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李敏华院士是杰出的固体力学家,我国塑性力学的开拓者。1945年和1948年分别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和博士学位;1949~1951年在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路易斯飞行推进实验室任研究科学家;1952~1954年在美国布鲁克林理工学院任研究教授:1954年回到祖国;1955年进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1956年转入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她毕生从事塑性力学和应力分析研究,为中国塑性力学和扭转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针对航空事业需求转入疲劳研究后,李敏华得出了应变协调在低周疲劳中起主要作用、超载可增加疲劳寿命以及超载滑移带对主载滑移带发展有阻碍作用的结论。 李敏华院士肯于毕生奋斗拼搏从而蜚声中外学界,其动力究竟来自何处?本书以翔实的史实和丰富的图片,回顾了李敏华院士传奇而多彩的一生,记录了李敏华院士的求学经历、师承关系、科研活动、学术成就等,以及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作者简介 王柏懿,女,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1984~1986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宇航研究院作访问学者。1987~1990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任兼职专家。1990~1992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助理。1992~2001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自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退休后,现任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力学分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老专家咨询团副团长。 长期从事流体力学研究工作,包括高温高速气体动力学、热等离子体技术与诊断方法、多相流体动力学及环境工程技术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合作出版译著两部。研究成果曾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988年和1998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录 总序(路甬祥) 序(伍小平) 引子 第一章 在吴县的童年生活 一、名人大家辈出的吴县 二、网师园里度过的幼年时光 三、母亲品行的潜移默化 四、就读振华女学校 第二章 少年时代读书在上海 一、小学生遭遇“五卅惨案” 二、在心仪的务本女中学习 三、“好”校长引领进步风气 四、“坏”校长导致务本风潮 五、从务本女中毕业后立志深造 第三章 跻身清华名校就学 一、在名校接受严格训育 二、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三、结识终身伴侣吴仲华 四、爱国学生运动的洗礼 第四章 战乱中致志求学不辍 一、欣喜中国军民奋起抗战 二、炮火中奔赴长沙就读 三、随学校西迁昆明 四、西南联合大学成立 五、改学航空工程 第五章 留校任教并准备出国 一、在西南联合大学留校任教 二、战时昆明生活的点点滴滴 三、准备留美攻读学位 四、鼓励留学的政策提供了机遇 五、夫妻双双踏上赴美征途 第六章 麻省理工学院第一位工科女博士 一、选择在麻省理工学院进修工程力学 二、在麻省理工学院接受“魔鬼式”严格训练 三、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第一位工科女博士 四、博士导师邓·哈托教授 五、攻读成功的背后 第七章 奋力拼搏攻占学术高点 一、供职于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 二、挑战燃气轮机涡轮盘强度问题 三、独特构思攻克硬化材料塑性分析难题 四、研究成果获得学术界的认可 五、奠基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的通用理论 第八章 千方百计筹划回国效力 一、主动辞去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工作 二、专程驱车去旁听伍修权演讲 =三、转人大学工作为回国做准备 四、精心策划回国步骤 五、绕道欧洲回到心仪许久的北京 第九章 欣喜新中国的新生活 一、在回国后的最初日子里 二、初返祖国时的切身感触 