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尧山壁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何双及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尧山壁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烈士遗孤,坚贞善良的母亲抚养他长大,这样的出生几乎成为弥漫他一生的主旋律——红色,信仰,文骨,同时深深地扎根在大地——朴实,厚道,仁心。他成为多产的作家,他的第一篇作品《轰鸡》就得到了周总理的夸赞,《母亲的河》《理发师的悲喜剧》等十余篇作品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他更是文学园地的辛勤园丁,所以大家都说他的文学评论胜过他的诗歌和散文。他的人生,是新中国一首最波澜壮阔的诗,更是最具教育意义的青年活教材。
作者简介
何双及,出生于教育世家,满族,辽宁大连瓦房店市人。曾在高中、师范学校工作,任过班主任,讲过语文和写作课,搞过教学研究。1986年始,先后在北京两所大学工作,办过校刊,任过宣传干事,讲过大学写作课和美学课。1991年始,是一名记者,在北京一家新闻单位工作。长期坚持文学写作,作品多次获奖和转载。1986年加入北京作家协会,1990年由冰心和韩作黎介绍推荐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目录
序言 (尧山壁)
引章(一)父亲的牺牲
引章(二)母亲的“长征”
(1939-1947年)
第一章 来到人间
第二章 饥饿的幼年
第三章 织布机旁的童
第四章 镜子里的“父亲”
第五章 乡村童趣
(1947-1952年)
第六章 翩翩少年郎
第七章 小戏篓子
第八章 小书迷
第九章 亦父亦母的汪老师
第十章 亦师亦友的汪老师
(1952-1955年)
第十一章 又跳了一级
第十二章 “不扯犊子”总务主任
第十三章 润物细无声
第十四章 露出尖尖角
第十五章 纠结
(1955-1958年)
第十六章 以第一名成绩考上高中
第十七章 困惑
第十八章 见到赵树理
第十九章 看梅兰芳演戏,听齐啸云讲戏
第二十章 抉择
(1958-1962年)
第二十一章 诱惑
第二十二章 豪华盛宴
第二十三章 写作从地下转到地上
第二十四章 移情别恋
第二十五章 人生的推动力
(1962-1966年)
第二十六章 学吃派饭
第二十七章 体验乔羽
第二十八章 创办《好社员》
第二十九章 意外发现
第三十章 抗洪中的疑惑
第三十一章 双喜临门
第三十二章 抗震见闻
(1966-1976年)
第三十三章 结婚、生子悲喜剧
第三十四章 愤怒出诗作
第三十五章 四进东留善固
第三十六章 一直在路上(之一)
第三十七章 一直在路上(之二)
第三十八章 灵魂所依
第三十九章 人称“大山壁”
(1976-1983年)
第四十章 参加全国诗歌盛会(归来者之一)
第四十一章 主持北戴河诗歌会(归来者之二)
第四十二章 迎来创作黄金期
(1983-1986年)
第四十三章 新官上任
第四十四章 补短板
第四十五章 文者仁心
第四十六章 《理发的悲喜剧》《母亲的河》问世
(1986-2000年)
第四十七章 母在,不远游
第四十八章 访苏归来的思索
第四十九章 笔耕不辍,佳作频出
第五十章 三峰骆驼
第五十一章 推出“三驾马车”
第五十二章 出席麦德林世界诗歌节
第五十三章 世上再无他的母亲
(2000年-)
第五十四章 桑梓情怀
第五十五章 父亲的山、父辈的
第五十六章 绿色的信仰
第五十七章 文中有骨
第五十八章 生命的重量
第五十九章 永失爱妻
第六十章 生命之轮
附录 尧山壁主要著作目录
后记
序言
生于穷乡僻壤,祖辈弄
锄杆;父亲抗日拿起枪杆;
到我这一代高粱地里长了棵
谷苗,竟然耍起笔杆……而
且一耍就是六七十年。回头
一看,不禁汗颜,惨笑。生
荒头茬,碰上裂巴头,缺苗
断垅,赢弱枯黄,种一葫芦
打一瓢,做了不少无用功。
转念一想,耕种在人,收成
在天,本来就是农民出身,
期望不高,也不怨天尤人。
我1939年生人,兵荒马
乱,水深火热,都赶上了个
尾巴,懂事已经解放区的天
明朗的天了。文艺爱好始于
