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学中庸(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春秋)曾参//(战国)子思
出版社 西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为楼宇烈主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丛书》之一。与《论语》《孟子》相比,《大学》《中庸》立意高远而相对难懂。作者鲍鹏山老师用通达的语言,对原文做逐句翻译,对原义做逐章导读,使文章变得通俗易懂,让读者以当代眼光汲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目录
《大学》导读
《大学》引
经一章
传一章(释明明德)
传二章(释新民)
传三章(释止于至善)
传四章(释本末)
传五章(释格物、致知之义)
传六章(释诚意)
传七章(释正心、修身)
传八章(释修身、齐家)
传九章(释齐家、治国)
传十章(释治国、平天下)
《中庸》导读
《中庸》引
第一篇
1.0 (总纲一)天命之谓性
1.1 仲尼日中庸
1.2 子日中庸其至
1.3 子日道之不行
1.4 子日道其不行
1.5 子日舜其大知
1.6 子日予知
1.7 子日回之为人
1.8 子日天下国家
1.9 子路问强
1.10 子日素隐行怪
第二篇
2.0 (总纲二)君子之道费而隐
2.1 子日道不远人
2.2 君子素其位而行
2.3 君子之道
2.4 子日鬼神之为德
2.5 子日舜其大孝
2.6 子日无忧者
2.7 子日武王周公
2.8.1 哀公问政
2.8.2 天下之达道五
2.8.3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2.8.4 凡事豫则立
第三篇
3.0 (总纲三)自诚明
3.1 唯天下至诚
3.2 其次致曲
3.3 至诚之道
3.4 诚者自成
3.5 故至诚无息
3.6 大哉
3.7 子日愚
3.8 王天下有三重
3.9 仲尼祖述尧、舜
3.10 唯天下至圣
3.11 唯天下至诚
3.12 《诗》曰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记
序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
民族的灵魂。泱泱华夏,五
千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
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
土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
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传承与发展。2013年11月
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
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考察
时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国传
统文化。2022年6月8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三
苏祠考察时指出:“要善于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
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
维。”2017年1月,中共中央
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系统部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战略任务,把传
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
新的历史高度。2022年4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
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
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明确
指出,要完善古籍工作体系
、提升古籍工作质量,“挖
掘古籍时代价值”,“促进古
籍有效利用”,“做好古籍普
及传播”。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
族的“根”与“魂”。文化兴则
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
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
九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推
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
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适
应全民阅读、共读经典的时
代需求,我们组织出版《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丛书》
,以展示古籍研究领域的成
果,推广、普及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经典,传承、弘扬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提振当代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激活经典,熔古铸今。
丛书精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经典,既选取广为人知的历
史沉淀下来的传世经典,也
增选极具价值但多部大型丛
书未曾选入的珍稀出土文献
(如诸多竹简、帛书典籍)
,充分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
历史脉络与宏富多元。丛书
由众多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
担任编委,遴选各领域杰出
研究者与传承人担任解读(
或译注)作者,切实保证作
品品质。
丛书定位为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经典普及读物,力求
能让广大读者亲近经典、阅
读经典,充分领略和感受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
从中获益。为此,解读者(
或译注者)以当代价值需求
为切入点解读古代典籍,全
方位解决古文存在的难读难
解、难以亲近的问题,让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贴近现实生
活,走进人们的心中,最大
限度地发挥文化人的作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
源头活水来。”博大精深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
文脉绵延不绝,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奋发图强
、继往开来、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来源。
“洒扫应对,莫非学问。”读
者诸君若能常读经典、读好
经典,真正把传统文化的精
义、真髓切实融入生活和工
作,那各位的知与行也一定
能让生活充满希望,让工作
点亮未来,让国家昌盛,让
世界更美好!
