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由当代著名越剧艺术家单仰萍口述,青年戏剧学者张檀记录并整理。全书主体部分由6个章节组成,从年少初识越剧、拜入王文娟先生门下开始,通过《红楼梦》《孟丽君》《舞台姐妹》《家》《虞美人》等多部代表性作品,串起单仰萍50年精彩艺术人生。每一章以剧目为主线,其中融汇的人物与故事,都是单仰萍自己的体会与认识,并由此引出她是如何塑造角色、演绎剧情,大到对全剧背景的理解,小到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最真实的艺术表现。大量美轮美奂的高清剧照,不仅带给读者美的享受,也使文字的阐述得到更清晰的实际印证。 本书的附册《唱段曲谱精选》收录了单仰萍曾主演的17个越剧剧目的33首曲谱,由著名越剧作曲家金良先生亲自审定,为首次面世,不仅满足了广大曲友的迫切要求,而且也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作者简介 单仰萍,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师承王文娟先生。代表剧目有《红楼梦》《孟丽君》《绣花女传奇》《桐花泪》《舞台姐妹》《家》《虞美人》等。曾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九届“文华表演奖”、第十届“中国戏剧奖·优秀表演奖”等多种奖项。 目录 序言:“不辜负”抒写出的华彩越剧人生/崔伟 1 栖居在红楼的梦里那个温暖的女子 故事开始 启蒙老师 我的恩师 我的《红楼》缘起 为什么是林黛玉 花落知多少 冷月葬诗魂 高山流水 2 缘生再起这世间总有人为你而来 少年,你的性别 轻喜剧 在爱人的眼中有光芒 淡定自若 终与美人归林下 江南那场雨,酿成你眉如画 3 世间温柔如是 剡溪水清 剡溪水纯 你的轮廓 姐妹 你的志气 4 梅林少年心 你的名字美如诗 梅 如晴天,似雨天 冷清秋的天气里 5 倾尽天下 虞兮美人 遇见,勇敢 美人,虞兮 山兮,水兮 那么骄傲的我们 6 春江千里月明 忽然之见 轻舟过,万重山 桐江雨,桐花泪 孩子气,花满衣 单仰萍艺术年表 后记 序言 “不辜负”抒写出的华彩 越剧人生 中国戏剧家协会原秘书 长 崔伟 戏剧,作为抒写人生的 舞台风景,古往今来呈现出 多少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和 令人品味不尽的五味杂陈。 同样,那些舞台驰骋的艺术 家,又哪个不是用自己的情 感演绎着剧中的风采,更以 独特的人生记录着舞台下的 自身?他们的人生和戏剧是 分不开的;其舞台魅力之所 以迷人或震撼,往往即缘于 自身不同于常人的事业追求 与艺术梦想,当人生旅途和 艺术之路浑然一体,同样充 满了真实的血肉感和绮丽的 戏剧性。通过阅读越剧名家 单仰萍自述体谈艺录《有美 人兮》,我这种感慨尤为强 烈。 我的强烈感受是,这是 一本在当下戏曲名家谈艺录 中十分独特并极有阅读价值 的书。作为新时期以来的越 剧名家,单仰萍无愧第一阵 容中的靓丽一员。她在艺术 之路上取得的成就、展现的 辉煌,特别是擅于思考和勇 于前行的特质,使得书中记 述的人生历程、学戏心得、 创造经验,强烈地焕发出艺 术理想和思考总结的诸多灼 见真知。这本书不仅是单仰 萍心声的流露,对于喜爱她 艺术的读者和观众、对习学 越剧特别是“王派”的后学而 言,更具有珍贵翔实的传艺 价值。 这还是一部在记述内容 和方式上不同于一般的谈艺 录,其中饱含着单仰萍由衷 的对越剧的敬畏、对王文娟 老师和“王派”的敬仰。全书 以《红楼梦》《孟丽君》两 出“王派”名剧的学戏过程和 对王文娟老师的艺术、品德 的感悟为起始,介绍了她和 恩师、王门的人生与艺术之 缘。继而以《舞台姐妹》《 家》《虞美人》,这三出她 创演的新戏为范例,总结了 艺途前行的创造心得和排演 过程中探求的心路,总结出 一个成熟的越剧名家在传承 基础上发展传统剧种、流派 的宝贵体会。最后的篇章, 以“春江千里月明”为题,深 情回忆了家乡桐庐对她艺术 、人生的哺育。这篇文字充 满感情并深怀感恩地记述了 那些呕心沥血培养她、成就 她、爱护她的家乡故人、越 剧导师、艺术伯乐。 整部谈艺录,文字清丽 真挚,艺术感受均是慧心的 凝结,理想表达充满青春的 活力,感恩得由衷,思考得 深入,叙述平朴自然,体现 出一个极具时代感和理想追 求的越剧名家,从稚嫩走向 成熟,由继承迈向创造的人 生旅途与艺术探寻。更为有 价值的是,单仰萍在《有美 人兮》中的记录,何尝不是 体现出他们那一代优秀演员 共同的人生和艺术的共性, 感谢她先写了出来! 