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毕业了担心学历贬值,要不要继续考研考博?不得不跟自己讨厌的人共事,该撕破脸皮还是憋气窝火?每天努力干活儿,就因为不会讨好领导,所以升职加薪总没有我?上了一岸又一岸,却发现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远,工作和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面对这些自我和世界的冲突,一味忍气吞声没有任何用处,跟世界硬碰硬又会让我们受伤。为什么在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知识随手可得的时代,我们还是没办法妥善地安顿自己,解好人生这道难题? 在本书中,基于20余年的个人成长和职场研究,钱婧老师为我们指出了在现实世界做自己的清晰路径——拥有自己的宇宙。她将带领我们运用一套融合传统“中庸”智慧和当代行为科学的全新思维模式,去跟混沌的世界灵活地交互,以达成“做自己”和“融入世界”之间的动态平衡。在“中庸我”思维模式下,我们的自我不再是僵硬固化的铁板一块,而是拥有“核心我”“弹性我”“隐性我”“混沌我”四个成员的作战团队。“中庸我”会引领这四个成员各显其能,帮助我们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自如地屈伸,因时因地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理想方案,做出不害怕、不委屈、不后悔的人生决策。 这是一本真正属于中国青年的自我成长书,也是写给新时代职场人的成事行动指南。它科学系统又亲切易读,更与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和成长环境紧密相连。当你焦虑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不妨翻开这本书,倾听作者真诚直接的建议和清醒透彻的人生洞见。你会有足够的力量爱这个世界,因为你有自己的宇宙。 作者简介 钱婧,管理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管理与组织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6项基金项目,发表SSCI论文32篇。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机构的通讯评审专家,多个SSCI期刊评审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组织与管理心理学、脑认知与组织行为、管理创新与战略决策。 新生代中深耕本土企业、关注个人职场发展领域的“进化式”学者,以创业者动态的眼光,学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开发了高德、氪空间、猎豹移动、方太等经典商业案例,发表于《中欧商业评论》、《清华管理评论》等主流商业期刊及案例库。其中多个案例入选全国百优案例,并多次荣获中国工商管理案例中心“卓越开发者”案例大奖。 目录 Part 1 中庸我:不背叛自我的成事之道 “做自己”的两种思维模式:中庸我vs.梦幻我 人生闯关游戏:中庸我思维的心智模型 中庸我思维者和梦幻我思维者 虚假的中庸我思维 中庸我和梦幻我是二元选择题吗 Part 2 核心我:中庸我的主体 认识核心我 核心我与个人成长 是果皮还是果核 工作观:中庸我的职场“野心” 金钱观:敏感却不能逃避的核心我 真诚善良:中庸我的价值底线 核心我的客观外在:学历 核心我的内核:健康的身体 核心我的底色:人格特质 Part 3 弹性我:中庸我的武器 弹性我的成长魔法:乐高软技能 弹性能力和职场耐心 弹性能力1:时间管理 弹性能力2:积极注意力偏好 弹性能力3:信息的接收和处理 弹性能力4:表达力 弹性能力5:领导力 弹性能力6:展示力 Part 4 隐性我:中庸我的内在小孩 第二个原生家庭:职场中庸我的涅槃之道 你还是曾经的自己吗:中庸我与成功偏执 大家都在针对我:中庸我与高敏感 失控的渴望:饮鸩止渴的软成瘾 你在公司哭过吗:职场抑郁指北 吃掉压力的职场人:神经性贪食症 