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是斯塔休克2004年的游记集,记录了他从家乡出发到达巴巴达格附近的多段旅程,探索了中东欧的风光与地理,走进了当地的居民与习俗,完成了一场精神之旅。斯塔休克于2005年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波兰西里西亚文学奖提名,并获波兰尼刻文学奖。目前,此书已被翻译成19种语言。 探寻无人问津的加利西亚农民起义领导人雅库布·舍拉之墓、在巴亚马雷凭吊工业文明的废墟、在阿尔巴尼亚品味被世界遗弃的孤独……深入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乌克兰、匈牙利、斯洛文尼亚、阿尔巴尼亚、摩尔多瓦、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捷克等11国400余地,在这场失落欧洲的旅途中,斯塔休克写下对历史的探问,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对工业文明的反思,记录那些古老的、安静的、被遗忘的角落。“历史只有被讲述才会绵延千年,事物只有被注视才真的存在。”斯塔休克用文学再现旅途,刷新我们对世界边缘之地的认识,跟随他“逆时间之流溯回原始的童年”。 作者简介 龚泠兮,北京外国语大学波兰语言文学专业学士,波兰华沙大学硕士。译有波兰女诗人、一九九六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希姆博尔斯卡信札:写给文学爱好者的信》(合译);波兰女作家、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与乔安娜·孔塞霍合作绘本《遗失的灵魂》;审有《中国梦》等多部波译本。 目录 记忆,阅读,另一种目光(总序)/高兴 看见地图的空白(中译本前言)/龚泠兮 那份恐惧 《斯洛伐克200》 勒希纳里 我们的领袖 穿越匈牙利东部前往乌克兰的旅程描述 巴亚马雷 塞凯伊地 战争开始的国度 阿尔巴尼亚 摩尔多瓦 前往加拉茨的渡轮 在新的地方搭建的帐篷 三角洲 去往巴巴达格 作者注释 主要地名对照表 致谢 序言 看见地图的空白 龚泠兮 我第一次读《去往巴巴 达格》,是在二〇一二年时 大学三年级的波兰文学翻译 课上,在李怡楠老师的引领 下尝试翻译这本书的开头段 落。 又是黑夜降临,天地万 物离我远去,消逝无迹,掩 埋在了无边的黑色夜空里。 孑然一身的我只得不断回忆 ,因为面对无尽,我只感到 恐惧。一个在时空中消散的 灵魂宛若落入茫茫大海里的 一滴水。我如此胆怯,以致 不敢去相信;我又如此苍老 ,以致无法承受失去。我相 信,只有通过看遍风景才能 获得安宁,只有在这天地之 间我才能寻见容身之处。 这是十年前,我初读它 的段落。它让我灵魂战栗, 惊叹波兰语竟也可以如此美 丽;让我为如何传递这种语 言的美感而字句琢磨,苦苦 思索;也让我在把它译为中 文后第一次收获了文学翻译 的由衷满足与喜悦;更让我 默默许下了心愿,盼望自己 有朝一日能够把《去往巴巴 达格》整本书都译成中文。 而十年以后的此时此刻 ,我终于在为《去往巴巴达 格》作译者序。在此特别感 谢Edyta师姐的引荐、高兴 老师的鼓励,以及花城出版 社编辑老师们的大力支持, 让我能有机会翻译这本书, 让我十年前的小小心愿真的 实现。 《去往巴巴达格》这本 书,不仅记录了作者前往罗 马尼亚巴巴达格小镇途中的 所见所闻所思,也讲述了作 者在波兰、斯洛伐克、斯洛 文尼亚、匈牙利、阿尔巴尼 亚、摩尔多瓦等国的旅途见 闻。全书共有十四章,并非 按时间和地点先后顺序排列 ,它更像是作者手中的旧地 图,随意指向一处地点,便 是一场远行。因此,这本书 中出现了极多的地名,而这 些地名虽然以不同语言书写 ,却始终有着两个基本的共 同点:一是大多位于当时属 于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 ,在地理上,更是政治意义 上俗称的东欧区域;二是它 们大多鲜为人知,更鲜有人 至。 《起风了》中有一句歌 词,“我曾难自拔于世界之 大”,无论是作者还是每一 位旅人,在出发时大概都会 怀有这样的心情。世界之大 仿佛有一种无穷的魔力,引 人向未知之地前赴后继。只 是和作者不一样的是,在大 多数人的世界之大中,并未 把东欧区域包含在内——在 广袤迷人的欧洲大陆上,西 欧的国家和城市、山川与河 流,哪怕小小的村落,往往 都为游人所熟知,也多在地 图软件上拥有了自己的中文 译名。而东欧区域,就如作 者笔下所述,在许多地图上 往往是一片辽阔的空白,很 少有人知晓那里的城市甚至 首都的名字,更遑论隐没在 山川河湖之间的小镇村庄。 也少有人会逆着一路向西的 人流去往那里,去了解那里 自苏联解体后如今的模样, 去探访当地居民现在的生活 ,去追寻那片土地的过去和 未来。 而我们的作者,一边坦 然承认自己更青睐“边缘地 区”,偏好“过去的、消亡和 衰败的一切”;一边在这片 游人寥寥的区域里也要执着 地避开城市和高速公路,拐 入地图上也未必存在的乡间 小路,抵达更沉寂无闻的乡 村原野。他的旅行发生在二 〇〇四年这本书初次出版以 前,彼时连如今发展较好的 波兰、匈牙利等国都尚未加 入欧盟,因此让作者印象深 刻的海关与海关官员依然存 在,他的伏特加罐子里收集 的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硬 币也还未变成欧元,他途经 的所有国度尚且都拥有着后 苏联时代相似的气质与底色 ,他写下的关于它们的文字 还是一部关于失落东欧的游 记。 是的,有人称这本书是 一部关于失落东欧的游记。 但它又不仅仅是一部游记。 如评论家所言,称之为游记 是对这本书的一种贬低。因 为在其中,除却自然风光、 风土人情、趣闻逸事,作者 还记录了自己发散的思考和 无边的想象,涵盖历史与政 治、文学和哲学,远远超出 “游记”的体裁范畴。所以阅 读这本书的过程其实并不轻 松,不仅有众多陌生的地名 需要辨别,还有着更多的历 史人物和典故、政治事件与 背景、文学记载及哲学论点 需要了解,才能勉强跟上作 者的步伐,随他走完这一段 不为人知也不同寻常的边缘 欧洲之路。但这,也恰恰是 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我很感激有翻译《去往 巴巴达格》这本书的机会, 让我能够跟随作者的笔触, 去仔细看一看这片我亦忽视 的土地——或许作者的视野 因主观而被局限;或许东欧 如今的模样与他多年前的记 录相比较有所改变;或许他 所踏足的地方我们并没有机 会去印证,他所思考的我们 也未必赞同认可……但总归 ,当东欧在波兰籍作者的讲 述中徐徐呈现,在他融合了 历史典故、文学哲思的娓娓 道来下跃然纸上,我们所看 见的它才更有血有肉、生动 立体。 我想,这也是将这本书 从波兰语译成中文的意义所 在。“一带一路”之上,人类 命运共同体之内,也该带大 家看看我们鲜少前去、并不 了解的它,当地人眼中、笔 下的它,无论是过去的,还 是现在的。 这些曾属于东欧的国家 ,它们都拥有过璀璨耀眼的 文明、辉煌灿烂的历史、源 远流长的文化和勤劳善良的 人民;过去的人民也曾拥有 过美好的生活。自剧变后, 斗转星移,现今部分国家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