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悲剧文学史(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作者 | 谢柏梁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以八编三十章的篇幅,阐述中国悲剧文学的发展,从上古巫优傩戏到当代戏剧影视;从史传诗文的悲剧气韵、变文小说的悲剧氛围,一直延伸到戏曲文学的悲剧本体上。中国悲剧既有本民族以愁苦为表象、以悲怨为特色,从而自成系统的独特个性,又可以与各大民族的悲剧美学追求大体相通,具备世界悲剧文化的普遍个性。该书不仅对中国悲怨文化进行了总体梳理,还对戏曲剧目中的悲剧剧目予以了基本认定和审美评价。举凡宋元明清的悲剧名剧,都在该书中做了浓墨重彩的渲染与评述,并关注到了中国悲剧在话剧与影视方面的发展与延伸。 作者简介 谢柏梁,中国戏曲学院二级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与领军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香港政府优才引进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国际剧评协会中国分会监事长。先后任教于上海戏剧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戏曲学院,曾担任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在多伦多大学、佛萨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等北美高校讲学两年,美国学术委员会(ACLS)高级访问学者。 目录 序一 序二 代序:《红尘悲音》总览世间苦剧 第一编 悲剧初创的道道轨迹 第一章 巫优傩戏的神鬼之哭 第一节 从巫觋代言到悲怨歌舞 第二节 从戏谑嘲讽到参军苦戏 第三节 从傩仪、傩舞到傩戏 第二章 先秦汉唐哭剧原始 第一节 乱世之音怨以怒 第二节 亡国之音哀以思 第三节 伤情之曲悲以悼 第三章 戏曲艺术中的佛音苦境 第一节 戏曲与梵剧的相关渊源 第二节 戏曲对佛音的相应贯通 第三节 戏曲向苦境的相与融会 第二编 悲剧发展的文学渊源 第四章 韵文之悲情万种 第一节 诗词史上悲慨累积 第二节 绝命诗之悲音进发 第三节 写实诗之悲情演绎 第五章 散文之哀境千重 第一节 史传散文的悲苦之境 第二节 抒情散文的哀伤之境 第三节 骈体文的哀感之境 第六章 小说之苦态百昧 第一节 小说之愁苦史纲 第二节 唐传奇之痛苦女性 第三节 《红楼梦》之悲苦世界 第三编 敦煌变文哀曲与宋代悲怨剧目 第七章 敦煌变文中的复仇哀曲 第一节 伍子胥和孟姜女的复仇悲剧 第二节 王昭君和李陵的游子思乡悲剧 第三节 王陵、张议潮和张淮深的抗敌报国悲剧 第八章 敦煌变文中的孝道诉求 第一节 舜子的孝恕之道 第二节 董永父子的两代孝道 第三节 目连对慈母的救赎之道 第九章 宋代悲怨剧目的审美形态 第一节 宋代杂剧的悲剧色彩 第二节 宋代南戏的女性之哭 第三节 宋代悲怨剧目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编 元代悲剧的成熟品格 第十章 元杂剧中的悲剧大观 第一节 元代杂剧悲剧总目 第二节 元杂剧悲剧的鉴别原则 第三节 元杂剧悲剧的呈现方式 第十一章 英雄悲剧、命运悲剧与帝王悲剧 第一节 英雄悲剧的悲壮崇高 第二节 命运悲剧的惆怅凄凉 第三节 帝王悲剧的惆怅感与凄凉感 第十二章 女性悲剧与《窦娥冤》 第一节 元代女性悲剧的审美特征 第二节 《窦娥冤》的文化原型 第三节 冲突过程与人物性情 第四节 《窦娥冤》与元剧风格 第十三章 缠绵凄惶的苦恋悲剧 第一节 马致远的《汉宫秋》 第二节 从《琵琶行》到《青衫泪》 第三节 无名氏的《张千替杀妻》 第十四章 南戏悲慨与《琵琶记》 