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甲子之叙(中国古典舞创建历程代表性人物访谈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为纪念北京舞蹈学院成立60周年,古典舞系组织编写的。本书选取中国古典舞建设历程中十余位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人物,如李正一、孙光言、王克芬等,通过访谈的形式挖掘了他们在中国古典舞建设中所做的贡献,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出版价值。读者可以通过该书了解到中国古典舞60年的发展历程。
目录
李正一 求索之路:中国古典舞创建历程
孙光言 朝花夕拾,毋忘在莒:记舞蹈师资培训班的往事
王克芬 “铺路搭桥”写春秋
张强 管窥中国古典舞的变革与发展
高金荣 砥志研思创“敦煌”
章民新 “清风无痕”润无声
陈铭琦 知行合一:在探索中完善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体系
陈爱莲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历程、危机与突破
朱清渊 我的艺术之旅与中国古典舞的建设与发展
熊家泰 以舞立名,为舞著材
曹友谅 我的舞蹈之路
沈元敏 在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历程中成长
张宗英 以感恩之心传承中国古典舞魂
序言
本书是为纪念中国古典
舞学科创建60周年及传承发
展的需要而编写的,也是“
中国古典舞学科理论体系研
究与实践”国家级课题的重
要研究内容。这本书以访谈
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中国
古典舞”是怎么创建起来的
,从哪里来,又将向何处去
。当时“中国古典舞”在“未
知”的创建之始经历了哪些
事?遭遇了哪些挫折?有过
哪些收获……口述者们各自
不同的成长故事、实践经历
、观点意见,让本书成为一
份具有独特价值的史料。它
见证了“中国古典舞”在特定
的历史条件下,从无到有,
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代表国家
形象的舞蹈艺术学科的历程

一、访谈对象的情况介

根据中国古典舞创建路
径与专业范畴,本书的采访
对象由代表不同时期、不同
学术领域的专家群体所组成
。李正一先生、孙光言先生
、王克芬先生、高金荣先生
、章民新先生、张强先生,
我们邀请到的这几位先生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投
身于民族舞蹈复兴运动的,
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与梦想
。在不同的条件下,在不同
的研究领域(舞蹈教学、表
演、理论、舞蹈史学)中都
拥有重大的学术建树。他们
是创建者与引领者的代表。
李正一先生作为中国古
典舞的创建者与亲历者,经
历了中国古典舞最初发生、
锐意发展、改革完善的风雨
历程。如今,年过九旬的李
正一先生依然关心与思考着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和学科建
设。深刻而缜密的学科建设
理念、深厚而丰富的教学实
践经验以及对中国古典舞深
沉而真挚的热爱,奠定了她
新中国舞蹈教育事业创建者
与学术带头人的地位,具有
无可替代的感召力与影响力

20世纪50年代初,高金
荣先生、章民新先生与李正
一先生同是崔承喜先生“舞
蹈研究班”的同学。她们结
业后都从事了舞蹈事业,各
自书写了不同的艺术人生。
高金荣先生在大西北的甘肃
,先投身于舞蹈教育,后创
立敦煌舞蹈学派。笔者赞叹
高先生当年作为北京籍的十
几岁的小姑娘所蕴含的能量
竟会如此之大,竟敢只身闯
荡大西北。笔者早在1980
年(学生时代)就观摩过高
先生的敦煌舞训练课;后到
21世纪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
典舞系为发展敦煌舞蹈邀请
她担任客座教授,观其亲身
传授敦煌舞蹈代表性训练组
合;后又学习了从传统壁画
中汲取精华而创作出的代表
作《千手观音》。在笔者的
印象中,高先生个人的艺术
实践印证了中国古典舞艺术
的当代创建,是从传统壁画
的历史遗存中继承与发展的
成功实践。
章民新先生毕业后去了
陕西。火热的年代、他乡的
风土人情唤起了她的创作激
情,由此踏上舞蹈创作、编
导教学、培育新人多位一体
的舞蹈探索之路。她对于中
