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之美(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郭文斌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鲁迅文学奖得主,宁夏文联主席、作协主席郭文斌先生的最新散文随笔集。《中国之美》对中华文化的思考具有理论性、美文性、时代性、价值感,作者结合为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任文字统筹、撰稿、策划和二十余年来对中华传统精神的文学实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的发展,用文学笔法讲述了中华历史、地理、文化的天地之美、整体之美、功能之美,指出中华文化是现代人的幸福之根、兴家之本,也是人类的大同之基,永续之路,中华民族因其特有的人文审美性而永葆生机。
作者简介
郭文斌,著有畅销书《寻找安详》《农历》等十余部;有中华书局版精装八卷本《郭文斌精选集》行世。
长篇《农历》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在最后一轮投票中名列第七;短篇《吉祥如意》先后获“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鲁迅文学奖”;短篇《冬至》获“北京文学奖”;散文《永远的堡子》获“冰心散文奖”;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外文。
曾任央视八集大型纪录片《中国年俗》、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文字统筹;提出安详生活观、安全阅读观、底线出版观、祝福性文学观,受邀到央视等单位和北大、清华等高校及多省市演讲,受到欢迎。
现任宁夏作协主席、银川市文联主席、《黄河文学》主编;为中国作协全委,宁夏大学、宁夏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宁夏党委政府授予“塞上英才”称号。
目录
第一辑
中国之美
大年本身是余庆
世界上最美的夜晚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集体相约
好大一个年
春节的福利
芒种
何以解暑
中秋是归途
重阳
黎明即起 洒扫庭除
第二辑
中华文化的成功归位
中华民族的精神吸引力
中华长寿之秘密
不忘本原
《记住乡愁》与文化自信
《记住乡愁》中的传统名村
“乡愁”已经成为新的中华文化共同体
用心守护中华文明的万家灯火
七年乡愁路
助力乡村振兴
乡愁里的党史
第三辑
乡村的诗意
将台堡,我的故乡
喜欢土豆
河的子孙,子孙的河
安详宁夏
用怀念为先生守灵
雷抒雁老师和他的第二故乡
第四辑
有根之人皆得欢喜
“平语近人”何以近人
山海相望,情义相连
祝福的本义
第五辑
笔下有乾坤
“保护传承”也是“国之大者”
昭文道,明文德
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序言
《中国之美》是郭文斌
新作,也是他在文学、文化
问题上阶段性的总结和新的
思考。
郭文斌的创作道路明亮
而清晰,如果说《大年》之
前他还多多少少有些不同的
尝试的话,那么此后他似乎
一下子就变得坚定了,他从
中国乡村风俗出发,进而进
入乡村复杂而微妙、根深而
蒂固的“小传统”,然后上达
由长期的农业文明形成积淀
的中国传统文化。在郭文斌
看来,中国的农业文明和乡
土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
举足轻重。因此,书写传统
与乡村、节令与风俗自然地
成为郭文斌作品的叙述内容
和叙事线索。不论是虚构性
的小说还是纪实性的散文,
郭文斌都为我们展示了中国
乡土生活中风俗的多姿多彩
,梳理了风俗之所以形成的
自然与社会基础。细读本书
中关于风俗的描写,哪怕就
一个年俗,就足以令人叹为
观止。一旦进入了年,就进
入了文化的规矩,它的衣食
住行,一招一式,都有说法
,都有出处。
这些叙述与描写不是从
书本到书本,不是百科式的
知识堆砌,而是生活的体验
与实践,是田野调查的考证
与阐释,这使它们几乎可以
比肩文化人类学。它让读者
重新认识到,风俗是建立在
自然、生活、劳动与血缘基
础上的,在规范与调节人与
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上具有
坚实而隐秘的作用,它是道
德、生活习惯等等的集中体
现,实际上以生活的具体方
式参与了乡村价值体系和观
