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皇帝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内容是寻找他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这份谕令呈朱红色,历史上又称“红票”。因正史中没有记载,红票的来历一直成谜。康熙为何会派西洋传教士做钦差?派他们到欧洲去所为何事? 本书以红票作为叙事切入点,抽丝剥茧,围绕清初皇室特别是康熙帝与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北京传教士群体之间的互动,抉出了一段中国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 进入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与中国各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上至皇帝高官、下至贩夫走卒,他们的交往交织着文化碰撞与私人恩怨,纠缠着国际竞争与内闱宫斗。 作者精读中西文献,细加论证,在诸如清初历狱、中西礼仪之争、雍正禁教等热点问题上均有原创性见解,并对流传已久的“闭关锁国”“朝贡体系”“文明冲突”等历史论调提出了质疑,是一本学术性与通俗性兼具的佳作 作者简介 孙立天,成都人,复旦大学历史系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硕士,纽约市立大学历史博士。现为独立学者。其2021年出版的英文专著Jesuit Mission and Submission:Qing Rulership and The Fate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1644-1735(Brill,2021)对相关领域有开创性贡献。本书在该英文专著基础上,融汇作者最新研究而成 目录 序 第一部分 进入满人权贵圈的西洋人 第一章 佟家的奴才 战场上的俘虏·康熙母亲的娘家·满人对西洋人的印象·神父与大炮生意·佟氏家族与传教士·消除奴籍 第二章 满汉之争中的传教士 传教士被抓·满汉路线之争·满人、汉人和洋人·杨光先的地位·传统社会中的算命·汤若望参与算命·历狱审判 第三章 从铲除鳌拜到《尼布楚条约》谈判 康熙背后的势力·传教士登场·传教士与宫廷政治·功不可没的南怀仁·传教士带给康熙的世界·《尼布楚条约》签订 第四章 内务府的人 臣子和奴才·传教士的名分·新来的传教士·关系网·介绍中国·中西双向交流 第二部分 红票与中西交往 第五章 教皇使团和康熙派出的洋钦差 康熙和他的江山·康熙眼中的教皇使团·初次接见·教皇使节与传教士·多罗与礼仪之争·传教士笔下的历史·辞行会见·康熙面试颜珰主教·领票 第六章 彼得大帝使团和教皇新使团 十四年的等待·康熙发给欧洲的公开信·康熙的耐心·彼得大帝来华使团·教皇第二个入华使团 第三部分 荣耀后的沉寂 第七章 雍正争位与禁教 康熙晚年的皇位争斗·雍正登位中的谜团·传教士也尽力了·雍正为什么要禁教?·雍正对禁教的解释·当局者怎么说?·雍正与佛教·作为佛教居士的雍正·皇位争斗与禁教的关联 跋 注释 附录一 雍亲王致年羹尧书 附录二 内务府内传教士名录 附录三 颜珰关于中国礼仪布告 附录四 穆经远判决书 参考文献 致谢 序言 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 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 时期发去欧洲的谕令。拍卖 时的名字是《康熙帝寄西洋 众人谕》。这件拍品不是康 熙亲笔谕旨,而是一份印刷 品,宽39厘米,长93厘米 ,于1716年由康熙内务府 以公开信形式印刷出来,命 广东官员发放给欧洲来的商 船,让他们带回欧洲。这份 公开信印刷出来呈朱红色, 历史上又称“红票”,英文世 界,称为“Red Manifesto” 。 红票内容用汉文、满文 和拉丁文三种文字印出。其 中汉文部分内容是: 武英殿等处监修书官伊 都立、王道化、赵昌等,字 寄与自西洋来的众人。我等 谨遵旨于康熙四十五年已曾 差西洋人龙安国、薄贤士, 四十七年差西洋人艾若瑟、 陆若瑟,奉旨往西洋去了。 