三、走上新的工作岗位 四、新中国塑性力学的奠基人 五、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 六、政治运动的初始洗礼 第十章 为创建力学研究所献策出力 一、力学研究所起步阶段的功臣 二、组建塑性力学研究队伍的元勋 三、培育青年学者的一条“捷径” 四、倾心帮扶年轻学子成长 五、研究生的良师诤友 第十一章 “大跃进”的浪潮中 一、“大跃进”浪潮中的科研院所 二、中国科学院的“上天”任务(代号581) 三、参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的建设 四、独特的教学方式 五、对年轻教师的倾心指导 第十二章 调整时期的学科建设 一、力学研究所十二室应运而生 二、承担103任务 三、瞬时加热加载装置的研制 四、民用科研任务的开展 五、暂离力学研究所十二室领导岗位 第十三章 “文化大革命”的风暴里 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与“四清运动” 二、经历“文化大革命”的磨难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研究工作 第十四章 欢呼科学春天的到来 一、科学春天展开了新天地 二、继续深化断轴故障分析研究工作 三、勇敢涉足疲劳研究的新领域 四、积极筹划组织重大课题 五、竭尽全力建设一流的疲劳试验室 第十五章 “文化大革命”后喜招研究生 一、喜招研究生成“大户” 二、培养跨世纪力学人才 三、平易近人的良师益友 四、女性科学家和她的女弟子 第十六章 并肩携手与病魔抗争 一、相濡以沫、并肩奋斗的院士伉俪 二、吴仲华不幸身患癌症 三、吴仲华倾力工作、积劳成疾 四、伴随吴仲华继续前行 五、永恒的纪念 第十七章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一、老骥伏枥继续深化疲劳研究的领域 二、强调力学家和材料科学家的结合 三、心系研究工作细致指导年轻学子 四、年届耄耋依然尽力参与学术界活动 五、鞠躬尽瘁为事业死而后已唯奉献 六、斯人已逝风范长存精神永留人间 尾声 附录一 李敏华年谱 附录二 李敏华主要学术论著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2017年,我们将迎来李 敏华院士的百年诞辰。这是 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通过 对李敏华院士传奇而多彩一 生的回顾与缅怀,我们学习 和继承她热爱祖国、献身科 学的崇高精神,为建设创新 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而不懈奋斗。 李敏华先生从年轻求学 时起,就怀抱“理工救国”的 信念,刻苦读书。即使在抗 日战争期间,她亦不畏环境 的艰苦,从北平(今北京)的 清华大学,辗转到长沙临时 大学,又迁徙到昆明的西南 联合大学,并成为航空工程 学系的第一位女毕业生。在 清华大学读书期间,李敏华 结识了吴仲华先生,共同的 理想与爱好使他们走到一起 ,结为伉俪。1943年年底 ,他们负笈远行,李敏华先 生不顾身怀六甲在大洋中颠 簸数月抵达纽约,与吴仲华 一起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攻读学位。在留学美 国期间,她虽然作为女性受 到歧视,但是因为有“学成 之后为祖国的强盛而奋斗” 这个坚定信念的支撑,李敏 华终于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 院的第一位工科女博士,此 时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为了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李 敏华先生受聘到美国国家航 空咨询委员会(NACA)下属 的研究所工作,在此期间, 她在基于塑性力学的全量理 论解决发动机的强度问题方 面,做出了独特的、卓有成 效的工作。尽管有优越的工 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尽管美 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回国 横加阻挠,但同样是“报效 祖国”的信念,支撑着李敏 华和吴仲华两位先生克服重 重困难,于1954年毅然回 到祖国。他们的拳拳爱国之 心,让我们非常感动! 李敏华先生是杰出的固 体力学家,我国塑性力学的 开拓者。从中国科学院力学 研究所的酝酿到成立、发展 ,她都参与了其中的工作, 为新中国第一个专设的力学 研究机构建设做出了贡献。 她不仅推动了塑性力学研究 工作的开展,还指导了研究 生和青年学子的成长。 1956年,李敏华先生以其 在塑性力学的原始性创新成 果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而吴 仲华先生则以燃气轮机研究 成果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们 是唯一一对双双获奖的科学 家夫妇,这将作为一项“纪 录”载入中国近代科学史的 史册! 