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从马奈到曼哈顿(现代艺术市场的崛起)/新知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作者 | (英)彼得·沃森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丰富翔实的材料,对1882年至20世纪90年代间艺术市场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细致详尽的梳理和生动的讲述,对不同年代艺术和商业、美与金钱的关系做了深入透彻的分析,并极富创见地解答了如下问题:人们关于艺术的审美判断是源自他们的本心吗,还是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操控大众的审美取向?艺术品拍卖是艺术品味的体现吗,抑或只是纯粹的商业行为?艺术的自然之美和它作为商业概念的美是各美其美的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兼而有之?艺术市场是如何影响艺术家创作方向以及大众艺术品味的?艺术市场的经济活动与普通经济活动有什么不同之处?艺术品的价值是由其作为商品的价格决定,还是由它的艺术品质决定。 作者简介 彼得·沃森(Peter Watson,1943—),英国思想史学者,曾任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新社会》杂志副主编,为《泰晤士报》《纽约时报》《观察家》等报纸撰写过专栏,以恢宏的思想史作品闻名于西方世界,著有《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20世纪思想史》《德国天才》等。 目录 作者的话 前言 作为一种商业概念的美 第1章 拍卖《加谢医生的肖像》 第一部分 1882年至1929年:后“拉斐尔前派” 第2章 “令人头疼的话题……拍卖行业的毁灭性趋势” 第3章 特许拍卖人、蜡烛拍卖会和科尔纳吉先生的招待会:早期的艺术市场 第4章 黄金时代的巴黎:马奈和现代主义的诞生 第5章 绘画一条街:拉菲特街和最早的印象派经纪人 第6章 巴比松画派的繁荣:100年前的品位与价格 第7章 西格弗里德·宾、默里·马克斯和他们的东方朋友们 第8章 遗孀们 第9章 迪韦纳、迪瓦内、杜维恩 第10章 夸里奇、霍和书籍之花 第11章 沃拉尔的巴黎,卡西雷尔的德国 第12章 苏富比的第一幅早期大师作品 第13章 “291”和“军械库艺术展” 第14章 1万英镑大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品位与价格 第15章 战争和少校 第16章 坎魏勒事件 第17章 巴黎诸王朝 第18章 对肖像画的崇拜:股市大崩盘前夕的品位与价格 第二部分 1930年到1956年:不友善的树敌艺术 第19章 大崩盘 第20章 龃龉 第21章 数学家与杀人犯 第22章 大凋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品位与价格 第23章 战争与元帅 第24章 彼得·威尔逊之西望 第25章 上海—香港到苏伊士运河 第三部分 1957年至今:印象主义,日出 第26章 毕加索的生意和莱奥·卡斯泰利的顿悟 第27章 苏富比对阵佳士得 第28章 200万英镑大关 第29章 曼哈顿新的绘画一条街 第30章 瓷器和退休金 第31章 彼得·威尔逊的巅峰 第32章 苏富比的衰落和艾尔弗雷德·陶布曼的崛起 第33章 新的苏富比和新的收藏家 第34章 日本人对“目玉”的热爱 第35章 凡·高等人和“金余现象” 第36章 毕加索股份有限公司和银座的画廊 第37章 起跑犯规?当代艺术市场 第38章 享乐的价格:作为投资的艺术 第39章 从曼哈顿到玛莱区:欧洲的复兴 第40章 极致:十亿美元级的狂欢 第41章 虎头蛇尾:“理财”的艺术 后记 后“加谢”世界 附录A 艺术品价格的世界纪录(以及它们换算到现在的价格) 附录B 历史上画作的真正价格:将过去的价格转为当今价格的指数 序言 对有些人来说,仅仅是 在同一本书里提到艺术和金 钱,就已经大逆不道,是犯 了该送上绞架的死刑,更不 要说将二者相提并论了。