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对英美判决书的发展和功能的研究,发现法律隐喻大量出现于法律学者的论著、司法判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从观念史的角度详细追溯分离之墙、市场隐喻、寒蝉效应、被动的听众、言论是火、诉权、法人是人、以及知识产权法和财产法中频繁出现的法律隐喻概念,就能理解和明白法官把隐喻作为一种启发方式,在疑难案件中思考和形成适用于各种新领域和新问题的法律假设,并且用隐喻做出富有说服力和逻辑性的论证,进而使法律隐喻有意或无意地渗透到法律话语过中,影响了法律职业人士和社会公众认识和理解某些新法律概念的方式。这就能深刻揭示以隐喻形式表现的法律术语如何从一个个普通观念发展、演变为某些重要的法律概念或原则,最终建构法律行为和法律制度,因为从观念史的角度看,任何制度本身就是某个观念的化身或者说是固化了的观念,人们通过这些观念表达某种意义,进行思考、会话和文本写作,从事社会交往,最终形成公认的普遍意义,并建立了复杂的言语和思想体系。 作者简介 杨德祥,1970年出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教于泰州学院。兼任中国翻译协会法律翻译委员会委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法律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研究会常务理事、甘肃省翻译协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法律英语教学和法律语言学研究工作。在《外语教学》《四川大学学报》等各类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主编、参编教材4部,专著1部;完成省级教改项目1项,主持、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各1项(结项结果均为良好)。先后荣获校级教学和科研成果奖、省级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英美法律隐喻概述 第二章 法律隐喻的基本类型 第三章 法律隐喻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第四章 “分离之墙” 第五章 市场隐喻 第六章 寒蝉效应 第七章 被动的受众 第八章 言论是火 第九章 主体资格 第十章 法人是人 第十一章 知识产权隐喻 第十二章 财产隐喻 后记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