李敏华先生从回国初期 到“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 在百忙的研究工作中,还为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 的教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近代力学系的学生开设“塑 性力学”课,她亲自撰写教 材、讲授课程、指导研究生 ,为培养中国近代力学人才 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中国 高等学校固体力学专业的课 程设置、教学理念、教材编 写等方面建立了一种全新的 教学模式。1960~1965年 ,李敏华先生在中国科学技 术大学近代力学系教授“塑 性力学”专业基础课,我有 幸作为她的助教,从而获得 她多年的教诲,她知识渊博 和待人宽厚的品质给我留下 深刻印象。李敏华先生是我 的良师益友,是我国妇女界 的榜样,不愧为20世纪“中 华女杰”之一! 李敏华先生作为从事应 用研究的科学家,根据国家 的需求,开展一系列新的课 题。她既重视实验,又重视 计算。特别应当强调的是, 不论是在受到严重干扰的环 境和“文化大革命”的逆境里 ,还是在丧失幼子与爱人的 悲痛之中,李敏华先生都是 坚韧不拔地为祖国的科技事 业奋斗不息。她一边为进行 实验研究组织调研和确定方 案而操劳,一边不顾高龄骑 自行车到很远的北京市计算 中心上机计算。她以实际行 动实现自己的报国壮志。这 种崇高的精神是李敏华先生 传承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 这部传记,作为《科学 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 记》丛书之一,作者王柏懿 研究员在“老科学家学术成 长资料采集工程”基础上又 用了几年的时间,收集了一 些非常难得的资料和照片, 再现了李敏华先生勇攀科学 高峰的情景,表述了李敏华 先生追求科学救国的理念, 也展现了李敏华先生热爱生 活、关怀青年的科学人生的 多个侧面。为此,向王柏懿 研究员表示诚挚的敬意。王 柏懿研究员付出的心血,为 我们再现了鲜活的李敏华先 生。这部传记作为李敏华院 士的百年诞辰的献礼,期望 后学们能以李敏华先生为榜 样,把老一辈科学家开创的 科学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任小平 2017年元旦 导语 李敏华院士是杰出的固体力学家,我国塑性力学的开拓者。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酝酿到成立、发展,她都参与了其中的工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专设的力学研究机构建设做出了贡献,不仅推动了塑性力学研究工作的开展,还指导了研究生和青年学子的成长。 本书对李敏华院士的成长、学术贡献以及研究成果进行了记录、梳理和再现,有助于读者了解李敏华院士的科研世界,展现她的学术魅力。 后记 接到为《科学与人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撰写李敏华先生传记的任务 时,我的心情是忐忑不安的 。 不言而喻,李先生是我 们这些后学的榜样,她热爱 祖国、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的情操,是我们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应当 有一部传记留传于世。但我 能否承当这一重任,将李先 生那传奇而多彩的科学家一 生展现给读者呢?特别是, 我是理工科出身的,1964 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 力学系毕业以后,一直在中 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从事力 学学科的研究工作。诚然, 我也写过不少“作品”,但那 都是有关科学研究的工作报 告、学术论文等。现在需要 撰写这样一部多侧面、多角 度、客观真实再现李敏华先 生科学人生的传记,需要达 到思想性、科学性和可读性 兼备的要求,于我而言,并 非易事,加之我不是李先生 的弟子,就更为不易。尽管 我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 学系读了五年本科,也在中 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做了37 年研究,但我学习和研究的 专业是流体力学。就力学学 科而言,流体力学和李先生 所从事的固体力学是两个不 同的领域。所以,要写好这 部传记,困难是很多的,我 不能用“笔”而是要用“心”来 写作,所谓以“情”补“拙”吧 !我在写作中不停地和李敏 华先生进行心神交媾,凭借 内心的体味,来表述这只娇 燕是如何从一个江南柔弱、 娇小的女子一步步走来,成 为西南联合大学航空学系的 第一位女毕业生,成为麻省 理工学院的第一位工科女博 士,成为中国塑性力学的第 一位开拓者,与吴仲华成为 唯一一对一同获1956年国 家自然科学奖的科学家夫妇 ,成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 部第一批通过民主评议选举 出来的学部委员(院士),成 为一个攀登科学高峰从不停 歇的“中华女杰”。 