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精选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名篇,通过对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意象、写法等的精妙分析,探求了中国人崇高、优美、诗意的情感方式。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带给我们怎样的心灵启迪?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为什么要写到“朝雨”和“柳色”,又为何一再劝朋友“更尽一杯酒”?送别时,汪伦靠什么打动了李白,让“诗仙”为他写下《赠汪伦》这首千古绝唱? 一首首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描摹出中国人“何以为中国人”的生命姿态和精神风采。 每一篇绝妙的赏析,都将吸引你进入古诗词的意境,唤起你鲜活的生命体验,激励你追求美好的人格,激发你无穷的人生力量。 本书为《汉字里的中国故事》的姊妹篇。 作者简介 袁勇,文心书馆馆长,河南省儿童文学学会副会长,传统文化学者。多家电台、电视台传统文化节目主讲嘉宾。长期担任中小学语文教师,语文类少儿报刊编辑、主编。在多所高校开设专题教学,多次为河南省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授课。参与多项省、部级文字学及中小学语文教学科研项目。 出版有《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古典剧曲鉴赏辞典》《语文双节棍·中考阅读精讲精练》《用简识繁500字》《书法艺术》(河南省地方课程读本)以及“我们爱汉字”丛书、“纯美儿童文学读本”丛书(与曹文轩合作主编)、“漫画小古文”丛书、“藏在诗里的汉字”丛书等文字学、语文教学、古典文学类图书,审校《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参编《〈说文解字注〉研究文献集成》。 目录 归隐:该怎样安顿心灵?——读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还乡:孩子们也喜欢他——读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二) 思乡:月亮近了,故乡远了——读孟浩然《宿建德江》 战争:怎样才能不再打仗?——读王昌龄《出塞》 出关:离别的深情——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送别:策划一场惊喜来送你——读李白《赠汪伦》 游春:大诗人笔下的春天——读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母爱:临行的歌吟——读孟郊《游子吟》 江山:月光朦胧望洞庭——读刘禹锡《望洞庭》 感秋:秋鹤翔空,豪气凌云——读刘禹锡《秋词》(其一) 江南:白居易的晚年回忆——读白居易《忆江南》 孤独:画境与心境——读柳宗元《江雪》 怀古:历史的玩笑——读杜牧《赤壁》 自然:一位奇特的赶路人——读杜牧《山行》 时空:隐痛与暗伤——读晏殊《浣溪沙》 赏月:更爱这不圆满的人间——读苏轼《水调歌头》 惜春:叶儿肥了,花儿瘦了——读李清照《如梦令》 草木:为梅花传神——读陆游《卜算子·咏梅》 无奈:英雄的叹息——读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贬谪:化作春泥的落红——读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后记 序言 我曾经和一位中学老师 谈论怎样读古诗的话题,谈 到很多小孩在家长的鼓励下 能背诵不少名作,但长大以 后,这些曾经背得很熟的古 诗在他们头脑里并没有留下 多少印象,慢慢就被淡忘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归纳了一下,觉得 普通人学古诗,大致有三个 不同的阶段。最初是人在幼 年的时候,把古诗当作歌谣 来记诵。古诗节奏和谐,韵 律优美,小孩读起来摇头晃 脑,感到很有味道。古诗的 意思小孩只是含混地知道一 点,懂不懂也并不重要。其 次是小孩长成少年后,需要 对古诗有深入的理解,需要 懂得古诗中的思想、情感与 趣味,以及这些内容如何通 过恰当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变化, 原来作为歌谣来记诵的朗朗 上口的古诗就不能满足少年 智力成长的需要,就会被淡 忘。至于第三个阶段,就更 复杂了。因为一首古诗,特 别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不只 是诗人灵光一现的产物,它 和深远的历史、广大的社会 背景有内在的血脉关联。这 种潜在的文化因素发生作用 的过程是微妙的,甚至作者 也未必清楚地意识到。所以 ,我们读解一首古诗的时候 ,能够调动的背景资料愈是 丰富,作品向我们展开的层 次也就愈是丰富,景象也就 愈是动人。于是读诗真正成 为精神的遨游。 小孩读古诗,从懵懵懂 懂的状态向着更高的阶段进 发,真正建立起对古诗的兴 趣,能不能全凭自己摸索呢 ?这个很难,还是需要引导 的。而引导人的知识体系是 否健全,思维是否通透,趣 味是否高雅,又决定了引导 的效果。 袁勇所著的《古诗里的 中国情感》,就是一部引导 少年读懂并由此爱上中国古 诗的书。 袁勇和曹文轩先生合作 编选过“纯美儿童文学读本” 丛书。书中印有对两位主编 的简介。关于袁勇的部分, 我注意到两方面的信息:一 是他曾长期担任中小学语文 教师和语文类少儿报刊编辑 、主编,是河南省儿童文学 学会副会长、儿童读写指导 中心主任。这表明袁勇在少 儿语文教育这一领域耕耘多 年,富于实践经验,在同行 中受到尊重和信赖;二是他 主持或参与编写过各种图书 ,其中有好几种是关于古文 字的,包括《《说文解字注 〉研究文献集成》这种专业 性很强的著作。他也喜欢透 过古文字来讲解古诗文。这 表明袁勇跟小孩子谈古诗的 时候,他是有靠山的,他的 专业修养的靠山很厚实。 然后我们来看这本书—— 《古诗里的中国情感》。 选一些古诗为少年做讲 解,有不同的视野和不同的 角度。袁勇偏重的是“中国 情感”。得失荣辱,穷通契 阔,生老病死,喜怒哀乐, 都是人世常见之事。我们的 先人是如何看待这些人生遭 际的呢?他们怎样理解由“ 人生在世”而造就的人与人 、人与世界的关系?古诗中 的情感表达,描摹出“何以 为中国人”的生命姿态和精 神风采。而今日的少年从这 一路径进入古诗的天地,也 就由此建立了个人生命与民 族文化传统的深刻联系。 曾经有一位家长向我表 示,他为自己的孩子过于喜 欢诗歌而忧虑。因为在他看 来,人世是冷酷而严峻的, 诗过于感性,会使人的人格 弱化,经不起严酷的竞争。 这好像有点道理,其实是似 是而非。一个人具有理性力 量,精神强大,并不意味着 他必然情感淡薄。就像袁勇 告诉我们的,刘禹锡的豪迈 ,苏东坡的旷放,辛弃疾的 雄峻,此等“中国情感”,无 不是英雄气概。倒是情感苍 白贫弱的人,很难培养出强 大的意志。人若无所爱,还 有什么真正要坚持的呢? 袁勇说诗,话语很显豁 ,譬如他说陶渊明“曾经是 一位县长”,不愿意“讨领导 欢欣”,大白话,容易懂。 但他要告诉我们的东西并不 简单或浮浅。陶渊明《归园 田居》(其三)有句云“但 使愿无违”,袁勇分解说:“ 其实一个人如果不违背心意 ,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妥善 的安顿,寻找到了真正的自 我,确定了自己生活的方式 ,那么还有谁,还有什么, 能让他感到不幸福、不快乐 呢?”这是恰如其分的话。 我和袁勇以文字相交有 十多年,彼此也可说是相知 ,却素未谋面。今年春夏之 际,我原本安排了河南之行 ,却因为疫情被封在家里, 很无奈。这几日,我为写这 篇短序而读他的文章,颇有 古人说“读其书,想见其为 人”的意味。我对袁勇为人 的评价,是正直、热情、好 恶分明,且不乏坚韧。他对 孩子是一片赤诚。所以,孩 子听他说古诗文,是成长中 的好事。 骆玉明 2022年8月 于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