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与前面的未来在一起(冯博一策展往事)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冯博一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从作者过去三十年的编辑、写作和策展实践中,选取了十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汇集成册,每一个案例都包括案例发生时的写作和现在的回忆,前者多是对具体案例所针对的问题进行的理论思考,后者则偏重于展览背后细节的再现,带有知识分子私人笔记的色彩。
本书不仅涉及诸多重要当代艺术家、策展人、学者,还有许多已被遗忘的人和事,而且还收录了作者珍藏的大量第一手图文资料,使全书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在整体上则是呈现了一位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见证者、推动者所参与和理解的艺术史、策展史。
作者简介
冯博一,著名策展人、艺术评论家。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曾任职于中国美协。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策划、评论、编辑等工作,注重当代艺术的实验性、批判性。
目录
自序
1.黑皮书 1994
记忆,不仅仅是黑白——在编辑《黑皮书》的前后
《黑皮书》编者的话
《黑皮书》稿约
2.生存痕迹 1998
界限两边,都是世界——有关“生存痕迹”展览的记事
“生存痕迹”的痕迹——关于“生存痕迹——’98中国当代艺术内部观摩展”的一种描述
3.不合作方式 2000
在上海,作为立场与态度的“不合作方式”外围展
关于“不合作方式”
关于“不合作方式”展览的策划方案
4.知识就是力量 2001
一次失败的展览——北京图书大厦“知识就是力量”展览的前因后果
29日,封!——关于“知识就是力量”展的策划和现实境遇的报告
5.北京“浮世绘” 2002
浮“事”流年——798艺术区首次当代艺术展“北京‘浮世绘’”
“浮世”的想象与“浮生”的梦幻——关于“北京‘浮世绘’”展的题释及其他
6.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 2002
全球视野,中国经验——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纪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前卫艺术
7.蓝天不设防 2003
我在地面上,蓝天不设防——抵抗“非典”疫情的“蓝天不设防”艺术行动
让我抖抖灰——关于“非典”时期“蓝天不设防”艺术行动的台前幕后
8.左手与右手 2003
左看,右看——搅局的“左手与右手——中德当代艺术联展”
红色墟——关于策划“左手与右手——中德当代艺术联展”的札记
9.东亚生活样式 2004
只在我所在的空间——混搭的“东亚生活样式”展览
“生活样式”的营造与想象
10.空间的多米诺计划 2009
设置障碍,或跨越障碍——曲折的“空间的多米诺计划”
关于实施“空间的多米诺计划”的一种叙述或报告
11.海峡两岸与香港、澳门地区艺术交流计划 2010—2014
此地与彼岸:一种想象的艺术共同体——持续“海峡两岸与香港、澳门地区艺术交流计划”的殊途回声
关于“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艺术交流计划”的策展、认知与现实处境
人名、机构名索引
序言
这本书是我策展工作的
往事与回顾。我所见并非你
所见。
我挑选了我以为重要的
、具有实验性和代表性的十
一个编辑、策展个案,通过
叙述策展思路的形成、策展
过程和展览背后鲜为人知的
故事,包括其中的图片、文
献资料(图片除注明出处者
,均为作者本人提供),梳
理出我的策展实践中相对丰
富与多样的经历。同时,在
每一篇往事之后,又附以我
当时撰写的策展文章,互为
对应、补充地构成了本书的
主要内容。
一代人的经验和感受,
其中相当重要的部分是记忆
,代际的经验和感受的区别
,在一定程度上是记忆的区
别。回顾我的策展经历,是
