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考察竹枝词生成和发展过程,发现其作为民俗文献的性质,并在对山东竹枝词文本进行搜集、整理的基础之上,深入分析其内容与形式,从民俗文献的角度研究山东竹枝词对于城市民俗生活的记述与描绘,初步探讨竹枝词记述民俗的体例与立场,从而确立其作为民俗文献特定范式——民俗诗的民俗学地位与价值。
本书涉及到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探讨作为民俗文献的竹枝词在民俗学学术研究上的资料价值。由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深厚,可供民俗学探讨的文献资料十分丰富。但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竹枝词的民俗文献地位并不明确,因而无法真正实现其作为民俗文献资料的功能与意义。尝试从竹枝词生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出发,详细展示竹枝词的内容并以此为基础确立其民俗文献的性质,从而拓展民俗记述的文献范围。第二,探讨作为民俗文献的竹枝词在民俗学学术研究上的体例价值。现代学科体系意义上的民俗学素来重视对于民俗记述的客观性与真实性的要求,但却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民俗记述的主体的个人体验与观念。尤其是对于我国的历史民俗文献来讲,由于其从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古代知识分子对于民俗的认识与看法,因而造成对其记述价值的怀疑。本书尝试从竹枝词的记述体例与风格出发,详细阐明竹枝词的记述立场与价值体现,借此说明以诗体形式存在的竹枝词记述民俗生活的特征与方式,并以民俗学的视角进行文艺批评的阐释,初步设想构建民俗志诗学的理论,从而探索记述民俗的新型方式。第三,结合山东竹枝词对竹枝词记录的山东民俗进行研究。自明清至民国初期的山东竹枝词文本较为丰富,详实地记录了山东各地的社会文化与民俗生活,但迄今为止对其进行研究的学术性成果并不多见。本书尝试通过描绘山东竹枝词中所记录的民俗生活,从个案的角度详细探讨竹枝词作为民俗文献的资料价值与记述方式,从而初步实践以民俗志诗学的模式研究民俗生活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