念形态的培育、塑造、修复
甚至重建。这是乡村地域文
化中蕴藏着的教育资源和生
活规范。在传承中,人们将
教诲结构与劝诫模式植入其
中,以便让一代代人从中汲
取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情感
、禁忌与文化理念。所以,
从本质上说,风俗就是一种
仪式,是一种文化记忆,是
我们集体记忆的重要途径之
一。这也是郭文斌的文化散
文不止于一般描写的原因,
也与那些猎奇性的风土奇观
式作品有了本质性区别。
郭文斌笔下许多日常生
活的仪规、礼俗与程序实际
上都是一些隐形的文化律令
。他总是努力挖掘其中积淀
深厚的文化内涵,揭示其丰
富的象征意义,让我们具体
感受到“小传统”独特的伟力
。在他的文字引领下,我们
真切地感受到,一定区域与
社群范围内,通行的礼俗作
为一种特殊的行为,会通过
外在的符号、工具、程序以
及组织者的权威而具有艺术
的感染力、情感的感召力、
意义的说服力和社会的强制
性,会营造出特殊的氛围,
而使参与者在哀伤、敬畏、
狂欢与审美的不同情境中获
得行为规范、道德训诫与心
灵净化。以本书开篇的《中
国之美》为例,它重点谈到
了农历。农历是中国古人发
明的,它是根据太阳和月亮
运行的规律总结推衍出来的
,因为太阳的运行产生了季
节的变化,农事的安排必须
适应这种变化,古人据此设
置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
产。农历文化实际上是一个
非常丰富的话语系统,它不
仅仅是一个时间表,更是包
含着天文、地理、宗教、习
俗、生产、生活等许多方面
。在古代,二十四节气对农
业生产具有强制性指导意义
,而每一次生产行为都包含
祭祀、禁忌、庆祝、劝勉以
及实际生产行为等许多程序
和仪式,每一道程序又都包
含着它的起源、沿革、传统
等文化增值。这不仅是一笔
丰厚而宝贵的文化遗产,更
是“天文编程、人文编程、
教育编程、幸福学编程,甚
至是人类学编程”。
……
于是,有了《记住乡愁
》大型纪录片。以关注古老
村落状态,讲述中国乡土故
事,重温世代相传祖训,寻
找传统文化基因为宗旨,展
现传统村落优美和谐的自然
环境、布局合理的人文景观
、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独
具特色的乡土风物、深沉丰
厚的文化积淀,梳理传统村
落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传
承千百年的村规民约、家风
祖训,探索民族文化的精髓
,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精神
吸引力,阐述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
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
大同”的时代价值。正是参
与这一连续性的大型专题片
的制作,让郭文斌走进了一
个又一个村落、社区,对乡
愁有了新的理解与解读。乡
愁蕴藏着巨大的生命力、和
谐力、建设力,它紧密地连
着天地,连着先祖,连着岁
月,也连着吉祥如意。它是
生机,是春意,是真理在大
地上生长出来的庄稼,是四
两拨千斤的“四两”,是万变
不离其宗的那个“宗”,是“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
那个“本”。
……
这些都可以在《中国之
美》中看到。所以,《中国
之美》是对中国之美的书写
,更是作者对中国之美的寻
找与发现、弘扬与实践,它
是作者文化实践的记录,是
一本真正写在大地上的书。
这也许才是这本书真正的意
义。它让我们想起了历史上
许多知行结合的圣哲先贤,
想起了中国现代化早期的那
些乡村建设者,想起了投身
现代民族国家建设致力于民
族复兴的一代又一代文化人
。它让我们对文学有了全新
的理解与期望,文学不应该
只是文人谋生的饭碗,也不
应该是贵族沙龙里的雅趣,
不能只是锦上添花的装饰,
也不是从业者的要酷炫技。
它应该在生活中,在现实中
,在普通劳动者中,在人心
导语
本书是对中国之美的书写,更是作者对中国之美的寻找与发现、弘扬与实践,它是作者文化实践的记录,是一本真正写在大地上的书。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家风建设、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作者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身体力行,特别是文化解读、传承与落地,且笔力踏实,语言朴实生动,是一部来自生活之书。
书评(媒体评论)