试图将已获得的经验保存下
来,以便抗拒丧失的想象。
与其说这是我个人策展的案
例,不如说是时代和社会塑
造了我们集体共同的经验和
记忆。因此,这本书或许可
以反映中国当代艺术进程的
一个侧面,抑或还为这一阶
段的展览史提供了一些可供
参考的文献资料。
现在,回忆我与他们之
间过去的一些片段,好像只
有过去的才是可以进行确认
的东西。“过去”即“异域”,
开始便是一种丧失。
1993年,我第一次在“世
纪末中国画人物画邀请展”
上以“策展人”的身份参与策
展,同年又与徐冰、曾小俊
等人一起编辑《黑皮书》,
使我开始进入中国当代艺术
的“江湖”。不经意的二次机
遇,却成为我以后的主要工
作。何谓“江湖”?它潜隐于
我们的社会之中,与看得见
的世界平行,却又在我们视
角之外。这样一个世界,怡
是实现自我的一个倒影。
1998年初,我策划的“生
存痕迹—— ‘98中国当代艺
术内部观摩展’”,可以说是
我有意识地以独立策展人身
份进行“在地性”实践的真正
开始;2000年,我们在上
海策划的“不合作方式”展览
,确立了我在“民间搅局”的
基本态度和立场;2001年
,在北京图书大厦策划的“
知识就是力量”展览,是我
将当代艺术介入并利用公共
系统的尝试;2003年,“蓝
天不设防”是我针对社会公
共事件应急的一次艺术行动
;2002年,参与策划的“首
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
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
年(1990—2000)”,锻炼
了我策划大型展览的组织能
力;同年,我为日本东京画
廊在北京798艺术区开业展
策划的“北京‘浮世绘’”是798
艺术区首次当代艺术展;
2003年,策划的“左手与右
手——中德当代艺术联展”
,也是798艺术区第一次完
全由独立策展人自主策划的
最大规模的国际性展览;
2004年,我在东京画廊+
BTAP策划的“东亚生活样式
”,是我在策展方式上与日
常生活结合的营造;2009
年,在北京陈绫蕙当代空间
策划的“空间的多米诺计划”
,是我规定性、递进式、强
策展的实验;2010—2014
年,我连续五届主策展的“
海峡两岸与香港、澳门地区
艺术交流计划”,则是我试
图逐步建立“四地”在地缘文
化意义上的当代艺术交流机
制。
许多时候,人一转身可
能就是一辈子。
在近三十年的策展工作
中,我始终认为,策展本身
是对当代文化艺术生态关注
、思考和认知、判断的一种
结果,通过具有现实文化针
对性的展览策划,实现自我
表达。因此,每一次展览其
实就是策展人“创作”的作品
,而这个展览“作品”,又是
由策展人根据不同展览主题
,挑选若干位艺术家作品所
构成的。这就意味着策展人
对当代文明程度和问题意识
的敏感与觉知,以及如何利
用社会聚集的能量并转化为
每一次的策展实践,也牵涉
策展人的学识、写作、编辑
、协调、组织和处理各方面
工作关系的综合能力。在我
看来,策展人更多的是实践
性工作者的身份,而实践本
身具有一定问题意识的发现
、提示、转换和建构的功能
属性。
回顾多年策展实践,我
强调当代艺术策展的在地性
、探索性和批判性,关注所
谓主流之外或之间“边缘地
带”另类的艺术家群体和由
迭代所形成的区隔,以及“
生存空间位移”导致艺术创
作变异的新趋向。所以,我
的策展更多的是对社会现实
和现存艺术系统的批判,对
传统审美、表达方式和视觉
语言的重新定义,推崇和倡
导具有实验性价值意义的艺
术家创作。同时,我尝试着
在全球化语境中寻求和建立
一种自为、独立的中国当代
艺术经验,在喧哗与骚动的
变异时空中,进行“就地创
作,就地展示”等策展方式
的即时调整,使艺术家获得
了一种释放与表现认知、智
性、幽默等潜能的机会,以
呈现具有现实依存性的个体
与社会之间的视觉文化样本

尽管面对不同时代的现
实环境和已经形成均质化的
策展模式,但我依然相信可
以通过富于想象力的策展实
践,穿透社会现实问题,寻
找还未被弥合的边界藩篱。
策展人最主要的工作职能,
就是把界限、限制转化为一
种可以用来表现策展人、艺
术家态度与立场的资源,以
不同的策展理念、方式进行
多元表达的自由对话与交流
,在自我认定有意义的工作
中,不断承受来自各方的压
力和焦虑,甚至失败的经验
教训。策展的“边界”是不断
移动的,“限制”也并非牢不
可破,“无界”的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