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 学生汪斌的父亲执意留下一筐鸡蛋感谢李老师对儿子的关爱,李老师每天煮上一个给汪斌送去。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玮生活节俭,李老师送钱给她补充营养。父亲病逝、家庭欠债的伍建有了辍学的念头,李老师支持同学们给他捐款捐物。假期,李老师带着学生步行三十多里山路,来到伍建劳作的田头,齐声大喊:“伍—建—你—好!”伍建泪水长流。李老师教育“后进生”万同转化的过程,更像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李镇西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爱的回报,让成千上万的读者——教授、学者、公务员、学生及其家长感动流泪。很多教师读了本书后,深为震撼和自省,从此改变态度,因而改变了人生。 1999年,本书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冰心儿童图书奖、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传播,时至今日,因为广大教师的追捧,《爱心与教育》已成为教育新经典。 作者简介 李镇西,四川乐山人,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当代知名教育家。先后任教于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在成都武侯实验中学任校长多年,并在全国数十省市自治区做教育学术报告数百场,上语文教学示范公开课数百堂,代表作有《爱心与教育》《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民主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给教师的36条建议》等。曾荣获“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称号.曾被提名为“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 李镇西从教多年,坚持践行科学的素质教育,获得各界的肯定与推崇,2007年7月31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题词说:“他走的乡村平民教育之路是正确的,他和同事们通过‘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和影响家长’三件事。让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富有创意,符合实际,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我向他们表示敬意。” 目录 序言: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 引言 高扬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旗帜——我的教育思想历程 手记一:爱心和童心——我和学生的感情故事 关于爱心和童心的随想 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 “我们把您气病的”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学生们的“神密行动” 我这是在还债啊 生日的祝福 我给学生送生日礼物 为学生举行生日晚会 “祝李老师生日快乐” 宁玮:祝你一路平安! 每星期只吃一次肉 “阿姨,你吃鸡蛋吧!” 高考落榜…… 宁玮,好人一生平安 爱的升华 《爱心的教育》与帮助伍建 爱的升华与教育的最高境界 爱的教育与诚实品德 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 教育呼唤民主、科学与个性!——转化“后进学生”的指导思想 “后进学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 “后进学生”教育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 “后进学生”教育要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 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他们——我对“后进学生”认识及转化 “后进学生”家庭方面的原因 “后进学生”学校方面的原因 “后进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 “后进学生”的教育方法 我和万同的故事 我当了一回福尔摩斯 我当了一回“福尔摩斯” “新官”未能烧到“三把火” 未曾料到的“知名度” 他给自己找了个“帮助人” 《烈火金刚》手抄本的诞生 “未娶媳妇就想不认娘” “我们才是你真正的哥儿们” 我替万同回绝了一封“情书” 再次作弊以后 语文考试得了76分 “纠察员”成了偷盗者 在集体目光的关注下 “我感谢同学们对我的帮助” 国旗下的讲演者 烛光里的泪花 附:万同后来怎么样 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优秀学生”的培养 对“优生”培养的思考 “优生”特点的两兼性 “优生”教育不能只注重学习分数 培养“优生”六大方法 程桦:让思想飞翔 多才多艺的少年 班长的就职演说 作文大赛第一名 我大喝一声:“程桦!站起来!” 超越自我,超越名人 附:程桦来信 王铜:男子汉的追求! 第一天就被“请”到了校办公室 公然向集体挑衅 同学称他为“持不同政见者” “非常感谢李老师朋友般的理解” 出现了“敏感”问题 “重塑形象” “铁腕”班长 三年高中的辉煌叹号 手记四:回答心灵的呼唤——青春期教育的尝试 负重的心灵向谁求救 “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 “难道我真的得了什么病吗”——一位少女的谈话录音 教师要优化学生的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的途径与形式 心理辅导通信选 我是不是变坏了 我怎样改变自己孤僻的性格 男女同学交往引起别人误解怎么办 什么样的自我是最美的 心灵,是这样打开的 细心呵护心灵的幼芽 手记五:沉重的思考——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 她给教育者留下什么“遗产” 品学兼优的她离去了 曾经是朵“小红花” 孤独的思考者 心灵的自白——宁小燕日记选评 “纸船”破碎了 不仅仅是“宁小燕”的悲剧 德育观念的十大碰撞 手记六:生死两地书——和远方一群中学生的通信 杨守丰:一个普通而伟大的灵魂 “我希望自己能给这个世界带来光明和幸福” “这是一本震撼我心灵的书” “我走过一条特殊的人生之路” “我觉得有必要告诉您一条不幸的消息” “她在别人心中树起了巍巍丰碑” “她有一颗与人为善的高尚心灵” “她应该被称作英雄’ 闻春晓:我的朋友,我的同志 “我为守丰拥有你这样的朋友而感到欣慰” “李老师,请原谅我对你文章的拙见” “我非常想得到你的帮助” 冯珉娟:从少女到法官 “我很渴望您能理解并且帮助好您班里的女同学” “李老师,您是第一个知道我内心秘密的人” “李老师,非常感谢您给了我极大的帮助” “好美慕您手下的每一个同学” “生命列车”继续前行 手记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人 关于“爱”的见面礼 教学生捕捉幸福 拨动心弦的《凤凰琴》 爱,意味着对人的尊重 感受父母如山的爱 手拉手,同在一片蓝天下 学会感动,学会感恩 后记:我的感谢 附一:善良的宁玮来到我的学生中间 附二:提高师生素质的有效途径/查有梁 附三:我为什么写《爱心与教育》 附四:共同的情怀共同的爱——写给我的读者朋友 序言 读了李镇西同志写的教 育手记,不由得不思考这样 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办教 育?