通过阅读,我深切感到 《有美人兮》是一部非常具 有艺术含量并且充满情感的 谈艺录,它不似时下许多只 是流水账般的艺术与生活回 忆,更未覆蹈那些只是夸耀 自身艺术如何了得,实际却 缺乏对传统与前辈感恩的“ 自吹自擂”。这本书和它的 作者可贵在抱着一种极具中 国传统美德的谦逊,进行了 一次饱含严肃艺术态度的舞 台实践盘点与总结,书中对 自己艺术历程的学习收获、 创造成果进行了严肃、深入 的梳理,并把舞台人生的真 实心得,以思考基础上的真 知灼见和对人生、艺术的切 身感受,用充满温度与具典 型价值的个例,从容地讲述 给读者,传授给后学。我觉 得,这样的谈艺录无论内容 还是文风,自然就都体现出 一种大家的风范;同样,又 何尝不是“王派”艺术研究和 传承的一本好教材呢? 对于单仰萍,我作为一 个越剧迷一直极为关注着, 并钦佩她的艺术才华。书中 细表的“王派”名剧《红楼梦 》《孟丽君》,我都不止一 次看过。在我的感受里,至 今钱惠丽和单仰萍的贾宝玉 与林黛玉形象,当之无愧是 最接近徐玉兰、王文娟两位 老师神采风貌的第一传承范 本。无论形、神,还是表演 的意境、效果、余韵,特别 是形象塑造的真切细腻,演 唱的流派风范,情感表达的 感人至深,无不可以称赞为 可圈可点,看后总是令人难 忘。而同样有幸的是,单仰 萍创演的《舞台姐妹》《家 》和《虞美人》,我也在北 京和无锡均现场欣赏过这三 出戏中单仰萍和艺术伙伴的 创造风采,至今同样记忆弥 新。我一直感到,单仰萍他 们这一代优秀演员群体对新 时期越剧发展,包括单仰萍 在“王派”艺术传承发展上的 作用和贡献,现在真是应该 多做些深入的总结与梳理。 这部书恰恰为我们研究单仰 萍在这个群体中的独特艺术 之路与越剧贡献,思考如何 通过她的越剧人生探索在徐 玉兰、王文娟那代开宗立派 的宗师贡献基础上,做到传 承中有发展,创新时有根基 ,是很具代表性与值得深入 研究的范例。 《有美人兮》更是一本 翔实记录单仰萍对“王派”踏 实学习、深刻总结后,凝练 成的具有许多弥足珍贵的心 得体会的“王派”教科书。在 开篇第一章中,单仰萍讲述 了自己神迷王文娟、邂逅王 文娟、追随王文娟,并最终 走入上海越剧院成为“王派” 弟子、得到老师悉心传授《 红楼梦》的过程;第二章则 讲述了跟随王老师学习、演 出《孟丽君》,陪伴老师拍 摄电视剧的过程,以虔诚的 态度和擅于思考的慧心,表 达了自身学习“王派”过程中 ,《红楼梦》《孟丽君》两 个剧目的基础性、重要性, 导语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传统戏曲回归大众视野,尤其是京、越、昆三大剧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名家场次往往一票难求。作为越剧宗师王文娟的嫡传弟子、当代越剧表演艺术家,单仰萍在业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也拥有许多喜爱她的观众。 单仰萍的《有美人兮》这本书,就是一个优秀演员对时代、观众的深情倾诉,也是对越剧、对恩师的一份艺术答卷。 后记 《有美人兮》源于与文 字整理者张檀的一次长谈。 2021年5月的一天,她找到 我,2022年的夏天将迎来 我60周岁的生辰,也将是我 从艺50周年的日子,是我人 生中一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 ,她想为我做一本书。 听到这个提议,最初我 是拒绝的,我很惶恐,更多 的是忐忑。我从未想过自己 会出书,自己不太会说,更 不太会写,当然,好像也并 没有什么可写的,这样的事 情离我似乎是很遥远的。但 后来,在亲友们的鼓励下, 我想,如果有机会,用一种 不同于舞台演出的新的方式 ,以一种不同于影视音像的 新的载体,记录这几十年中 经历的点点滴滴,似乎也是 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经历 一番思想斗争和反复斟酌后 ,我接受了邀请,开始了《 有美人兮》的文字采集等工 作。 文字采集历时半年有余 ,在这一段日子里,回味我 的人生经历、舞台表演、艺 术经验和成长历程。50年中 的每一个人,每一段经历, 每一位陪伴我一路走来的老 师前辈、合作伙伴以及亲人 朋友,都在记忆中生动鲜活 起来。《有美人兮》与其说 是谈艺录,不如说是我回望 从艺生涯的一些感悟,我希 望这本书能够客观真实地记 录下那些我经历过的事件的 些许细节,分享给这些年来 关心我、爱护我、陪伴我的 所有人。 同时这本书的撰写,也 是给予我致敬我老师王文娟 先生的一个机会。在我的从 艺道路上,王老师既是走在 我前面的领路人,又是时刻 照亮我的一盏灯,她对我在 艺术体系和艺术细节上的谆 谆教诲,对我表演风格的最 终形成起着春风化雨的作用 。在生活中,她更像是一位 亲切的长辈,关怀我的成长 ,教我做人的道理,给了我 现在幸福的家庭。