农村戏台、盲人书场。从小
村剧团跑龙套,高粱地里喊
嗓子,秫秸秆子舞刀枪。初
中时不知害臊,登台唱《打
渔杀家》《霸王别姬》,高
中唱《玉堂春》《宇宙锋》
,毕业前还跟着下放干部裘
派花脸齐啸云跑台口,几乎
忘记了高考。
青少年时崇拜的作家是
赵树理,1956年在邢台听
过他讲话,语言风趣,人物
鲜活,写农民的“铁笔圣手”
。1958年上河北大学中文
系,听国学大师顾随讲古诗
词和毛泽东诗词,名士风流
,学问文章,超凡绝世,课
堂艺术堪比舞台上的梅兰芳
。一个大雅一个奇俗,我一
生都在这两座高峰间观望徘
徊,艰苦攀登,到了也不得
门径。
中学开始发表诗歌,大
学时期已是作品满天飞。
1960年到霸县参加整风整
社,眼界大开,看到了纷纭
复杂的社会。一天四两口粮
指标,两腿浮肿,还夜以继
日地工作,回校收不住心了
,一心到生活中去。毕业本
来留校工作,三次申请下乡
未果,省文联主席田间支持
我,他与校党委书记戈华是
冀西战友,才使我如愿。
选择邢台县文化馆,报
到第二天步行百里到山区石
槽大队,安排在劳动模范孙
清贵家里,住乔羽蹲点睡过
的床上,一天三上工。邢台
县是个好地方,深山、浅山
、丘陵、平原、水乡,什么
都有。县委书记何耀明、县
长王永淮是两位难得的好干
部,又爱好文学,带领全县
奋战十几年,建成太行山最
绿的地方。他们培养我,就
派到防洪、抗旱前线。深入
生活使我如鱼得水,创作进
入高生长时期,接连在《诗
刊》《河北文学》等文学刊
物上发表组诗、叙事诗,剧
本《轰鸡》在省中小戏会演
开幕式上演出,拿了河北省
和华北区的大奖,调到北京
展演还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
表扬。
我属于饿怕了、穷怕了
的一代,向往“楼上楼下,
电灯电话”,作品多现理想
主义、浪漫主义,信奉“文
艺为人民服务”,但是懂得
有形象才有思想,尽力不用
标语口号,回避公式化、概
念化,尽管思想简单,还是
讲构思,比兴有独到之处。
不能推脱时代局限,还是主
观粗浅。
1965年参加全国青创会
,做《在生活中学步》大会
发言,与青年作家代表一起
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
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回来
调到省文联专业创作,一步
登天。可叹非常时期突如其
来,被打成“修正主义苗子”
,进学习班,上五七干校,
最后插队长达六七年。
后来回到省文联时已取
消专业作家编制,当了10年
编辑。因为一技之长,常常
被抓去搞剧本,县、市、省
三级剧团,连上海市歌舞剧
院来平山县深入生活,也指
名让我写唱词。剧本创作“
三结合”“三突出”,末了“三
堂会审”,像苏三一样跪在
堂前,任人横挑鼻子竖挑眼
。倒是刊物两个月编一期,
有大量时间下去组稿、开会
,10年间跑遍全省100多个
县,连无名村镇都去过。这
样便有了一种本事,碰见生
人,只要开口说话,我就能
听出他是哪个县的。
改革开放以后,参加了
全国诗歌大会,被臧克家称
为“自新诗以来第五代诗人
代表”。会后随艾青等诗人
访问团参观东南沿海,也经
历了身边的“第一书记”和“
歌德与缺德”事件,几次聆
听胡耀邦同志讲话,提高了
思想认识,学会了独立思考
,创作面貌有了较大变化。
1997年应邀参加在哥伦比
亚召开的“世界诗人大会”。
“朦胧诗”兴起后,发觉
新诗潮虽好,但是重思想轻
艺术,多是思想火花,不见
艺术和技巧的影子。流行诗
没了中国传统诗的形式美、
音乐美,变成分行的散文,
与其如此,还不如直接去写
散文,《母亲的河》《理发
的悲喜剧》把藏在心里几十
年的家事亲情喷发出来,含
血带泪,淋漓尽致。而诗歌
往往是把丰富多彩的生活,
提炼出几行典型感情。感情
是类型化的,可以计数,几
乎为前人写尽。而生活是不
重复的,散文可以充分利用
资源,不浪费。
《河北文学》发行1.7万
份,说停就停了。想去专业
创作,领导却让我去作协主
持工作,作为作家,这活那
时没人愿干,当年《红旗谱
》作者梁斌不当天津市副市
长,《白毛女》作者李满天
辞去湖北省文化厅厅长,都
争着来河北当专业作家就是
个例子。我说“是捉我大头”
,李满天说是“抓你壮丁,
作协这几个人只有你学历高
,你不干谁干?指望你承前
启后呢”!