至今数年,不但没有信来, 所以难辨真假。又有乱来之 信,因此与鄂罗斯的人又带 信去,想是到去了。必竟我 等差去人回时,事情都明白 之后,方可信得。若是我等 差去之人不回,无真凭据, 虽有什么书信,总信不得。 因此,唯恐书信不通,写此 字,兼上西洋字刊刻,川广 东巡抚院印、书不封城,凡 来的众西洋人,多发与带去 。康五十五年九月十七日。 文字的内容很直白,就 是康熙向欧洲陈述一个事实 ,说他在1706年(康熙四 十五年)和1708年(康熙 四十七年)派了两组人到西 洋去现在人都没有回来。除 了一些各方面不知真假传回 来的消息,他派出去的人并 没有正式文书寄回。 这是一封印刷品,按理 说价值不大。但拍卖前,拍 卖行给出的估价是70万到 80万元。拍卖行估到这个价 位,显然是做过功课的。在 拍品介绍的底部,提到红票 只在欧美十来所图书馆有馆 藏,在中国内地(大陆)与 香港、台湾地区尚未发现过 该票,在华语地区是第一次 出现。 红票受到关注,也是近 二十年来的事。长期以来, 红票里面提到的“事情明白 之后”是什么事情,康熙为 什么发这张红票到欧洲,都 是个谜。因为大清所有官修 史书都没有提到过这张红票 ,与之相关的事件也完全没 有记录。2011年牛津大学 图书馆中国古籍部主管大卫 ·海里威(David Helliwell) 在网上分享了一段他与红票 的故事。海里威说,早在 1970年代,他就在牛津一 座书库中看到过一张红票, 当时是卷起来和一个木板绑 在一起的。上面只是简单有 个库存编号,也就表示前任 馆员们都不知道这张红票的 历史,不知道应该把它归到 哪里去。当时海里威打开看 后也没有头绪,又把它原封 不动放回了原位。一直到 1992年,他去参观法国国 家图书馆举办的中西印刷文 物展的时候,展出的一张红 票让他回想起十儿年前在牛 津韦库里见过的那张。展出 中,关于红票的简单历史脉 络已经被法国国家图书馆馆 员整理了出来。海里威回去 后,很快就找到了牛津书库 中的那张红票。当他再次把 卷起来的红票打开,给红票 做相应的索引介绍的时候, 发现红票背面有很浅的借笔 印记“E Douce”。海里威说 这表示红票是古籍收藏家法 朗士·戴希(Francls Douce ,1757-1834)捐给牛津的 ,也就是说这张红票在牛津 书库里放了一百多年,一直 没人知道其来历背景。海里 威把他发现这张红票的经历 写出来发到网上,很快收到 世界各地发来的消息,告诉 他还有哪些地方也藏有红票 。经过统计,现在世界各地 有18张红票,它们是: 1.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 ,慕尼黑 2.赫尔佐格·奥古斯特图 书馆,沃尔芬比特尔(副本 1) 3.赫尔佐格·奥古斯特图 书馆,沃尔芬比特尔(副本 2) 4.柏林国立图书馆普鲁 士文化遗产 5.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 馆 6.大英图书馆,伦敦 7.剑桥大学图书馆 8.伦敦木班基金会 9.法国国家图书馆,巴 黎 10.莱顿汉学研究所 11.梵蒂冈使徒书院,梵 蒂冈城 12.斯德哥尔摩皇家图书 馆 13.利玛窦研究所档案馆 ,波士顿学院 14.印第安纳大学礼来图 书馆 15.康奈尔大学图书馆 16.东京私人收藏 17.俄罗斯国家图书馆, 圣彼得堡 18.格拉斯哥大学亨特图 书馆 看到红票而不知其来历 的不止牛津的馆员,近现代 清史大家陈垣先生也不知道 红票相关的历史。清朝灭亡 以后,很多北京学者都在抢 救宫内的各种文物资料。 1930年2月,陈垣先生在故 宫的懋勤殿,发现了三份康 熙手稿。手稿上能看到康熙 在文字上的各种亲笔涂改, 其中一份就是红票汉字部分 的草稿。由于清史中没有记 载,当时国内学界也不知道 红票的存在,陈垣自然也就 无从知道这张草稿背后的故 事,草稿上修改后的文字和 红票上印刷出来的汉字相同 ,唯一不同的是草稿上没有 标注日期。陈垣为此费力多 方考证,通过文字中提到的 俄罗斯人等信息断定这份草 稿的时间是在康熙五十六年 ,与实际时间康熙五十五年 九月相差无几。不过陈垣知 道这封手稿定有其历史价值 ,在他整理故宫文物的前后 数十年中,还发现了其他十 二份康熙时期与欧洲相关的 手稿,结合当时出版的各种 西方教会材料,他已大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