遗憾的是 ,老师没有能够看到这本书 。初稿成型后,恰逢新冠疫 情,我们用了两年的时间打 磨、细化,在这两年的时间 里,很多的人和事都发生了 变化,但最终我们还是完成 了书稿。 我要感谢这本书的玉成 者商务印书馆,因为有了他 们的大力支持,《有美人兮 》得以付梓刊行;感谢本书 的特约编辑郭时羽老师,是 她的辛勤付出和专业精神促 成了本书的如期面世;感谢 作曲家金良老师和他的学生 叶建遥,为这本书的唱腔曲 谱进行了细致严谨的整理校 对;感谢提供摄影图片及珍 贵文献资料的大朋友们、小 朋友们。 我从未忘却,50年的氍 毹岁月里,是无数人的帮助 和支持成就了今天的我。在 这本书中,我还有很多遗憾 ,因为我要感激的人还有很 多,所感动的事也还有很多 ,在这里无法逐一提及和感 谢,但是我会铭记于心,此 生不忘。 书评(媒体评论) 她学流派,很善巧妙栽 剪,精心熔铸,既学老师精 粹,又糅合发挥自己长处, 故不但唱作俱佳,而且气质 高雅,别有韵致。 ——吴兆芬 此刻的林黛玉没有言语 ,只是如花照水般地笑着, 如风拂柳般地款款而来,款 款而去……至此,单仰萍圆 满地完成了这一个千古少女 “林黛玉”的塑造。 ——王小鹰 如果我们把黛玉、梅和 虞姬组合在一起,我们就可 以看到一个真正完整的单仰 萍。 ——毛时安 精彩页 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上映。 越剧宗师徐玉兰、王文娟领衔主演,艺术指导吴琛,舞台导演钟泯,电影导演岑范,作曲顾振遐、高呜,布景设计苏石风、许惟兴,服装造型设计陈利华等多位艺术大师,以集体智慧和艺术才华,将这部殿堂级作品贡献给新中国的戏曲电影史。 在中国,几乎人人都会唱那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一个甲子以来,几乎所有的越剧院团都曾搬演过《红楼梦》的片段。哪怕,她们远离电影《红楼梦》的故地上海,越剧的故乡浙江,或者,范围再可扩大一些的吴越方言区;哪怕,她们在千里之外的华北、西北、华南、西南;哪怕,她们在万里之遥的海外,他乡。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戏曲人、越剧人,因为这部电影与越剧结缘。她,是其中之一。这一年,她出生在富春江畔,一个“碧水一千里,青山十二时”的百越古郡。 她从小生得好看,山清水秀的关,像出岫的云。和同龄的小伙伴一道念书、上学。那时,她还不知道越剧,还没有看过越剧电影《红楼梦》。 故事开始 1972年,我刚满10岁,读小学二年级,考入浙江省桐庐中学艺训班。当时家里是不同意的,因为哥哥已经考上了杭州歌舞团,正在为期三个月的初级训练中。两个孩子都去从事艺术工作,爸爸妈妈舍不得。就在我缠着父母闹的时候,哥哥受不了歌舞团的严格训练“逃”回家了,然后,终于轮到我了。(笑) 我们在艺训班先学习歌唱、舞蹈,后两年才学习京剧样板戏。那个年代,大家看得最多的就是京剧样板戏,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红灯记》。剧中的李铁梅是当时大众审美的最高标杆,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的同事好友一看见我就会指着我说,这个小姑娘这么清秀,瓜子脸,像李铁梅,以后可以演戏去。大人们是随口一夸,可在我听来是真的好开心的。夏天乘凉的时候,大人们还经常让我表演唱一段“我家的表叔数不清”。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看戏、扮戏,我对戏曲表演的兴趣萌发点就是这么简单。 第二年也就是1973年,我第一次正式登上舞台,扮演的就是京剧样板戏《红灯记》“痛说革命家史”选段里的李铁梅。 1976年底,我们全班49个同学有39个进入了桐庐越剧团,其中也包括我。至于越剧是什么,当时还是懵懂的。对舞台的熟悉,大多数同学都是从跑龙套开始的。当时的我年纪小,声音又单薄,但个子比较高(龙套通常要求身高整齐统一),所以除了备演B组角色,大多数时间我是在放幻灯片、打字幕,或者拉大幕。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两年多。 那时,是想过改行的。直到1978年,《红楼梦》恢复公映。 《红楼梦》是很多越剧演员的梦想,也是我的。从第一次看到电影《红楼梦》,看到王文娟老师的林黛玉,我开始有了自己的那个关于越剧的梦。梦见大观园,梦见林妹妹。明明是一个那么远,那么不真实的梦,我还是会自己一遍又一遍地想着,会不会有那么一天,我也可以唱着王(文娟)派,演一次林黛玉。 那一年,我16岁。 P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