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沿着从传统到现代的思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的观念进行了全方位阐释,具体介绍了“心”的观念的历史演变、从现代脑科学看“心”的生理根据,以及“心”的认知功能、道德教化功能、审美功能、抉择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形态,进而探讨了自觉“用心”在设计、教育、管理领域的应用和“心”的观念在高科技时代的发展前景。 本书立足于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背景,阐发作为传统思想文化“基因”的“心”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促进传统文化观念的创造性转化。本书适合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的专业工作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也可作为大学通识教育的参考读物。 作者简介 王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一级学科负责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伦理、技术哲学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出版《中国技术思想史论》《中西文化比较概论》《中国科技伦理史纲》等多部著作,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 目录 序言:高科技时代为什么要谈“心” 第一章 “心”的观念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心脏能否思维—生理的视角 第二节 先秦诸子如何谈“心” 第三节 秦代至清代中期“心”的学说 第四节 近代和现代“心”的形态 第二章 从现代脑科学看“心”的生理根据 第一节 从脑功能定位看“心”的指向 第二节 从具身认知看“心”的作用 第三章 “心”的认知功能:从传统到现代 第一节 “心”的认知对象:“象” 第二节 “心”的认知模式:知情意相贯通 第三节 “心”的认知方法:“格物”如何“致知” 第四节 “心”的认知结果:知识与践行 第四章 “心”的道德教化功能:从传统到现代 第一节 “心”的道德意识:良心的养成 第二节 “心”的道德情感:同情心的演化 第三节 “心”与道德行为:如何“致良知” 第五章 “心”的审美功能:从传统到现代 第一节 “心”的审美标准:真善美相统一 第二节 “心”的审美情趣:形似与神似 第三节 “心”的审美意境:境生象外 第六章 “心”的抉择功能:从传统到现代 第一节 “心”的决策能力:谋划与优选 第二节 “心”的执行能力:恒心与定力 第三节 “心”的调整能力:反思与变通 第七章 “心”的社会功能:从传统到现代 第一节 “心”与人际关系 第二节 “心”与团队建设 第三节 “心”与机构效能 第八章 “心”的文化形态:从传统到现代 第一节 “心”与和谐共生的文化 第二节 “心”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 第三节 “心”与天人合一的文化 第九章 自觉“用心”的现代应用 第一节 自觉“用心”的设计 第二节 自觉“用心”的教育 第三节 自觉“用心”的管理 第十章 “心”的未来 第一节 “心”与“脑”的未来关系 第二节 “心”与“身”的未来关系 第三节 “心”与人工智能的未来关系 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