国古典舞建设发展进行了长
期的实践与思考。作为编导
专业的专家,她对中国古典
舞在剧目创作上的观点和意
见尤显弥足珍贵,对于今天
古典舞的创作和研究也具有
启发性。
孙光言先生是创建北京
舞蹈学校的第一批优秀教师
之一,也是中国舞考级教材
的创建者与推动者。此次采
访时,孙光言先生虽然年事
已高、身患疾病,但仍然带
病坚持。她选择以当时文化
部“舞蹈教员训练班”的经历
为访谈内容,当她谈起那些
往昔岁月,恍如昨日一般记
忆犹新、侃侃而谈。遗憾的
是,采访结束一年后先生因
病去世。时至今日,她的神
采、谈吐、思路、见解一直
深深地印记在我们的脑海里

张强先生是将武术带入
中国古典舞的第一人。早在
20世纪60年代,他便被邀
请到北京舞蹈学校的教师进
修班传授武术技法,并于80
年代亲自担任北京舞蹈学院
首届教育系剑舞课的教师。
在继承与借鉴传统武术技法
、强化中国舞蹈的精神气质
、丰富完善中国古典舞的动
作语言等方面,张强先生形
成了一套独有的教学理念,
为中国古典舞艺术风格的形
成增砖添瓦。张强先生回顾
了第一次踏进舞蹈学校大门
的情况,谈到与李正一先生
等人探讨用舞蹈艺术的思维
来吸收武术动作……如此种
种,如数家珍。他对于参与
提炼并整理中国古典舞剑舞
、袖舞教材,中国古典舞创
建的三次高峰,及如何更快
发展等话题都一一发表了意
见,如今回想起来依然引人
深思。
王克芬先生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培养的著名舞
蹈史学家。由于她参与并关
注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建设,
因而与中国古典舞的几辈人
结下深厚的情谊。她对中国
古代舞蹈做了深入细致的研
究与整理,与诸多学者一起
发现了至今仍然保留在日本
、韩国的中国古代舞蹈“雅
乐”,并将其带回中国,使
后辈们看到了保留在异国他
乡中国古代舞蹈的遗存。此
次访谈,老人家不顾年老体
弱,操着带有方言的语调谈
兴大开。她随性而发,没有
按预定的话题展开。虽然话
题不断地在时间上、在空间
中跳跃着,却逐渐地为我们
勾勒出了一个小姑娘如何喜
爱上舞蹈,如何参加革命,
以至与舞蹈史结缘的一生。
王克芬先生那饱受不同时代
磨砺而仍奋勇向前的激情、
钻研治学的精神、昂然的神
态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记忆
中。
另外,紧随着“创建者”
们的是作为北京舞蹈学校建
导语
中国舞蹈之路是靠众人的集体付出而走出来的,没有他们的汗水和智慧,就不可能有今天这等景致。我们在憧憬他们、敬重他们之余,更有责任把他们的经历记录下来,让他们的贡献彪炳与中华舞蹈青史。
本书会成为研究中国古典舞、发展中国古典舞、培养中国古典舞人、普及中国古典舞艺术与精神的珍贵读本。
精彩页
李正一
1929年2月28日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中国著名舞蹈教育家,香港演艺学院荣誉院士,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学科奠基(创始)人、中国舞蹈艺术专业教育开拓者。历任北京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院前身)教员、教研组长、科室主任,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院长,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教学委员会主任,北京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李正一在舞蹈教育、教学管理、学科建设、科研创作等方面卓有成效。为中国古典舞学科从无到有的建设、为北京舞蹈学校转制提升为学院立下了汗马功劳;培养了一代代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优秀舞蹈表演人才;与唐满城教授一起开创的“身韵”以精深的学术造诣,使中国古典舞在建设与发展中确立了审美特征、语言特点和训练手段,在国内外舞蹈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曾多次赴新加坡等地讲学,为传播中国古典舞教学研究成果做出诸多努力。