远离煤气灯:稳定核心我与职场PUA Part 5 混沌我:中庸我穿越迷宫的勇气 在混沌中重新凝聚自我 成功了以后的混沌怎么活 “卷”和“躺”的主动平衡 斜杠:混沌中成为我自己 混沌中的求学选择:弹性核心我的功课 Part 6 人生新算法:中庸我思维实景演练 中庸我问题解决模型 Q1 逛了逛校招,感觉本科学历很不值钱,我该怎么办? Q2 目前面临择业问题,想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但父母和长辈都觉得没前景,希望我去考公,我该何去何从? Q3 觉得自己的工作没什么意义,自己就是个工具人,每天都很倦怠,怎么办? Q4 感觉努力做事也没什么用,那我还要继续努力吗? Q5 很害怕一到35岁就被职场淘汰了怎么办? Q6 闺蜜从小到大处处压我一头,我们关系很好,但我又很嫉妒她,怎么办? Q7 我跟家里关系淡漠,很羡慕周围人幸福的原生家庭,该怎么改善跟父母的关系呢? Q8 跟男朋友时常为观念的分歧争吵,适合继续在一起吗? 后记 序言 这是不怕的时代,这是“ 我”的时代 这是一本写给当代青年 的“小”册子。我是有咸鱼情 结的,做什么事情,都害怕 “高大上”,恐惧“精英”,但 又不忍平淡,会被“光荣和 梦想”撩得热血沸腾,会在 音乐节的草坪上为自己的无 为哭得像个孩子。这可能就 是繁杂世界中普通人的心境 吧。 过去20余年,我的研究 都在围绕着职场中的“我”展 开。在大学商学院教书的过 程中,我也和越来越多的年 轻学生和职场人有了更加直 接的交流。 老一辈会羡慕我们的时 代,觉得我们活得很自我。 社会发展到今天,对“我”的 推崇也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随便在大街上拉个人,聊聊 自我,都不尴尬。“我”已经 和“爱情”“幸福”这类词一样 普及,是属于老百姓自己的 声音。 但是,对怎么拥有“我” ,以及如何把“我”融入生活 和工作的大熔炉和大混沌中 ,大家是畏难的,甚至是避 而不谈的。 1887年,弗里德里希·尼 采(Friedrich Nietzsche) 在撰写《论道德的谱系》( Zur Genealogie der Moral )这本伟大的著作时,表达 了对当时人类的不解。他觉 得大家在以一种“心不在焉” 的方式活着,对自我无知, 并对这种无知充耳不闻、无 力消化。他鼓励大家在生活 中倾听关于自己的细语和回 响。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 们有在倾听自己的细语和回 响吗? 越来越多的职场人追求“ 边界感”。“上班丑关我下班 什么事”这样的词条不断冲 上热搜,好像某个时间一过 ,腿往公司门外一迈,我们 才能蜕下那层壳,拥有真正 的“我”。这也是很多人痛苦 的原因。 事实上,工作也是自我 的一部分,不然我们也不会 因为上班感到焦虑,甚至快 乐不起来了。 关于自我的事,才会让 我们牵肠挂肚。 我们似乎拥有了对“我” 的想象,爱上了“我”的造景 ,但一旦把这个话题放在现 实的职场生活中,就失去了 筋骨和脾气。 而谁只要一说“我要做自 己”,就像说“我要寻找真爱 ”一样,可能会被“成熟”的 大人投以白眼。更有甚者, 有人认为“做自己”是发展的 阻碍,就像认为“要真爱”是 经营婚姻的绊脚石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 么我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做自 己会这么难?做自己的第一 步到底是什么? 在这本书中,我提出一 方“气息”,一个“志向”,一 种“状态”,来陪着大家一起 做自己。它就是——有自己 的宇宙。 近年来我的研究发现, 人们觉得不能做自己,或者 说在职场不应该有“我”,是 因为我们经常会面对这样的 瞬间:和领导或者其他人有 分歧,或者和环境格格不入 时,是应该坚持自己,还是 顺从呢? 我的课题组曾经做过一 个实验,让被试对30个社会 情境中的决策境遇打分。 78%的人选择了顺从。这在 一些培训课程中叫“生存智 慧”——“别太较真了”“差不 多就行”“听他的就好了,谁 叫他是领导呢”“人家都说这 个不行,你为什么偏偏选它 呢?” 但顺从真的就有好结果 吗?显然不是,如果是这样 ,我们也不会悲伤。我们很 多人卑微到可以接受没有自 我,但如果什么都没有,这 日子可怎么过?