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生死教育发源于20世纪初的西方死亡学研究,中国受重生讳死传统文化影响,生死的意义与价值被自然地消解,死亡对个体发展与生命成长的动力作用并没有受到重视。本书以大学生生死教育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访谈、案例、行动研究等方法,以泰勒课程理论、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为理论基础,从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视角厘清大学生生死教育的关键问题,对大学生生死教育需求、目标、内容、途径进行理论研究。通过对大学生生死教育渗透课程、活动课程和K高校开设生死教育学科课程的实践研究,结合大学生生死教育实证调查,发现大学生生死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指出我国大学生生死教育实践的改进方略。 作者简介 兰霞萍,男,中共党员,高校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南昌大学博士后。江西省普通高校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抗癌协会生死学与生死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华人生死学与生死教育学会监事、《华人生死学》杂志责任编辑、青年编委会主任委员。2012年8月入职江西科技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从事教育研究工作以来,历任教务处评建办副科长、科长,学科办研究生科科长、学科办副主任、教育学院副院长,现任教育学院院长。 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管理、生死学与生死教育研究工作,先后在《当代教育科学》中小学管理》《教学与管理》《教育与职业》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出版或参与编撰论著3部。 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起点与边界:生死教育概念辨析及相关概述 一、生死教育的概念辨析 二、生死教育的分类与特性 三、生死教育的理论依据 四、生死教育的实施原则与研究取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视域与构架:大学生生死教育的理论探讨 一、哲学视域下的生死教育 二、心理学视域下的生死教育 三、社会学视域下的死亡教育 四、大学生生死教育的关键问题 五、大学生生死教育实施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拒斥与接纳:大学生生死教育需求的考察 一、自我意识与生死教育需求 二、行为动机与生死教育需求 三、个体发展与生死教育需求 四、大学生生死教育需求的实证调查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向死与善生:大学生生死教育目的的审思 一、死亡态度与生死教育目的 二、死亡焦虑与生死教育目的 三、生命成长与生死教育目的 四、生命质量与生死教育目的 五、大学生生死教育目的的实证调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认知与超越:大学生生死教育内容的组织 一、认知领域的生死教育内容 二、情感领域的生死教育内容 三、技能领域的生死教育内容 四、超越死亡与生死教育内容 五、大学生生死教育内容的实证调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整合与优化:大学生生死教育实施的途径 一、大学生生死教育实施的途径 二、高校设置大学生生死教育课程的意义 三、实施大学生生死教育课程的条件 四、大学生生死教育课程实施的过程 五、大学生生死教育课程实施的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夹缝中的探索:我国大学生生死教育的实践 一、大学生生死教育的主要形式 二、大学生生死教育渗透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三、大学生生死教育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四、大学生生死教育学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五、大学生生死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 六、大学生生死教育实践改进的方略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