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记录了自2007年至2008年在尼泊尔从事域外人类学田野研究九个月的经历,以及之后经历的与尼泊尔有关的诸事。全书介绍了作者研究的起始、途中的各种坎坷经历、实地研究中的跨文化文明见闻,特别是当地的文明的等级制度,跨域的历史关联、当地的婚姻风俗等,最后基于尼泊尔人类学史,落笔于对域外人类学的反思。全书力图在随笔中,呈现中国人类学的他者视角和学科的视角。
本书的文字和内容既贯穿人类学的视角和问题意识,但其见闻性和知识性同样也适合大众读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异域故土文野穿梭--尼泊尔田野笔记(精)/田野行旅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陈波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作者记录了自2007年至2008年在尼泊尔从事域外人类学田野研究九个月的经历,以及之后经历的与尼泊尔有关的诸事。全书介绍了作者研究的起始、途中的各种坎坷经历、实地研究中的跨文化文明见闻,特别是当地的文明的等级制度,跨域的历史关联、当地的婚姻风俗等,最后基于尼泊尔人类学史,落笔于对域外人类学的反思。全书力图在随笔中,呈现中国人类学的他者视角和学科的视角。 本书的文字和内容既贯穿人类学的视角和问题意识,但其见闻性和知识性同样也适合大众读者。 作者简介 陈波,2004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现就职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系、中国藏学研究所。曾先后于美国北卡大学(UNC at Chapel Hill)、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Tribhuvan University)、美国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人类学系做访问学者长达四年;2017年秋期于北京大学文研院驻所研究。一直从事社会一文化人类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任四川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发起并举办纪念人类学家李安宅先生的“李安宅讲座”和“李安宅纪念讲座”。懂藏语拉萨方言,会藏文读写;主要研究专长为藏学人类学及其学术史,在拉萨、康区等地长期进行实地研究;亦涉及域外研究,内容包括美国杜克大学、尼泊尔洛域、欧洲的中国观研究等。出版专著三部,译著两部,中英文论文数十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卸下荣耀,背上行囊 资助 语言:人类学生活方式 世界的混杂性 存在的相互性 尼泊尔“族性” 第二章 千山外,水长流 童年对远方的想象 走向远方:不会走路 走向远方:不会说话 行数万里路 学习藏语文 第三章 从塔梅尔到佳贝尔:在旅游区与土著家中 签证 他者与他观 国家与社会 婆罗门之家 第四章 三个人的三城记 三城记:成都—拉萨—加德满都 1970年代:一位尼泊尔领事的三城记 1790年代:一位噶伦的三城记 多宗教并存 斯旺布:佛教宇宙观的缩影 第五章 游客岛 游客岛 “虚拟社区” 有导游的珠峰南坡之旅 游态 第六章 客德不二:在教育体系中 割鼻镇:客德不二的痛 特里布文大学:现代性与国家教育 国际招待所 他者的文明 书店与书 寻求知识,建立联系 离开科层机构,走向田野 第七章 洛域风 洛域与洛巴 家屋 感情 一妻多夫家庭的生活 骂人的“脏话” 遥远的目光 第八章 现代国家内的不同婚俗 第九章 南进北上是通途 流动性:南进 洛域王子的人生史与事业史 次仁的故事 第十章 在温柔的面纱下 山水之间 《嘎奔尼》 乡域多语体系 国家力量向北拓展:基层治理 域自治 抗争博弈 旅游业 第十一章 喜马拉雅山的隐士人类学 土著为何不可能成为人类学家? 尼泊尔人类学 坐而论道:比较的视野 后记 附录 参考书目 序言 乙未年,十月初十日①。 房东老太太梅碧兰告诉我, 早晨下雪,飘了大概半个多 小时的样子。这在伦敦,已 是十分罕见。可惜我没能目 睹,起来时只见到窗户玻璃 上蒙着一层浓厚的雾水,可 见内外温差非常之大。白天 时狂风呼啸,吹得窗户不时 作响,抬眼望去,却是一片 湛蓝蓝的天,天边不经意地 飘着白云,让我想起在尼泊 尔洛域(Lo Mustang)那 个风谷的日子。 此时,我正在伦敦政治 经济学院人类学系客访。去 国前,《三联生活周刊》的 记者吴琪,曾跟我谈起她非 常欣赏郭净的写作风格。其 实她的文字笔力亦属老到, 读起来耐人寻味。在郭氏作 品中,我最喜欢他的《雪山 之书》②,尽管很早就读过 他早年在人生彷徨之际的倾 力之作《心灵的面具》の。 可能“心灵”二字就已经暗示 作者将来的思考和写作方向 。这部探索桑耶寺藏密仪式 表演的著作,基于实地考察 经验和文献阅读:体验实地 ,阅读书卷,穿越历史。到 写雪山的时候,已经见不到 作者对文献的关注。那些年 ,王铭铭老师还在主编《中 国人类学评论》(第22辑以 前)时,在上面便能读到郭 老的雪山作品散篇。我深感 他的品悟和写作,又进入一 个新境界。难怪张雋丹在《 亚洲高地视角》上发表的《 雪山之书》书评中会说,这 是“一部挑战传统学术表达 方式的作品”②。非但如此 ,在我看来,他还是在创造 一种人类学表述风格:将对 社会—文化、对神圣性、对 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思索,融 化于日常生活的笔触之中, 勾连出多彩而乡土的现实生 活图景,深厚地反思社会— 文化现实,如《忧郁的热带 》一般。难怪资深记者吴琪 会特别点出她对郭老作品的 喜欢。 离开尼泊尔已经八年。 时不时有山那边的电子邮件 传来,告诉我山南的学术研 究资讯、朋友的近况及所思 所想,询问我何时会再去。 偶尔也接触到山那边的人, 间或飙两句尼语。我的实地 经验依旧停留在八年前。写 作此书时,身在英伦。这种 交错和疏离,注定我要在当 下阅读的文献和彼时实地的 回忆中穿越,在彼地和此处 穿越,在英文和中文之间来 回往复,偶尔会夹杂藏语和 尼语。我很欣赏段玉明教授 的倡议,用娓娓道来的简单 乃至唯美的文字,表达深刻 的想法。此刻下笔却注定达 不到漂流客四的老道笔力之 境,文字或许竟会是拗口又 无味的。 …… 本书有大量的引用,在 这套田野丛书中可能有点另 类。记得格尔茨曾经比较列 维—斯特劳斯人类学实验室 的皮埃尔·克劳斯特(Pierr Clastres)和克利福德 (James Clifford),前者 著有《归亚克印第安人的纪 年》,后者著有《道路》; 克劳斯特全书只用一个引文 ,而克利福德则一页十多个 引文;不过格尔茨认为他们 都在回应那个后一切时代( post-everything)给人类学 带来的严峻议题。”我承认 ,本书也是在回应我们当前 正在经历的诸多社会—文化 事件和挑战。此外,相关引 用不追求全面,而是旨在引 起读者对类似议题的注意而 已。 本书中的大量图片皆是 首次发表。不山春田可孙数 频木龙 书中藏文得到新巴·达娃 扎西、娘吉加、夏格旺堆诸 先进指教,谨此致谢。 书中想法或有不成熟之 处,不要之处,笔者意在抛 砖引玉,期待天下高士不吝 赐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