无话可说,穷小子有今
天,全凭前辈提携,臧克家
给我写过70多封信,郭小川
一封信写了5000多字,张
志民在医院的病床上为我写
诗评……20世纪60年代写了
两首爱情诗,那时爱情诗还
是禁区,领导们传阅后压在
抽屉三四年等待
导语
一星一宇宙,一人一世界。天下沒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天下也没有两位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是这万千世界中独有的、唯一的存在,只要来过这个世界,就会有故事,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也许“一般”也许“普通”也许“平凡”……但,其实一个人的“不一般”、“不普通”、“不平凡”……往往就掩藏在这些“一般”、“普通”和“平凡”之中。
本书所表达的家国情怀和生之短暂、命之无常,情之永恒、思之珍贵……无疑是有人生的意味,直击一个哲学命题:家园寻找、精神归宿的心理建构。
后记
感谢所遇!感谢所予!
一星一宇宙,一人一世
界。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
的树叶,天下也没有两位完
全相同的人。
每个人都是这万千世界
中独有的、唯一的存在。只
要来过这个世界,就会有故
事,属于自己的故事。
这些故事,也许“一般”
,也许“普通”,也许“平凡”
……但,其实一个人的“不
一般”“不普通”“不平凡”往
往就掩藏在这些“一般”“普
通”和“平凡”里。
2023年6月的一天,当我
从撰写尧山壁这些故事里走
出来,在书尾摁下最后一个
句号键,正要端起茶杯喘口
气儿歇息一下的时候,才突
然发现:他和当代及现代某
些优秀的作家一样,也是一
部读不完、写不完的大书,
如同他的名篇《母亲的河》
和《父亲的山》,里面流淌
着太多太多的人生经历,贮
存着太多太多的文学宝藏,
所表达的家国情怀和生之短
暂、命之无常,情之永恒、
思之珍贵……无疑是有人生
的意味,直击一个哲学命题
:家园寻找、精神归宿的心
理建构。
尧山壁,是我1984年在
河北文学院学习时认识的老
师。毕业我调入北京后,时
能收到他新近发表和出版的
文学作品。他生性谦和,常
把学生当文友。
他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学
者型作家,心里装着天地人
间,装着中华灿烂的文化,
装着父母乡亲百姓深情……
在文学的王国里“诗”“文”“
论”等多驾马车奔驰、奔腾
,他找到了“家”,写作是他
的精神归宿——这是我写他
故事后的第一个感受。第二
,“寓文于野、寓雅于俗”的
文学写作特色及语言风格的
社会评价,我很认同,更为
欣赏。第三,人品中的“空
谷藏峰”:“远观只是一马平
川的大地,走近看地在山上
,隐藏于巍峨耸立的山峰里
,这象征的是谦谦君子的品
格。自强而示弱,示弱而有
终,有终而劳谦。谦谦君子
也”——婴儿时期的命中卦
辞,我虽然不信超自然的先
知先觉之说,但认定那位算
卦先生即使是蒙的,也恭喜
他蒙对了。
凡此种种,追溯和书写
一位作家与他自己的人生命
运和人生追求再次相逢、相
伴和相拥,是一件很神秘很
神圣的事情,虽然会惊醒到
已逝去的光阴,但会温暖到
过往的岁月,或许还会让某
些读者读后感动,生出会飞
得更高的文学翅膀来。
为此,在这里感谢尧老
师与我的所遇,并感谢对我
所予以的信任!
“信人者,人恒信之”,
于是我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完
全投入了这部书的写作,辛
苦劳顿是必然的,好在时处
新冠疫期,到处封控、躺平
,少了很多日常繁杂事务的
干扰。
这里不得不借机告知:
这本书,有关尧老师的故事
似乎写出来了,但仍有很多
故事还是遗漏了,有的是无
心,有的是有意,尤为遗憾
的是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没
有挖掘出来,如同“秦淮烟
雨隐淮舟”的诗句,眼睁睁
地看着被光阴深深地掩埋了
,被岁月永远地带走了。
这本书初稿近40万字,
首先被尧老师删了3万字,
他骨子里的“自谦”不允许我
书中有赞叹之语。后又被陆
丽云女士删了4万字。
非常感谢陆丽云女士,
她是北京大学的高材生,人
民出版社的资深编审,出版
业务娴熟,编辑业务精湛,
曾编辑多部人物传记的书,
受到读者青睐。很荣幸,我
在写《尧山壁记》这本书的
伊始就得到她的关注和指导
,完稿后又做了这本书的责
编。
更要感谢的是为我提供
尧老师工作和生活素材的人
们!唯真唯实,如没有他们
,我难以做出“缺米之炊”。
由于人数太多,就不一一提
名字了,书生以书为“贵”!