第一节 宋元南戏之悲音 第二节 “荆刘拜杀”之悲感 第三节 “曲祖”《琵琶记》之悲情 第五编 明代怨谱的丰富调性 第十五章 明代怨谱的基本调性 第一节 杂剧怨谱名目举要 第二节 传奇怨谱名目举要 第三节 怨谱的辨识及其文化品性 第十六章 明杂剧之怨谱气象 第一节 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韬晦写怨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杂剧怨谱 第三节 徐渭及其讽怨杂剧 第十七章 抒情写怨明传奇 第一节 明初传奇概述 第二节 明代中期三大传奇 第三节 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 第四节 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影响下的剧作家 第十八章 明代政治、爱情和情理怨谱 第一节 波翻云卷的政治怨谱 第二节 生死相依的爱情怨谱 第三节 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情理怨谱 第十九章 汤显祖的伤心“四梦” 第一节 生平行状与思路 第二节 得意之处在《牡丹》 第三节 “临川四梦”感阴阳 第四节 汤剧意蕴万口传 第六编 清代苦戏的多维类型 第二十章 清代苦戏百花园 第一节 清传奇杂剧之苦戏纲目 第二节 清代花部苦戏纲目 第三节 清代苦戏的风格与发展 第二十一章 末世残钟的兴亡苦戏 第一节 清代兴亡悲剧缘起 第二节 《长生殿》与《桃花扇》源流 第三节 双星并照,交相辉映 第二十二章 义薄云天的市民苦戏 第一节 清代市民苦戏的涵义 第二节 情义绵绵的男女苦戏 第三节 市民斗争悲剧《清忠谱》 第二十三章 摧枯拉朽的农民斗争苦戏 第一节 清代农民斗争苦戏总说 第二节 冲决封建罗网的《雷峰塔》 第三节 《虎口余生》:农民战争的悲剧史诗 第七编 20世纪的话剧与戏曲悲剧 第二十四章 中国话剧之悲剧方阵 第一节 中国话剧悲剧源流 第二节 郭沫若、老舍与田汉的悲剧 第三节 杨村彬的《清宫外史》三部曲 第二十五章 曹禺大师的悲剧经典 第一节 曹禺的生命追求 第二节 摧枯拉朽的《雷雨》 第三节 《日出》、《原野》,《北京人》之《家》 第二十六章 20世纪戏曲悲剧 第一节 世纪初叶的悲剧发端 第二节 世纪中叶的悲剧建树 第三节 世纪末叶的悲剧开拓 第二十七章 蜀魏湘陈京城郭 第一节 魏明伦的川味悲剧 第二节 陈亚先的智者悲剧 第三节 郭启宏的文人悲剧 第八编 中国影视之悲剧情韵 第二十八章 中国现代电影的悲剧品格 第一节 序言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谢柏 梁,是我和黄天骥教授共同 指导的文学博士。早在 1986年,我们经过批阅卷 子,觉得其戏曲史论基础较 扎实,对场上戏剧也较为熟 悉,关于《香草亭》等题目 的论述也较到位,因此就录 取了他。继上一届的博士生 薛瑞兆和康保成之外,这一 届录取了南大的郑尚宪、杭 大的黄仕忠和华东师大的谢 柏梁同学。 在博士论题论证时,经 过多次商讨,柏梁将博士论 文定名《中国悲剧史纲》, 一共写了近20万字。博士毕 业之后,他分配在上海戏剧 学院戏文系工作。在教学之 余,他又将博士论文逐步加 以修改、丰富,并由学林出 版社出版。作为他的导师, 我自然感到分外高兴。 柏梁秉性聪慧又较为勤 奋。他出笔较快,在校时, 几乎平均每月都要写一篇学 术论文;我看了后不管满意 与否,都要与他在一起讨论 得失。他的文章,思路活跃 而条理井然,语言清丽而气 势动人,这是长处所在,也 与他写过一些小说诗歌有关 。论文需要以理服人,但也 需要以情动人。 但写作太为勤快,有时 就未免失于粗疏;所以我每 每从论题是否具备创造性、 论证是否体现科学性乃至引 据是否拥有准确性等方面, 要求他写作可以快,修改应 该慢,要在冷处理的过程中 加以审视,经过一个阶段的 反思,再来进行严格认真的 修改。