或者说,孩子们为什么 要上学? 不能说过去没有提出过 这样的问题。不但是思想家 们、教育家们,而且千千万 万为人父母者都回答过这样 的问题。可惜许多人的回答 过于简单。他们认为,上学 就是为了读书。为什么要读 书?读书是为了升学。升了 学还是读书。最后的目的呢 ?找个好职业,过更好的生 活。 于是又有新的问题出来 :读好书是不是就一定能达 到这样的目的?怎样才算读 好书?分数高是不是就一定 等于书读得好? 能够教育和受教育,是 人类胜过其他生物的一大优 势。人生苦短,几十年的实 践,加上与生俱来的本能, 人获得的能力毕竞有限。面 对严酷的自然界,这些能力 实在不足以应付。然而,人 还可以通过教育获得前人和 他人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 并且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于是,人就可以一代胜过 一代,并且发展的速度越来 越快。短短二三百万年,就 从“其异于禽兽也几希”的境 地,进步到如今的规模,其 前途仍未可限量。 在人类的教育史上,教 师作为一种专业出现,最多 不过几千年(从孔夫子至今 不足三千年)。这算是一个 里程碑。现代学校的出现, 不过三四百年。这又是一个 里程碑。这两次大的飞跃都 极大地加快了人类进步的速 度。教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 职业。教师之功不可没。 说教师的职业最崇高, 还因为他们生产的产品是世 间最高级的产品——人才。 人本身就是宇宙间已知的物 质的最高级形态。对这个最 高级的物质形态进行加工、 雕琢,当然是一种最高级的 劳动。人对于人自身的认识 又还远远不足。在这种情况 下,从事人的教育,更是一 种艰苦的、带探索性的、后 果往往难以完全确定的劳动 为了教育自己的后代, 人类在这方面的探索并没有 停止过,而且已经取得了许 多重要的进展。学校的分类 、分级,学科、课程的分设 ,辅助教学设备以至电化教 育设施的运用,实验、作业 、考试、实习以及各种有益 的教学方法,等等,都是教 育科学研究的成果。 正像人类认识的每一个 成果,只要向着另一方向多 走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 误。对于教育领域里的许多 有用的做法,如果忘记它们 只是达到培养人才目的的手 段,就完全有可能因为固守 这些做法而远离我们的目标 。因此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 探索更加完善的做法。许多 有志的教师正在这样做。李 镇西同志的手记反映了这种 努力的一部分可喜成果。 从李镇西同志的手记里 ,我们可以得到的最重要的 启示,首先是认清自己的教 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 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 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 ,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 ,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 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 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 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 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身有 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 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 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这样 的人才还要能够正确地处理 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 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 ,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 意志,有优良的品质。这一 切都是需要在学校中奠定基 础的。李镇西同志认为,这 正是自己的职责。 其次,使我们强烈感受 的是李镇西同志对学生的一 腔爱心。这是所有成功教师 的共同经验。爱孩子才能培 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 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 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 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 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 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 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 爱孩子,才能在十几年的时 间里坚持不懈地写下那么多 手记、札记,为进一步探索 教育的规律积累那么多原始 的宝贵的资料。 李镇西同志对待学生的 平等态度,可能是他的这本 手记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 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 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 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 就贏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 ,同时也贏得了学生对他的 尊重。在他和学生之间,我 们看不见有什么“代沟”。有 的人用“孩子王”的说法来贬 低教师。其实,要做孩子们 认可的“王”,真是谈何容易 ! 人的成长过程,变数实 在太多,因此更需要有众多 的有心人用心地探索、研究 。李镇西同志的这本手记, 就是他的“心灵写诗”。他是 把自己一颗火红的心投入到 这个美好的事业中的。在这 个世纪之交,中华民族振兴 、腾飞急切地要求全民族素 质提高的时候,出版他的手 记,相信会受到许多教师的 欢迎,也会受到许多家长的 欢迎。同时我还相信,一定 还有许多李镇西的同行们, 也有他们的札记、手记。 我们期待有更多这样的 作品出版。 1998年5月 (本文作者余心言,原 名徐惟诚,中共中央宣传部 原常务副部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