书出定速寄,作为“谢礼”。
何双及
2023年6月18日于北京西
城观缘居所
精彩页
引章(一) 父亲的牺牲
从那天起,世上再无他的父亲!他父亲的“死”,并非是他父亲“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他父亲“生”的一部分“永垂不朽”,永远填补着他婴儿时期记忆的空白。
公元1939年6月30日。
冀南尧山县南汪店村。
夜仍然是凉冰冰、冷飕飕的,尽管已到初夏,村民仍门窗紧闭,恐怕一丝儿寒风透进、侵袭、肆虐。
夜仍然是黑沉沉、阴森森的,尽管满月应高高挂起的夜晚,却被天上浓浓的乌云厚厚的雾霭包围着、遮蔽着、压抑着。
晨曦一直不肯露脸儿,弄得鸡不鸣晨,狗不叫早,村民们似乎还在沉睡。
……
村庄一片寂静。
一位身高马大的男人摸进村子,急匆匆地向一户人家走去。他身材魁梧,且步伐矫健,体轻如燕。到了门口,回头四周警惕地观察了一会儿开始叩门,刚叩了一下门就开了,一个女人一把把他拉进随手把门关紧。
男人小声连问:“孩子在哪儿?孩子在哪儿?快让我看看!”
女人把他领到房间,手指炕上一堆破被旁的一个“蜡烛包”。男人抱起,女人说:“大手大脚大脑袋,和你和他哥一个模样。”说完去灶台给男人端饭。
饭只不过就是几颗荷包蛋,是她生孩子亲朋好友送的喜蛋,已经蒸熟几天了,自从男人捎信来说要回家乡执行任务顺便看看孩子起,她就痴痴地守着孩子的同时守着这几颗喜蛋,守着房门等待。
男人顾不得吃喜蛋,幸福兴奋激动地抱着婴儿不肯放下,一会儿抱在怀里目不转睛地细细地端详着,一会儿高高举起想逗孩子笑,孩子不笑,他又用嘴去亲人家,用脸去贴人家,刚出生14天的婴儿怎么能会笑呢?不但不笑,竞哇哇哭起来。
女人接过婴儿,让男人把喜蛋吃了,男人一个蛋还没吃完,“砰——砰——”几声枪响打破了窗外黎明前的寂静,狗狂吠起来,院外传来杂乱的脚步声,还有大人们的喊叫、孩子们的嚎啕声。
“有情况!”男人“嗖”的站起,两步跨到房门前,回头跟女人说了句“保护好孩子”就推门出去了,等女人放下婴儿来到房门前,男人已消失在晨雾中,院外有人在跑动,远处不时有枪声。
这个高大魁梧刚进屋又走了的男人是婴儿的父亲!叫秦占元。
这个痴痴守着婴儿守着喜蛋守着房门的女人是婴儿的母亲!叫刘九菊。
婴儿是他们的第三个孩子,前面两个一儿一女,女儿住舅舅家,儿子出生不久就夭折了,这个刚刚出生14天的婴儿是个男孩,多少弥补了他们曾经失子的心中之痛。
那天消失在晨雾中的秦占元并没有走远,一出院门就被一伙日军发现向他冲了过来,幸亏他武功好,目光敏锐,动作迅捷,一个蛟龙腾空飞跃,逃出包围圈,借着黑漆漆雾蒙蒙的天和熟悉的地理环境向村外跑去。等跑到村边,他才发现情况不妙,村子已被持枪的日军里三层外三层包围得水泄不通。日军是有备而来,他不得不退回村里,找了一个僻静的地方躲起来。
秦占元是尧山县早期的共产党员。1909年生,出身于贫农家庭,兄弟五个,他是老二,从小就跟着大人刮盐土、熬小盐谋生。
五四运动后,重贤村进步青年、后为中共中央尧山县第一任县委书记的常子敬到南汪店东庄小学教书,不断向学生传输新思想和革命道理,秦家距小学很近,秦占元就经常到小学旁听老师讲课,受到革命思想的启蒙,并结交了邻村在此读书后成为冀南农民暴动领导人的刘子厚。
秦占元能扛锄头时就跑到集市上,脖子上插根谷草给人打短工,同时跟人学武术,任县城学太极,尧山城学红拳,学得一身好拳脚,也成了村子里的孩子头。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0: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