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介绍了黄河上游的历史变迁、河流水系、地形地貌、环境物候、自然景观、资源物产等知识。内容的选择比较合理,兼顾了知识的传递和学生的兴趣点;引入的角度也很亲和,全篇以熊赳赳和爷爷的对话方式推进,熊赳赳感兴趣的就是小读者感兴趣的,熊赳赳替小读者问出了心中的疑惑,爷爷的回答,是面对熊赳赳,也是将知识传递给了所有的儿童读者。 本书以生动的方式进行科普教育,是寓教于乐的非常有效的方式,深入浅出,易于接受;呈现的形式以文图结合,互为表里,让学生阅读时轻松有趣。“知识点”“小小科学家”的栏目作为补充,可多可少,灵活机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历史变迁 黄龙造黄河 地质大运动造就万里黄河 黄河的成长变迁 黄河源头在哪里? 沧海桑田——黄河的迁徙之旅 第二章 河流水系 九曲黄河 姊妹河白河和黑河 洮河——黄河上游的最大支流 湟水——青海的“母亲河” 大黑河——呼和浩特的“母亲河” 扎陵湖与鄂陵湖——白色与蓝色长湖 第三章 地形地貌 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上游景观 水源涵养地——玛曲草原 奇特红色王国——丹霞地貌 西北戈壁 厚土的成因 两大冲积平原 深厚广阔的黄土高原 第四章 环境物候 黄土高原植被的破坏 水土流失的秘密 植物生长在哪里? 多变的天气 黄河凌汛现象 第五章 自然景观 巴颜喀拉山——黄河的发源地 阿尼玛卿山——黄河绕流的美丽神山 祁连山——黄河流域的万宝山 “绿色宝岛”六盘山 阴山——不教胡马度阴山 星宿海——玛多县的花海子 三江源——中华生命之“源” 龙羊峡——中国的“科罗拉多” 天下黄河贵德清 孟达天池 黄河石林——粗犷豪放的西北之美 青铜峡——黄河中上游第一峡谷 响沙湾——“黄河金腰带上的金纽扣” 第六章 资源物产 水电资源的巨大潜能 黄河石——色彩纷呈的造型奇石 煤炭金三角 黄河源头的神奇动物 第七章 泥沙治理 黄土高原的治理 固沟保塬——黄土塬区的安全屏障 黑方台的滑坡治理 后记 序言 黄河是中国北部大河, 属太平洋水系,发源于青藏 高原巴颜瞎拉山脉,东临渤 海,南至秦岭,北抵阴山, 全长约5464千米,流域面 积约为75万平方千米,流经 青海、四川、甘肃、宁夏、 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 、山东等9个省(自治区) 。黄河不仅是世界第五大长 河、中国第二大长河,更被 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华夏文明的摇篮”。 黄河上游,指的是河源 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 口镇的河道流域,黄河上游 干流及支流穿越青海、四川 、甘肃、宁夏、内蒙古,总 长度约3471.6千米,流域面 积达42.8万平方千米,占黄 河总流域面积的53.8%。 黄河上游河段汇入的较 大支流(流域面积达到 1000平方千米以上)达43 条,黄河在此段的径流量占 全河段的54%。涉及黄河源 水系、青海水系、洮河水系 、湟水水系、甘宁水系、陕 北水系,白河、黑河、洮河 、湟水、大黑河、窟野河等 主要支流涵盖其中。 黄河上游的主要湖泊为 扎陵湖和鄂陵湖,这两个湖 有20千米河道相连,可谓姊 妹湖,位于青海省玛多县境 内,海拔4260米以上,比 我国最大内陆湖泊青海湖高 出100多米,是黄河源头面 积最大的两个高原淡水湖泊 ,蓄水量分别为47亿立方米 和108亿立方米,是黄河的 源头水域之一。 黄河上游流经地区总体 地势高峻,自然景观众多, 有大山,如巴颜喀拉山、阿 尼玛卿山、祁连山、六盘山 、贺兰山、阴山等;有峡谷 ,如龙羊峡、黄河三峡、青 铜峡等。在此段,黄河的河 道受到阿尼玛卿山、西倾山 、青海南山三山的共同作用 ,呈现S形扭曲形状。 根据河道特性不同,黄 河上游又可分为三个河段。 青海省玛多县以上为河 源段(河源段):也称“玛 曲”,藏语是孔雀河的意思 。该河段是黄河的源头,这 里有著名的星宿海,东西长 20多千米,南北宽10多千 米,是一片辽阔的草滩和沼 泽,藏语称它为“错岔”,意 思是花海子。黄河流经星宿 海,先后接纳西北方向流来 的扎曲和西南方向流来的卡 日曲,而后进入扎陵湖和鄂 陵湖。河源段中,从青海玛 多到甘肃玛曲的区间,黄河 因地处古盆地、低山丘陵地 带,少有几段峡谷,所以河 面较为宽阔,流经巴颜喀拉 山、积石山。 玛多至下河沿河段(峡 谷段):河道长约2211.4千 米,水面落差约2985米, 黄河上游水面落差主要集中 在这一河段,该河段干流长 占全河的40与%,而水面落 差占全河的66.6%,是黄河 水利资源的富矿区。在此段 ,黄河流经的区域恰为青藏 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接地带, 地质条件十分复杂。黄河在 一系列北西、东西走向的山 谷中穿流,或是流经这些大 山,或是沿着较大断裂发育 ,黄河在此段的水流方向大 多与山地走向呈正交或斜交 的样态。 下河沿至河口镇河段( 冲积平原段):河道长990 千米,黄河在此段流域面积 达17.4万平方千米(包含内 流区),水面落差约246米 。黄河在此流经银川平原, 河道开始向宽阔发展,比降 逐渐平缓,黄河两岸分布有 大面积的引黄灌区,以及待 开发的干旱高地。黄河在此 河段流经的地方多为干旱地 区,降水较少,蒸发较大, 又加上灌溉引水和河道渗漏 损失,致使黄河水量逐渐减 少。该河段总体走势由南向 北,到了三盛公后又折向东 流,到了河口镇则转向南流 ,这样就构成了著名的“黄 河河套”。 认识黄河,认识中华民 族古老的“母亲河”。本书将 从历史变迁、河流水系、地 形地貌、环境物候、自然景 观、资源物产、泥沙治理等 方面,带大家详细了解黄河 上游的自然地理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