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大多数人认为,我们的信念与我们的行为方式之间存在着清楚乃至显而易见的联系。但要是驱使我们行动的不是有意识的价值观和理念,而是我们从未察觉的隐藏动机呢? “隐藏的大脑”是尚卡尔·韦丹塔姆对一系列大脑功能、情绪反应和认知过程的简称,它们发生在我们的意识范围之外,却对我们的行为起着根本性影响。我们很多复杂、重要的决定受到隐藏脑的左右,但最令人恐惧的一点是,我们很可能对这些决定都无知无觉。 在本书中,韦丹塔姆将近期新的科学研究与引人入胜的叙事相结合,引领读者走入我们头脑中幽深的暗处,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阐述了该如何弥补我们的盲点——以及如若不然,会有怎样的后果。 作者简介 尚卡尔·韦丹塔姆(Shankar Vedantam),科普作家,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王牌播客Hidden Brain主持人,TED演讲人。他的报道主要聚焦于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见解如何改变我们对生活中普通事件以及新闻事件的思考。他是哈佛大学2010年的尼曼学者,曾在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兼职讲师, 还曾在伍德罗·威尔逊国际中心担任高级学者。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意图的谬论 第二章 无处不在的阴影 工作和生活中的隐藏脑 第三章 追踪隐藏的大脑 心理疾病如何揭示了我们的无意识生活 第四章 婴儿的凝视、猕猴和老年歧视 偏见的生命周期 看不见的暗流 第五章 性别、特权和隐藏脑 第六章 塞壬的呼唤 灾难和从众诱惑 第七章 隧道 恐怖主义、极端主义与隐藏脑 第八章 司法的阴影 无意识偏见与死刑 第九章 拆弹 政治、种族与隐藏脑 第十章 望远镜效应 失踪的小狗和种族灭绝 致谢 注释 序言 2004年春,《华盛顿 邮报》派我去新英格兰地 区追踪报道拉尔夫·纳德① 竞选总统的动向。我到达 波士顿后,纳德的几位助 手告诉我,考虑到在 2000年那场争议重重的 选举中,这位消费者卫士 搅了乔治·布什和艾伯特· 戈尔的局,他们自己也不 会选他。由于纳德的竞选 成不了气候,我便暂时丢 开政治报道,给当地一位 我早有耳闻的心理学家打 了个电话。 马扎林·贝纳基 (Mahzarin Banaji)当即 同意与我见面。下午我就 在哈佛大学心理系见到了 她,她的办公室位于转角 处。那是一次不同凡响的 采访:三个小时后,我离 开那儿时,整个世界看起 来都大不一样。 贝纳基研究的是无意 识偏见——隐藏在意识边 缘、不易察觉的认知错误 。她的研究令我有些不安 ,因为它显示出,我们对 人类行为的惯常理解是有 问题的。在贝纳基的实验 中,参与实验的志愿者认 为他们表现得公正、大义 凛然、明察秋毫,但他们 的行为却违背了他们的意 图。他们想的是一回事, 做的却是另一回事。离奇 的是,若非心理测试揭示 出了这种差异,志愿者根 本意识不到这些细微的偏 差。 如果无意识力量能影 响我们对他人的快速判断 ,那这种力量是否随时随 地都在影响我们?回华盛 顿后,我很快找到了一些 研究,它们显示了隐藏的 强烈情感如何致使人们犯 下严重的金融错误,误判 风险。实验表明,我们可 以操纵选民选择某位特定 的候选人——而选民根本 不会意识到他们被操纵了 。无意识特质能够解释为 何有些已婚夫妇渐行渐远 ,为何有些团队合作默契 。我环顾四周,到处都能 看到隐藏的认知机制存在 的证据。无意识偏见能影 响记忆、情绪和注意力的 运作,在个人、群体,乃 至国家之间制造出误会和 旷日持久的纷争。细微的 思维错误可以解释我们为 何会贸然发动愚蠢的战争 ,为何会坐视种族灭绝的 发生。贝纳基虽是一名社 会心理学家,但她关于隐 藏脑的研究数据汇流自心 理学的其他分支、社会学 和政治学、经济学和神经 科学。高科技扫描逐渐揭 示出了我们的大脑机制, 这些机制支配着我们的方 方面面,从政治倾向到餐 桌礼仪无所不包。社会学 实验解释了为何人们在灾 难中会无意识地犯下致命 错误,甚至还有人研究过 自杀式炸弹袭击者的无意 识偏见。 大多数人认为“无意识 偏见”(unconscious bias) 就等同于成见(prejudice) 或偏私(partiality),但新 研究赋予了这个词不同的 意思:“无意识偏见”指的 是人们的行为与意图相悖 的情况。最棘手的是,人 们根本不觉得自己受到了 操纵。他们将自己的偏见 合理化——甚至声称那些 违背自身意图的行为是他 们自发所为。有些无意识 偏见滑稽可笑,有些无伤 大雅,还有许多可堪大用 。但那些有害的无意识偏 见让我想起了莎士比亚笔 下的一幕:犹如恶魔般的 伊阿古将轻信多疑的奥赛 罗玩弄于股掌,让他相信 妻子对他不忠。就像伊阿 古那样,无意识偏见并非 大张旗鼓而是神不知鬼不 觉地影响着人们。它让人 做出严重的误判——还对 自己的决定坚信不疑。它 之所以有这样的力量,在 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人们 未曾意识到它的存在。 研究无意识心理的理 论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 前,但新研究吸引我的原 因是,它建立在可测算的 证据之上,靠的是对照实 验,得出的是数据。身为 一名科学记者,在入职《 华盛顿邮报》以前,我还 在《费城询问报》干过, 我发现自己对那些用严谨 的科学工具探索复杂的社 会行为的研究很感兴趣。 以前针对无意识心理的论 述往往会得出一大套花里 胡哨却无甚用处的理论, 而新研究所形成的理论谨 慎实在——但却大有用处 。2006年,我在《华盛 顿邮报》开辟了“人类行 为专栏”(Department of HumanBehavior),在撰 写专栏的过程中,我了解 到无意识偏见之所以难以 察觉,是因为它们往往很 普通。当我们看到像种族 灭绝这样骇人听闻的事情 时,我们会想要一个同样 惊心动魄的解释。我们要 求希特勒对大屠杀给个说 法。惊心动魄的解释不仅 更对我们的胃口,还能让 我们将人类在判断、认知 和道德理性方面所犯下的 成套的错误,简单地视作 一种反常,不再深究。 我发现,专家了解的 心理机制与普通人相信的 心理机制之间存在巨大的 鸿沟。我们社会中的重要 机构对最新的研究动向置 若罔闻。当灾难致使数以 千计的人被困后,我们扩 宽了高层建筑的安全出口 ,以为这样就能在灾难再 度发生时让被困的人逃生 。当歧视呈现出抬头之势 时,我们对仇恨犯罪进行 了立法。当股市表现得很 疯狂时,我们将之归咎于 “盲目恐慌”。我们相信拿 毒品和不安全性行为的后 果吓唬青少年,定能促使 他们小心行事;我们认为 对政客的高谈阔论进行核 实定能弄清真相;我们笃 信良法定能带来善行。所 有这些理念都基于同一个 假设——人类行为是知识 和自觉意图的产物。我们 相信只要教育民众,为他 们提供准确的信息,给予 他们恰当的奖励,并以适 当的惩罚相威胁,激发他 们善良的本性,指明安全 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