幸运的是,2011年,由 于偶然的机会,我介入了中 国科学技术协会牵头实施的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 集工程——李敏华”任务。 在三年时间里,我和采集小 组的同事们一起,通过资料 收集、口述访谈等方式,梳 理了李敏华先生的求学历程 、师承关系、科研活动、学 术成就等学术成长中的关键 节点和重要事件,完成了约 20万字的研究报告,并出版 了《碧空丹心:李敏华传》 (毛天祥和王柏懿合著)。这 不仅为我接受这次丛书撰写 任务奠定了“物质”基础,更 为我愿意接受挑战书写这部 传记铺就r“思想”基础。感 同身受,心有灵犀!同为女 性,我能体会做一名女性科 学工作者(更何况像李敏华 先生这样的大师)是何等的 艰辛,所以为后辈展示李敏 华先生的成就、精神与风貌 应当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采集_T程”重点关注 老科学家的学术成长经历, 而“科学与人生”除了“科学” 以外还关注“人生”。所以, 在采集工程任务结束以后, 我又继续对李敏华先生的人 生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与分 析,挖掘了一些弥足珍贵的 资料,从而进一步了解了李 敏华先生为人处世的种种细 节,进一步理解了李敏华先 生传奇的人生:她肯于毕生 奋力拼搏从而蜚声中外学界 ,其动力究竟来自何处。从 更宽广层面上来展现李敏华 先生,而且注意将她的科学 人生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大背 景紧密联系在一起,是这部 传记的一个特色。此外,我 认为吴仲华先生在李敏华先 生的人生中占有着举足轻重 的地位,他是她事业和生活 的不可与缺的部分。所以, 在这部传记里,我也花了不 少的笔墨来写吴仲华先生。 这样,我们才能全面把握李 敏华先生的科学与人生之路 。这是这部传记的另一个特 色。 最后,我在这里要对采 集小组的同事们对这部传记 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由 于健康原因,李敏华先生的 亲授弟子毛天祥研究员不再 参与这部传记的写作,但他 一直关心着这本书的进展, 而且对全书做了细致的校阅 ,特别是在学术问题的把握 方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 所所长助理朱涛主任在调任 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院的过 程中,仍不顾履新的繁忙, 坚持着逐章、逐节、逐段、 逐句、逐字地阅看了本书的 若干篇章,不仅纠正了原稿 中的错别字与病句,而且在 文字润色与概念提法上不吝 赐教。吴仲华先生的外甥郭 长铭教授远在合肥的中国科 学技术大学,他不仅提供了 吴仲华先生的家世资料,还 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阅读发 去的电子版书稿并提出修改 意见。所以,这部传记其实 仍是几名敬仰两位先生的后 辈人的合作结晶。此外,伍 小平院士一直关心本书的写 作,当我致函请求她写一篇 序言时,她打来电话告知“ 由于颈椎眩晕正在养病中, 连参加国际会议的活动都推 掉了。不过,这个序言一定 会写的”。一片真心令人动 容不已。 这部传记付印出版之际 ,正值李敏华和吴仲华两位 先生问世100年之时。这里 ,谨以此书,作为纪念大师 百年诞辰的献礼。 王柏懿 2016年10月15日 书评(媒体评论) 李敏华做了一件有实际 意义的工作(按:系指任意 非正交坐标方法),是个贡 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 国工程院院士 钱学森 李先生事业心很强的, 十二室搞高温、轻结构,还 要做试验,这些都是要从头 开始的工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 国工程院院士 郑哲敏 在固体力学的一些新的 前沿领域里,像塑性力学、 高温固体力学以及疲劳问题 ,等等,李先生是带头冲进 去的。并且,结合着工程实 际问题,这是从李先生开始 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 白 以龙 李先生在内心始终充满 着爱国的情结,无论是在困 境还_是在顺境,她都是坚 定不移的,这方面给我的印 象是很深刻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 自强 李先生在塑性力学方面 是创始人之一,或者说是代 表人物之一。 ——中国工稃院院士 杜 善义 李敏华教授对中国科学 技术大学力学系高温固体力 学专业的学科配置、发展方 向把好了关,使学生们打好 了一个基础,并把学生提到 了当时国际上这个学科的最 前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 有生 精彩页 李敏华出生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被誉为“人间天堂”的江苏吴县(今苏州),成长在一个温馨的家庭中。