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读者了解书法常识,掌握书法练习方法和技巧,以及学会鉴赏书法作品,我们特推出这本《中国书法一本通》。全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源流和基本特征,并以石刻、墨迹等历代书法杰作作为根据,细说中国书法的风格演变,详解历代书法大师的文化底蕴、艺术特色和书法技法,同时通过实例生动展示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等书法练习技巧。
怎样写篆书
从金文入手
整个篆书系统从殷商开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甲骨文、大篆、小篆。大篆又称籀文、钟鼎文、金文。
大篆是从殷商甲骨文到秦代小篆近千年间使用的主要文字。金文,主要是周代青铜器的铭文,属于大篆的体系,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金文铭刻于铜器,它不像甲骨文书法,偶尔还能在龟甲兽骨上见到毛笔书写而未及契刻的痕迹。
关于怎样书写金文,历来书法家们做了很多研究,大家公认的有两种方法:
一是金文书写的“一笔法”。金文书法的用笔不像隶、楷、行、草书法之有点、横、竖、撇、捺、挑、折、钩等各种丰富多样的点画,它只是以一条平实的笔道写出。就是每一笔都是在起笔时逆势藏锋,收笔时戛然而止,这是中锋运笔的“一笔法”。而正因为金文书法只有如此单一的“一笔法”,所以要将这一笔写得神完气足才行。
二是一些特异笔画的写法。金文中有些较特殊的笔画,比如“子”字中的圆点,“有”字中的三角形,“山”字中近似方形的笔画。书写时必须注意运笔写成这样:圆点要运笔逆势回锋,然后回旋一周,千万不能用墨涂满,用笔要活,用墨要润,方能字迹常新。
写好《石鼓文》
《石鼓文》总体神韵概括起来,大致是“雍容静穆,圆浑端庄,潇洒流丽,气势雄强”。要把总体神韵协调融和,必须下一定的工夫。初学者首先应从掌握造型着手,若造型写不准,则神韵无由产生;若只偏重形似,又易流于迟滞而缺乏生气,更谈不上神韵了。故初学须多看、多记、多写、多对照。在能掌握造型时,应致力于笔势。一件书法作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线条。线条雄浑流畅,精神饱满,乃有气势。有了气势,还必须具有理性的造型,乃能具备美的感染力。
现就《石鼓文》的造型组合、笔线安排等从技法着手举例如下:
一、横竖直线组合。如“车”“工”“王”三字,笔线横平竖直,粗细均匀。这类笔画须逆入平出,挫锋运行,至收锋急向线中提起。运行时务使笔毫与纸摩擦前进,掌握好疾徐顿挫,达到线条圆浑饱满的程度,让水墨燥润得宜,就能写出筋骨血肉丰满匀称的字来。
二、相背对称弧线组合。如“同”“宫”“雨”字左右外廓笔线,弧弯切忌太强、太明显。“同”的对称弧笔,形成上窄下敞;“宫”“雨”的对称弧笔,貌似上窄下敞,实则上下垂直,仅把弧背向内微弯,收锋笔尖贴外线运行,就给人以敞开的感觉,一头折角转笔,隐呈肩骨,以示骨力雄强。
三、四方形组合。如“田”“囿”二字的方框,上横平正,下横微仰,左右竖笔微具弧意,弧背向外,以呈饱满。方框可先写一横,左右两竖圆转至中心汇合,用三笔写成;也可写两竖后末横两头衔接,但衔接处不可出现涨墨现象。
四、三主笔组合。如“卅”“止”字,中竖笔线垂直,左右两竖上敞下收,略含饱鼓弧意;“世”“之”“永”字,三竖线弧弯顺向同步取势,但须注意间隙均匀,笔线流丽舒畅。_
五、草头(艹)、竹头、木旁组合。如“荐”“箬”“极”字,“草”与“竹”应先写二中竖,再写左右对称弧线,便于均衡。草与竹为一个形体的顺与倒,木则上枝如草下根如竹。此类形体,笔线连接处宜轻快,以避免渗化涨墨。木的上下分枝中间保留一些空隙,注意不要让四弧笔相结集时出现迫塞的状态。
六、圆环组合。如“角”“西”字及“帛”字的头部,都是两条极饱满的弧线组成,上部都是尖顶,中部像一个圆满丰实的鼓。这类造型,运笔宜饱满均匀,笔力遒健,内涵筋骨,而具有《石鼓文》的静穆风神。
七、攲形组合。如“以”“既”“多”“即”“弓”“好”“陈”“游”“舟”等字。“以”字分两笔书写,都是顺笔,但写大弧圈线条要圆浑流畅;“多”字两主笔逆锋向左拓出,落落大方;“既”“即”字右部与“弓”字的结体都是几个弯曲,最后扭结蓄势,纵笔迅疾收锋。这种如“金绳铁索锁纽,湘灵出水,芝草团云”的笔线,正是《石鼓文》书法风格的特征之一。这种笔法,须专攻熟习乃能心手双畅。“好”“陈”字的曲线长笔与上例近似;“游”字以三条横斜长线为主笔,凌空取势,如龙翔凤翥,超脱翱翔,极飞腾之妙;“舟”字二条弧线,一长一短,若先写左边短弧笔,安排就比较难了,应先写右边长弧笔以定重心,这样不仅容易安排,而且能将结构安排紧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