事实上,有 自我,有自己的宇宙——有 自己的场、自己的体系、自 己的能量群、自己的暗物质 ——才能活下去,活得有志 气,活得真实,不被职场这 样的利益“黑洞”吞噬。 那如何构建和捍卫自己 的宇宙呢?这本书就是一个 引子,书里和大家探讨了职 场上的中庸我思维模式。事 实上,我们的思维模式就是 我们真实的、不完美的、混 沌的宇宙中的秩序。用这些 行动向的思维模式,不断付 出心思和心血构建属于自己 的宇宙,就叫“做自己”和“ 爱自己”。 “有自己的宇宙”可以帮 助我们脱离比较思维,构建 自己的人生系统。比如,同 龄人都开上豪车了,我还在 每天挤地铁;同龄人都考编 上岸了,我却没有一份稳定 工作……他们的人生固然很 棒,但我有自己的宇宙,我 也只喜欢自己的宇宙呀!我 们不用变成别人眼中“更好 的自己”,而是要在自己的 宇宙中,成为一个流动、立 体、拥有无限可能性的“更 自己的自己”。 电影《大话西游》里转 世的紫霞,看到孙悟空从人 群中离去的背影,说这人样 子好怪。另一个声音说“我 也看到了,他好像条狗啊” 。 影评说,长大后才懂, 我们背负的东西越来越沉重 。生活的重担、贷款、养老 、育儿、未来工作的不确定 性……让我们活得像条狗。 我不这么悲观,我看到 的是夕阳中武士的背影。虽 然我们负担沉重,但我们有 自己的宇宙,是自己的英雄 。 这是一本凝结了我科研 与执教十几年经验与体悟的 诚意之作。 我想把它送给多年前那 个懵懂、迷惘又渺小的自己 ,希望给她带去一束光。这 束光不是答案,是一种召唤 ,让赤诚的人心有勇气去承 载混沌生活的苍茫。 你有你的宇宙,现在的 太阳光已经洒向未来。 导语 毕业了担心学历贬值,要不要继续考研考博? 选自己喜欢的行业,还是受社会普遍认可的“好工作”? 全世界都在卷,我有可能过上不加班的生活吗? 内向不善交际的人,要不要逼迫自己融入各种社交场合? 总被别人搭便车占便宜,该不该正面反击捍卫自己的边界? 面对自我和世界的频繁冲突,我们到底应该何去何从?——生活的答案既不是臣服,也不是对抗,而是拥有自己的宇宙! 后记 沈从文在《一个人的自 白》中有这样一段话,对我 而言算是性格层面上的“世 另我”:“从这时起的我,一 个具内向型的主要条件已形 成,随同这个类型的特征也 即起始见出。脆弱,羞怯, 孤独,顽野而富于幻想。与 自然景物易亲近,却拙于人 与人之间的适应。家道日益 贫困,且增加了这个对同年 分,同小集团的亲友疏隔。 ……尤其是由之而来的屈辱 ,抵抗报复既无从,即堆积 于小小生命中深处,支配到 生命,形成一种生命动力来 源。” 张新颖教授在《沈从文 的后半生》对沈从文的描述 ,看得我是背脊发凉、心有 戚戚:“这个性格的内部, 有这么多因素纠结,综合作 用于生命的成长:顽野却内 向,不缺少勇气却脆弱、羞 怯,倾心人生光景却拙于人 际关系、与人疏隔,为现实 所拘而富于幻想、郁积屈辱 。” 还记得十几年前,第一 次走上大学讲台的前一天晚 上,我失眠了。我是真的兴 奋啊,觉得十几岁开始的信 仰“我想当大学老师”终于成 真了。这个梦想或者说职场 野心,就是我自己核心我的 重要组成部分。在那么小的 时候就形成的核心我,与其 说是一种职业理想或规划, 不如说是一个内心顽劣又空 寂、充满大志向又胆子很小 的小孩,想要在这个世界立 足,给自己找到的“绝对正 确”。这个决定爸妈喜欢, 周围“气人有、笑人无”的亲 戚“喜欢”,我当然也喜欢。 “当大学老师”这个梦想就开 始执拗地深深刻在我的内核 里。 我吃了一路的苦,过了 一关又一关,在一种接近愚 蠢的贴地行走中,历经千难 万险,读到博士,当了大学 老师,算是践行了核心我。 每当听到特别聪明的年 轻人,脑子里一闪现出任何 冲动与梦想,就急着反驳自 己“唉,算了,可我就是个 普通人”“算了,努力也没有 什么用”时,我的心里就会 有一股难过的气生起。普通 人怎么了?普通人不欠这个 世界,普通人也没想变得不 普通,只是想有自己,做更 自己的自己,有罪吗? 我想把过往送给自己的 一句话,也就是这本书的标 题,送给大家:普通人、每 个人,都有自己的宇宙—— 我有我的宇宙。 你如果也像我一样,经 常难过,你就念念它。我从 小智商平平,体力也一般, 在贫穷中坎坷求学,难听、 劝退的话不知道听了多少个 版本。小时候会很难过,长 大以后发现,人有时候很复 杂,有些人就是见不得人好 ,所以你一想要好,有点儿 苗头,就有人跳出来劝退、 打压。为啥?因为这些人梦 幻我了一辈子,一事无成, 哪里见得了你这般坚持。万 一你成了,这可不仅是打脸 ,简直是颠覆了他们虚弱的 自我。 