特别是她的母亲思想开明、关心国事、乐于助人,对幼小的李敏华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名人大家辈出的吴县 吴县即今天的苏州,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被誉为“人间天堂”的地方。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在此地建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此地设县;直到2000年12月,吴县市才被撤销,改设为苏州市的吴中区和相城区。 吴县(今苏州)是中华文明之吴文化的发祥地,它不仅是风景秀美如画的城市,更是传统文化发达、历史底蕴深厚的地域。且不说自春秋以来,苏州辈出的名人大家,仅在近代,著名人士便有沈钧儒、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王造时、章乃器、邹韬奋(上述七人被称为“苏州七君子”)、柳亚子、顾颉刚、叶圣陶、费孝通、贝聿铭、李政道、吴健雄、朱棣文、何泽慧等。若以目前的两院院士而言,苏州籍院士人数竞有106位,数量居全国之首,李敏华和吴仲华是名列其中的唯一的院士夫妇。这里,不妨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苏州会涌现如此之多的杰出人才? 吴县水网密布,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平野稻香,碧波鱼跃,物产丰富,一直是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更是我国资本主义初始萌发的地区之一。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在这里发生,不仅由于其因物产丰沛成为鱼米之乡,更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吴县背靠无锡,隔太湖遥望常州,隔长江与南通相依,靠太湖紧邻湖州,京杭大运河流贯南北,是苏中、苏北通往浙江的必经之地。特别是,吴县东距上海城区仅仅百里路程,是江苏省的东南门户、上海的咽喉,加之吴县城市“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使之成为江南地区的重要政治、文化、艺术、教育和交通中心。 史学家认为,从明朝中叶开始,在江浙一带苏州、杭州的丝织业中已出现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到了清朝,资本主义萌芽获得了缓慢的继承与发展,以丝织业为例,其时已有“机户”开设“机房”并雇佣“机工”劳动。这里,“机户”就是早期资本家,“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鸦片战争后,受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洋务运动”的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产生。进入19世纪90年代,反映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愿望的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变法维新,他们提出:设议会、立宪法;办铁路、开矿山、奖励农工商;创建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精练陆军、扩建海军;等等。尽管“康梁新法”只推行了103天便失败,但这一系列的变革为李敏华得以生长在一个开明的家庭中提供了深刻的社会背景。 二、网师园里度过的幼年时光 由于书面档案资料匮乏,有关李敏华家庭在吴县的具体地址目前已无法确定,但她曾不止一次地对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同事回忆道,“小时候在网师园住过”,并说“李鸿裔是家族的先人”。 根据史料可知,李鸿裔(183l一1885),字眉生,号香岩,晚号苏邻,曾官居清朝的江苏按察使,辞官迁居吴县后,购置了网师园。他时常穿着便装、踏着布鞋徜徉在园中,由于藏书达数万卷,还可以闭门静心阅读。他每年必读诸如《诗经》《礼记》等经典,此外也旁及金石,还浏览老释。《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称李鸿裔“精书法,临摹魏晋碑铭无不神形毕肖”。李鸿裔还时常为人写扇面(其落款多自称为“四十不出翁”),现在网师园的走廊墙壁上所镶嵌的32方书条石中,有一半都是李鸿裔所书写的扇面,从中不难分析出李鸿裔在园中读佛经、赏梅花、植芍药等活动。李鸿裔寝膳有度,多次出巨资帮助晋、鲁等地赈灾,还为直隶捐棉衣上万件,自家的花销不足时则尽力节用或卖字以继。李鸿裔有遗诗200多首,经友人校订后编为《苏邻遗诗》存留。按照辈分推断,李鸿裔应当是李敏华的高祖父。所以,按照中国人廉洁,李敏华应是“名人之后”。 P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