丛书编委会
2022年6月9日
导语
《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典籍,由孔子弟子曾参所传,《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典籍,也由曾参所传,又由子思记录整理,然后传给了孟子,于是就有了一个由孔子至曾参、子思再传至孟子的学术脉络系统。对于现代人而言,《大学》和《中庸》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科举考试用书,它们已经成为承载中国传统人文修养的精华,其中的一言一行,依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后记
这几年,我一直在“花时
间读书社”讲“四书”,先是
《论语》后是《孟子》,接
着是《大学》《中庸》。讲
《大学》《中庸》,和讲《
孟子》不同,讲《孟子》是
拿着一本朱熹的“四书集注”
,就这么讲下来,讲《大学
》《中庸》则是先写好了“
导读”,照着讲,再将授课
中延伸的内容,补充到书稿
中。感谢“花斛间读书社”的
学生们,他们都是有家有业
的人,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
以饱满的热情来上课,使我
也有热情一直讲了下来。
衣抚生博士是我最近五
年来结识的最好的朋友之一
。当时他在中国社科院读博
士,我们请他来给北京浦江
学堂的孩子上课。他是最得
家长和孩子喜欢的老师之一
,是我们浦江学堂第一批评
选出的优秀老师。他的优秀
,不仅仅是他的专业水平和
教学能力,更在于他那古典
式的仁厚——为了孩子们的
不舍和期待,在离开北京去
石家庄任教后,他甚至有一
年半的时间,每周末从石家
庄坐火车赶到北京去给两个
班的孩子上课。他对孩子们
的爱,他的为人,让家长们
感受到古圣先贤的气象,认
识到经典学习对孩子人格养
成的重要。他在大学担任教
职,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尤其
是科研任务,但是从《孟子
正音诵读本》到现在,这么
多年来,他一直在帮我做事
。这次他也帮助通读、校勘
了全书,并且在注释、翻译
和导读上提出了不少非常中
肯而精当的意见。顺便说一
句,我之所以想让他通读全
书并提意见,是因为我觉得
他是我身边对先秦秦汉简牍
与文献最熟悉的人,对他的
学问,我一直心怀敬意。这
一年来,他还主动提出承担
了我在“花时间读书社”讲《
孟子》课的全部录音转文字
的整理工作,一百多万字,
都是他听着不怎么清晰的录
音,在键盘上一个字一个字
敲打出来的。有他和吴晓梅
女士的密切配合,我的《孟
子导读》的撰写进展也非常
顺利,不久会与读者见面。
我在修订《(论语)导
读》时,曾请衣抚生博士写
了《(论语)的编纂与成书
》附录在书后,给读者提供
更加全面的有关《论语》的
历史信息。这次也清他写了
《(大学中庸)的编纂与成
书》附录在书中。以他的学
问和对先秦典籍的熟悉,我
的“导读”系列每本都有他这
样的文章以飨读者,实在是
我的光荣,也是我们友谊的
见证。
鲍鹏山
2021年10月17日于浦东
偏安斋
精彩页
《大学》引
《大学》本只是一篇文章,是《礼记》的第四十二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那么,这篇以“大学”为题目的文章,到底要说什么,“大学”的内涵是什么?
朱熹认为《大学》是“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1,学者必由此入门,才能达于圣学。朱熹“古之大学”之“大学”,指相对于“小学”的一种学习;而作为《礼记》一篇文章题目的“大学”,则是指一种达至于“大”的“学问”。那么,这种有关于“大”的学问,到底指什么?
既然按照朱熹的说法,“大学”这一概念,来自孔子,那么,要回答这样的问题,还得回到孔子。
回到孔子,关键是回到两个问题:
第一,孔子“十又五而志于学”2,这个“志于学”的“学”,学的是什么?
综合孔子一生之学,孔子学过“鄙事”,学过“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但“志于学”的“学”,却不是此类求知识、求谋生技能的实用之“学”——这些当然是孔子乃至一般人自然会学的内容,但孔子立“志于”的“学”,当是探究宇宙人生的大道,研究历史文化,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臻于至善。
张载的“横渠四句”是“大学”的经典表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3
这样的“学”,是自我的崇高,是自我的建立,是自尊自大,所以是“大学”。
朱熹《大学章句》序明确区分“小学”乃“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而“大学”乃“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虽然朱熹说这样的大、小学分类自“三代”即已如此并不可信,但孔子之“志于学”,至少最后落脚于“大学”,当无可疑。4
第二,孔子创办私学,他的私学与此前的官学有什么不同?他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
简言之,官学以“小六艺”之礼、乐、射、御、书、数为教学内容,且侧重于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目的在于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人”,以使贵族子弟能够熟练掌握统治术和贵族之间的游戏规则。而孔子的“私学”,其学习宗旨不再仅仅是去学礼、乐、射、御、书、数这类做官的专业和技能,而是揭示和弘扬其中的价值。礼、乐、射、御、书、数这些传统的知识和技能——小六艺,应该是教学的基础课程,但在孔子去世以后,弟子们开始编撰《论语》,在《论语》今天保存下来的二十篇五百多章里面,却没有一条关于知识问题的问答。显然,孔子对他的弟子们施于的教育,不再是赋予他们职业技能,而是本体教育——人自身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士”的教育,并且,孔子定位的“士”,已经不是统治阶级一个阶层的“身份”之士,也不是为了将来“出仕”的士,而是能够承担价值传承王道的“功能”之士。“志于道”(《论语》)和“尚志”(《孟子》)成为“士”的新标志。5士,自孔子以后,不再是身份概念,而是人格概念。6
通过《论语》可以看到,在孔子的私学里,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讨论《诗》,引用《书》,探究礼(《礼》),欣赏乐(《乐》),研习《易》,评论历史(《春秋》),传统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这被后人称为“大六艺”的六门课程,才是孔子私学的主干课程或终极性课程,私学由此成为“大学”。教育的职能由原来的技术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一变而为真正的“大学”教育,变成了文化教育、人文教育、素质教育。7
P3-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0: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