写这本书,也让我回看 了自己这几十年的日子。还 记得小时候妈妈喂药,都会 说:一勺药,一口糖。过去 的日子,也是药和糖都有吧 。在如梦如幻中,我会想象 ,它们都是为了自己好的。 走到今天,我想,那种 切身可以感受到的苦也并没 有消失,但是,我已经感受 不到吃药的那种苦了,因为 我不是低着头为了谁吃这个 药、受这个苦的。我在我自 己的宇宙中,所以这勺药、 这些苦都是我的。这种感觉 特别自在。 感谢我的工作,让渺小 的我和这个大大世界有了连 接,也感谢成全我的工作的 朋友们,谢谢你们让我的宇 宙一直在,也让这本书成为 可能。 爱你们,爱你们每一个 人的宇宙。 精彩页 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我们面临着高度的两难。一方面,音乐节上那个拥抱着光荣与梦想,想要做自己的人,他没有消失,扬着高傲的头;另一方面,好像一去上班、一走进公司,就要压抑起自我,听话,随大溜,“成熟”起来,这才是职场的生存之道。 我的研究团队在2024年1月进行了一项《新青年职场心智小调查》,邀请了来自全国的1000余位青年参与问卷的填写,结果显示,高达87.4%的职场人认为工作中需要让渡一定程度的自我。这可能也是大家愤恨工作的原因吧?心花怒放的青春个体,一旦进入职场,就不得不顺从这个体系的运转规则,好像就变成了自己的客人,分明内心如火,却看着心如死灰。 我的研究探索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顺从就一定意味着对自我的背叛吗?我发现,问题不在顺从这个行为本身,而在顺从的动机和归因。 如果我们的顺从是为了一个更内核的自我诉求和目标,那么一时的顺从,也叫作“做自己”。比如刚进公司时领导总让你干做表、报账这一类的杂活儿,你有点儿委屈,想敷衍了事或者干脆推掉。但转念一想,作为职场新人,我们确实还没有跟上级博弈的资本,还是先耐心做好这些杂事,才有往上走的机会。在这种时候,我们的顺从就不是背叛自我,而是为了更好的自我实现。 但如果我们的顺从撼动了底层的内核呢?比如你本身是一个坚守道德底线的人,领导为了拿下项目让你在材料上表述得模糊一点儿,编编数据;或者,让你暗中监控部门其他同事平时聊天的内容,打小报告给他;再或者,让你暗中给竞争对手使绊子,把你当成职场中不良竞争的工具……这些都是踩在你内核底线上或是直接踏破你底线的事。如果选择顺从,在做下去的那一刻,你就已经背叛了自我。而抛弃核心自我的结果,就是撕裂扭曲,人根本快乐不起来,更谈不上成长和发展。有的长辈会说“我们年轻的时候都是这样过来的”,这话或许没错,但在当下这个时代,社交媒体上一张张个性张扬的脸已经让年轻人充分地见过“自我”的世面。这个时候再让大家回到自己的生活里去压抑和扭曲自我,痛苦程度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那么,我们的自我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大部分时候,我们不清楚自己真正拥有什么,想要什么,坚守的价值是什么;更不用说了解自己不想要什么,什么不是我们的核心,要抛弃和斩断什么了……因为我们分不清真实情境中的“我”和“非我”,也就不知道自己的顺从究竟是在“背叛自我”还是在“卧薪尝胆”。认知上模模糊糊,行为和态度就容易别别扭扭,心不甘情不愿。那么很自然,跟我们交互的人就会觉得这个人配合度很低,还没有什么想法,属于职场中最不讨好的人设。 这样鬼打墙的死循环就这么侵蚀着人的精力和能量,压缩了本应该去弹性生长的空间。而我们如今的生存环境本身就是混沌不明的,在这样的混沌中,我们就更容易又糊涂又愤怒,好像通了电的浮萍,既接不上地气,又没有岁月静好。 更不消说,我们从小成长到现在,都是心里有伤的人。那些外界看不见却一路跟随我们的成长伤痛和印记,也需要我们去面对或者埋葬。 怎么从顺从和唯我的二元选择中解脱出来,找到平衡、不卑不亢的职场状态?在这本书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个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工具,带领大家运用东方哲学的智慧和西方管理心理学理论去破解这一难题。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