郭文斌笔下许多日常生
活的仪规、礼俗与程序实际
上都是一些隐形的文化律令
。他总是努力挖掘其中积淀
深厚的文化内涵,揭示其丰
富的象征意义,让我们具体
感受到“小传统”独特的伟力
。在他的文字引领下,我们
真切地感受到,一定区域与
社群范围内,通行的礼俗作
为一种特殊的行为,会通过
外在的符号、工具、程序以
及组织者的权威而具有艺术
的感染力、情感的感召力、
意义的说服力和社会的强制
性,会营造出特殊的氛围,
而使参与者在哀伤、敬畏、
狂欢与审美的不同情境中获
得行为规范、道德训诫与心
灵净化。
——汪政
精彩页
每年端午时节,我都会接到许多媒体的电话,大家问我,当年是怎么写出获得“鲁迅文学奖”的短篇《吉祥如意》的,并把端午写得那么美,那么香,那么多彩,那么狂欢,那么吉祥,那么如意。
我说,的确,在我的记忆中,端午是香的。
“五月和六月是被香醒来的。”当我把这句话写在稿纸上时,我就进入了另一个时空隧道,它的名字叫“端午”。
“五月”是姐姐,“六月”是弟弟,“端午”的故事,就是从姐弟二人被“香醒来”开始的。
既是甜醅子的香,又是荷包的香,又是艾草的香,又是五月五这个日子的香,更是“天之香”“地之香”“人之香”。
正是天地间弥漫的这种“香”,让“五月五”“十全十美”“吉祥如意”。
也正是这种弥漫在记忆中的“香”,让我对二十四节气着迷,让我用十二年的时间写成长篇小说《农历》。该小说二○一○年出版,曾获“茅盾文学奖”提名,现已重印十多次。这部长篇的写作,让我对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有了更加深人的体会。从二○一二年开始,我探索应用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干预抑郁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让我对农历的现实意义,有了更加深人的认识。
二○一五年,在协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拍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的过程中,我对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有了更为广阔的认识。这档节目原计划拍摄一百集,没想到播出后非常受欢迎,后来续拍为五百四十集,观众达一百七十亿人次。时任中宣部部长黄坤明赞誉《记住乡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接地气的精品力作”。
这种文化的整体性,体现在时间制度上,就是二十四节气;体现在人类生命力的保持上,就是顺应二十四节气,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中”。
二○二二年,我和宁夏日报社合作,用一年的时间录制了二十四节气的节目,播出后反响很好。让我高兴的是,我们的节目和冬奥会同步,同一天播出。我跟剧组说,这次录制,我们尽可能挖掘一些观众“百度”不到的内容,侧重开发有助于人们应对现代性困境的功能。
在我看来,二十四节气是中华先祖对子孙后代的祝福,也是对人类的祝福。这种无比美好的祝福,蕴藏在穿越时空的精妙编程里。
二十四节气是天文编程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祖先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的时间体系,是先民们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完整智慧体系。“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我们从小就会背。
在写作长篇小说《农历》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二十四节气是“天文”和“地文”牵手形成的“人文”。它来自于中华先祖最为现实的农业需求。那就是,什么时间播种,才能得到最好的收成。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人民,一年只有一次播种机会,如果没有二十四节气的《导航》,就很可能因为走错“时间路线”而歉收。
农民最清楚,哪怕你错过一天的播种时间,收成都会大相径庭,更不要说是半个月。同一人家的两块田,一块长势好,一块长势不好,我问父亲为什么。他告诉我,长势不好的那一块,是因为迟种了一天。
二十四节气的神奇,体现在它的精准上。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