李正一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撰稿人;主编或合编《中国古典舞教学法》《中国古典舞身韵》等教材,其中,《中国古典舞身韵》获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文化部高等艺术院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发表《在民族的沃土中生根》等学术论文,大多成为中国古典舞学科教学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文献。李正一是最早享有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学者之一,她的名字和事迹被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2012年被中国舞蹈家协会授予“终身荣誉奖”。
本次采访是李正一教授自1949年至1966年,作为中国古典舞创建发展历程上的创建者、亲历者的一次“朝花夕拾”。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傅光明先生将历史比喻成一个精美的瓷器,在它发生的那一刻,就已经被打碎成了很多片,每一个亲历者都拾取了其中的一片,而研究历史的人所做的工作就是努力收集这些碎片,尽可能地将那段历史复原。亲历者无疑是最具发言权的人,那些历史的碎片都存留在这些亲历者的记忆之中,犹如涓涓细流,当无数条涓涓细流汇聚在一起便指引出了历史这条长河奔流的方向。
在这篇采访之中,我们可以从李正一教授第一人称的视角之中,看到那些年他们在研究中国古典舞的道路上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做出的思考与选择,以及成功后的经验积累与偏颇后的分析调整——看到李正一教授这一特殊身份下的那段历史的发生。
李正一教授结合自身经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起点,以每一个重要事件为里程碑将1949年至1966年的这段经历分为了五个历史段落:第一个阶段“入门习得诸般艺”讲述了1949年至1952年间李正一教授的舞蹈学习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典舞的孕育;第二个阶段“明志学科初建时”讲述了1952年至1953年间中国古典舞的萌芽;第三个阶段“筚路蓝缕勤求索”讲述了1954年至1957年间建校初期中国古典舞教学“摸着石头过河”逐渐生根发芽;第四个阶段“桃李初成展新颜”讲述了1957年至1963年间“分科”后中国古典舞教学取得的阶段性成就;第五个阶段“三化’精神促反思”讲述了1963年至1966年间在“三化”精神指导下中国古典舞教学的进一步探索。
李正一教授说:“初建时期共同奋斗的一代人至今已经所剩无几。在那段奋斗的岁月里,大家忙于实践,没有留下足够的回忆记录,而仅有的少数人留下的一些笔记与资料,如今可能也没有人整理,即便有人整理他们也未必看得懂,甚至也看不清那些潦草的笔记记录的是什么。对此我深感遗憾。因此,我便想谈一谈我个人亲历的事情,是作为‘当事人’特有的话筒,也是我印象最深的,对人、对事的记忆和感想。这不是自传,不是评说,也绝非校史,只是一个亲历创建的老人最深的记忆和感想。我想以此纪念那段求索的岁月。”第一人称的回忆最能引起共鸣,在整理这些文字的时候,笔者也时常不自觉带入自己的情感与思考。李正一教授的讲述让我仿佛回到那个年代,唤起了我心中对于中国古典舞的信念与责任,使我陷入那悠长而深刻的思考之中。我们的前路还很长,路越长越易迷失方向,莫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
口述人:李正一
采访人:满运喜、李馨、苏娅、何碧波、秦艺玮、黄馥君、彭阿兰、谭美莲
整理人:李馨
采访地点:北京舞蹈学院
采访时间:2014年1月10日
问:李老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2014年是值得纪念的年份,每一个舞院(北京舞蹈学院)人似乎都在匆忙的奔跑中缓下脚步,静下心来,开始回望一个甲子的历程。值此学校六十周年华诞之际,我们希望您能够谈谈您对母校建校六十周年纪念的寄语;同时,作为您的研究生,我们也特别希望您能够谈谈您所经历的学校创建的历史,使我们能够更全面而立体地了解创始人对学校建设的所思所想。
李正一(以下简称“李”):首先,我觉得访谈这样的形式非常好。它可以让我产生与读者直接对话的感觉,让我可以以“当事人”特有的话语,把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说出来。这种形式的确更亲切,更便于交流。
在舞院迎来建校六十周年纪念之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