陶醉,事实上,更准确的 说法是,自恋是陶醉于自己 的烦恼。 自恋者陶醉于自己的烦 恼,认为自己的烦恼是件大 事,全世界都应该致力于解 决他们的烦恼。 遗憾的是,世界不可能 把解决他们的烦恼放在第一 位。于是,自恋者便在心底 生出“没有人理解我”的痛苦 ,忍不住发出“帮帮我”的呼 声。 自恋者在心中呐喊着“请 永远只爱我一个人”,可这 种事情根本不会在现实中发 生,所以自恋者总是感觉自 己受到了伤害,总是闷闷不 乐,内心充满愤怒。 其结果只能是,他们的 生存能量被内心的纠葛白白 地耗费掉,身心俱疲,只能 无助地生活在“没有人理解 我”的痛苦中。 自恋者为什么会变成这 样?这正是本书要分析的。 固执地追求“自我存在感 ” 固执地追求“自我存在感 ”是自恋者的另一个特征。 若是某人和你见面时一直滔 滔不绝,不是自吹自擂就是 说他人是非,他很可能是个 自恋者。 自恋者的这种自我吹捧 ,就好似在问:“你看我厉 害不?”他们对自身的定位 浑然不觉,也搞不清楚自己 在对方心目中的位置。自恋 者在写信时也喜欢没完没了 地讲述自己的琐事,认为这 就是交流。 更有甚者,他们刻意中 伤别人,比如明明自己也追 求奢华,却批评这样的人“ 没品位”。他们这种行为无 非为了表明自己比别人优秀 。 有的人,只要对方不心 悦诚服地听他自吹自擂,他 就会立刻不开心;如果对方 不附和他对别人的评价,他 也会马上不开心。这样一言 不合就变脸的人,也是自恋 者。 自恋者不仅容易受伤, 还很容易发怒。总之,他们 通常很难相处。 …… 自恋对人类的影响极大 。即使物质上再富裕,人类 也会因自恋无法获得幸福; 哪怕环境再优越,人类也会 因为自恋无法安享其中。 即使身处优越的环境中 ,自恋者也摆脱不了痛苦。 要想真正体验幸福,他们必 须抛弃自恋。 有句话说得好:“但愿就 此获得让自己幸福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含着金汤匙出 生却过得极为痛苦,这便是 他的肺腑之言。 精神科医生维克多·弗兰 克尔(Viktor Frankl)①曾 说:“我们的身体里甚至还 有原子弹[5]。”弗兰克尔在 这里用了一个比喻,更为直 白的说法应该是,我们的身 体里有的只是自恋,是自恋 在我们的心中幻化出了原子 弹。 现实中的和平与战争, 其差异肉眼可见。但内心的 和平与战争却无法用肉眼分 辨。正因如此,一个人是不 是自恋者,无法用肉眼辨别 。 在这本书中,我从各个 角度思考了这种无法用肉眼 分辨的自恋;我参考了关于 自恋的各类著作,聚焦于迄 今为止的自恋研究中所忽视 的部分。 在当今社会,如果人们 再不认真思考自恋的问题, 毫无疑问将走向心理衰退, 变得敏感、焦虑。要想解决 这些问题,其关键词就是“ 自恋”。本书将深入探讨“自 恋”话题。 导语 很多人天真地以为,只有自己足够优秀,并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自己的人生才能安全和幸福。但事实上,没有人可以获得被所有人爱的“特权”,也没有人可以逃避人生的诸多难题,这与你是否优秀无关。执于被爱,不如选择快乐。哈佛心理导师加藤谛三提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人生真正的主人,通过对自我的深度觉察,改变底层的限制性信念,便可以成为一个有松弛感的、快乐的人。 精彩页 1.1 看似自信强势,其实不然 说起“自恋”,大家都会想到自我陶醉。 的确如此,一个自恋的人,明明毫无建树也会自认为才华横溢,觉得自己很体面。 然而,这终究只存在于自恋者的意识世界。事实上,在无意识的世界里,自恋者深受糟糕的自我形象的困扰。 自恋者哪怕没有经历残酷现实的洗礼,也会肤浅地认为“我能行”,这是因为他们深陷自我陶醉,很多想法不切实际。 自恋者不去探究无意识中的想法,仅仅在意识层面上坚信自己充满魅力。或许他们不这么想,便无法生存下去。可实际上,他们的心底始终惴惴不安,害怕他人无视自己。 自我评价高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我们不能直接将自我评价高的人视为自恋者。 另外,我们也不能将自恋者的“自我陶醉”简单地理解为“自我评价高”。因为,即使自恋者在意识层面自我评价极高,其无意识中仍饱受空虚感的折磨,甚至自我轻蔑。 总之,自恋者极度自卑。当一个人所标榜的自己与真实的自己不一致时,其灵魂深处其实是知道这一点的。于是,他们整天提心吊胆,生怕露馅儿。 “自恋者的高自我评价是病态的,并且具有不稳定的倾向”[1],因此“自我评价高的人并非自恋者”[2]。而且,“自恋者的高自我评价具有自我防御的性质”[3]。这类人在“无意识中自我唾弃,在意识层面却优越感十足”[4]。 换言之,只有意识与无意识相背离的人,才是自恋者。 很多人是认同这一观点的,但也有人会以自我评价的高低,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自恋者。 真正自我评价高的人,能够认可对手的实力,并对其做出正面评价。而自恋者的高自我评价却源自“与他人的比较”[5]。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识别自恋者。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很高,但暴躁易怒,那么基本上可以确认这个人是自恋者;同样,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很高,但总是闷闷不乐,那么这个人也很可能是自恋者。 自恋者由于其无意识中的自我轻蔑,无论他外表如何坚强,都可能会因他人的只言片语深受打击。 即使是常人看来顺风顺水的生活,自恋者也会莫名地生出怒意,他们会莫名其妙地不开心,难以感受普通生活的乐趣。 归根结底,他们需要时常得到表扬,紧绷的神经才能稍微松弛,不然就会焦虑、敏感。 即使一切顺遂,自恋者也时常愤愤不平,总是指责他人。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对一些普通人完全不会在意的日常对话过度敏感,感到受伤,甚至会因此暴跳如雷。 自恋者之所以会一言不合就翻脸,是因为他们经常处于情绪饱和状态。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①把这种状态称为神经症,并将其描述为“被高度强化的情绪”状态[6]。 被认为属于神经症的心理状态有焦躁、多疑、害羞等。简而言之,任何带有负面性质,带有对人生的不适,似乎充满情绪的表现行为,都会被看作神经症状态[7]。 阿德勒还提出,神经症患者所表现出的过度敏感性正是神经症的特征[8]。自恋者的这种过度敏感性,造成了他们对外在的不适应,以及宁愿受苦也不愿个人的价值感遭到破坏的性格。对个体而言,如何消除自恋才是人生最大的课题。 P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