他也逐渐适应了我的 要求,毕业时曾说:“返沪 后最大的遗憾,是作为一位 年轻教师在工作,再不会有 人来为我逐篇严格地批正文 稿了。”实际上最为权威而 严格的批改者,当然应该是 他本人,我只不过是在帮助 他逐步养成这种自律习惯而 已。 本书以中国古代悲剧作 为主体,这是我与柏梁共同 商定的命题。我主编过《中 国十大古典悲剧集》和《中 国十大古典喜剧集》,对于 中国的悲剧与喜剧问题,有 着一定的思考。也希望博士 生们能够更加系统而深入地 研究我国的悲喜剧问题。这 当然是一副很重的学术担子 ,但是总要有人慢慢挑起来 。 柏梁以前在华东师大师 从徐中玉、齐森华两位教授 研修中国戏曲批评史,读过 不少古典剧本,也较为熟悉 舞台演出。在写作博士论文 前后,又比较系统地研读了 大量古典剧本,从而对古典 悲剧有些较深的感知。他也 曾在京、沪图书馆收集过大 量戏曲理论资料,有着较为 扎实的理论基础,这就促使 他结合具体作品思考中国悲 剧剧作与中国悲剧美学,最 终写出了这样一部虽然不够 完满,但却带有较多思辩意 味乃至开拓精神的史、论、 评兼具之作。 《中国悲剧史纲》从中 国悲剧的历史发展、理论演 进和美学系统三个方面,加 以综述、概括、分析和比较 ,从而大略勾勒出中国悲剧 史的面貌及其风神,得出不 少有独得之见的命题和结论 。文章也表达得较好,不时 有精彩的片段引人入胜。作 为中国戏剧史范围内重要分 枝的创始之作,本书对研究 中国文学和戏剧的学者,乃 至从事戏剧创作和表导演的 实际工作者,对确立具备中 国特色和民族旨趣的悲剧内 涵,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在指导柏梁写作本书 时,曾反复与他谈过关于悲 剧的源起和实质,以及中国 悲剧的审美特征等问题。在 当时为博士生们所举行的小 型研讨会上,我还作过《悲 喜相乘——中国古典悲喜剧 的艺术特征和审美意蕴》的 专题报告(见《戏剧艺术》 1990年第1期),以资启发 。 在写作《中国悲剧史纲 》的草创阶段,柏梁为充分 利用上海方面的图书资料, 曾短期借住复旦大学研究生 宿舍。当时,我曾请他到华 东医院看望病榻上的老友徐 震塄先生。徐先生那时已不 能言语,听说我派人来看他 ,眼眶里滚下了泪花。我还 请他到复旦宿舍,传递我与 苏步青教授的和诗。 这一时期,我还先后写 过数封关于悲剧的信,为柏 梁排疑解惑,提供参考。现 仅就悲剧的意蕴问题,再谈 几点想法。 本书在悲剧本质论中, 把悲剧起因归结为人类对欲 望的不息追求,进而分“生 存欲与爱欲”、“利益欲与权 力欲”、“求知欲与审美欲” 加以阐明,这就把悲剧起源 论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 。对悲剧冲突的程式性和悲 剧意境的核心性作了论证, 也比较有说服力。 值得商定的话题是: 一、“人生而有欲,欲而 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 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荀子·礼论》)儒家荀 子一派及先秦法家都有此说 法。怎样解决争乱呢?儒家 主礼制,法家主法制。历代 封建王朝一般是外儒内法, 礼治与法制兼用,所谓“礼 乐刑政”是也。中国的戏曲 源于乐,意在平息争端,文 饰礼治。其好处是对中国封 建社会的发展起缓和矛盾的 作用;其坏处是掩盖了封建 社会的黑暗面,延缓了它的 崩溃。据此立论,似较能说 明中国戏曲发展的民族特征 。 二、人生而有欲,欲而 不得则争。争的结局,可以 是悲剧,也可以是喜剧。中 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中和之 美,有些悲剧性的故事戏也 往往以团圆结束。《赵贞女 》被改为《琵琶记》、《窦 娥冤》被改为《金锁记》是 其显例。“成败相因”、“祸 福相依”、“悲喜相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