对 他们来说,金钱好像是某种 形式的金融脱叶剂,一旦撒 于艺术世界的娇花丛中,立 刻满地荒芜。也许我们不应 该对此感到太过惊讶。几乎 所有会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人 都白纸黑字地指出过,博物 馆已经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承 担了教堂的角色。所有的宗 教都有它们的原教旨主义者 ,对这些人来说,一场惹人 注目的晚间拍卖不啻一场花 样齐全的黑弥撒。他们有的 是可以引用的例证。马塞尔 ·杜尚(Marcel Duchamp) 的讥讽最为著名,特别是他 把艺术经纪人形容为“艺术 家背上的虱子”的那句话。 虽然他补充说是“必要的虱 子”,那也还是虱子。还有 一个出言批评的是威廉·布 莱克(William Blake),他 抱怨道:“凡是看到金钱现 身的地方,艺术就无以为继 。”这个观点在当时英国的 浪漫主义艺术家中间明显十 分盛行,华兹华斯 (William Wordsworth)也 是这样的看法。“锱铢必较 地精心算计,上天会将这智 慧抛弃。”即便是小说家埃 米尔·左拉(émile Zola)这 样声援过德雷福斯事件①的 人,又是艺术评论家,也对 经纪人心怀疑虑。他的小说 《杰作》(L'Euvre)的写 作对象是他的朋友马奈及印 象派世界,其中虚构的人物 经纪人马尔格拉老伯(Pere Malgras)与真实生活中的 唐吉老伯(Pere Tanguy) 十分相像,小说中这么形容 他:“作为一个出色的骗子 ,他无可匹敌。” 这种态度很早就开始扎 根了。从一幅17世纪的版画 上,我们能看到一个拍卖师 正要出售一张风车的图画。 而按照在场的鉴赏家——拍 卖师、经纪人和收藏家之类 的——应有的挑剔态度来说 ,居然没有人发现风车是上 下颠倒的。其实那时候的鉴 赏家并没有享受到他们今天 所得到的尊重。在另一幅18 世纪70年代的版画上,一群 收藏家正用无比严肃的态度 查看一只夜壶,而那附近有 一只狗正在一堆代表知识的 书上撒尿,其他人却全然无 视(见附图22)。那时和现 在一样,其中似乎传递着相 同的信息:艺术市场是非常 腐败的。 本书中不会有这种荒谬 的故事。艺术从来都是可以 拿来买卖的,至少从古罗马 时期开始就是这样了,那时 候的茱莉亚神庙 (SaeptaJulia)相当于如今 的邦德街(Bond Street) 或者麦迪逊大道(Madison Avenue);而那时的达马 西普斯(Damasippus)在 试图把古希腊大师的作品卖 给罗马的新贵而破产之前, 在他的世界里是跟莱奥·卡 斯泰利一样出色的。在每一 个威廉·布莱克或者马塞尔· 杜尚对面,也都有一个同样 伟大的艺术家持相反的观点 。雷诺阿就是一例。他告诉 一位仰慕者:“铭记这一点 ,显示画作价值的指标只有 一个,就是拍卖行。”我们 都知道伦勃朗热爱“他的自 由、艺术和金钱”,但他爱 钱可能超过一切。他会去拍 卖会参与对自己版画的竞价 以维持它们的价值;他的学 生还曾在画室地板上画上硬 币,好看他会不会去把它们 捡起来。早期的现实主义者 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在他的著作《艺苑 名人传》(Lives of the Artists)中写道:“索多马( Sodoma)说,他的画笔会 随着金钱的乐音而起舞”, 而佩鲁吉诺(Perugino)“ 为了钱可以没有底线”。乔 舒亚·雷诺兹(Joshua Reynolds)将他的艺术与收 入紧密联系在一起:请他画 整幅肖像的费用是请他只画 头部的四倍。 艺术与金钱之间的联系 是亲密而长久的。艺术买卖 虽不是最古老的职业,但历 史也相当悠久了。但这不仅 仅是一个关于年代或者寿命 的问题。我们从艺术市场的 这一历史中可以看到,交易 、经济、政治和法律都在品 味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 色——至少跟收藏家们扮演 的角色一样重要;而归根结 底,收藏家们自己也是受经 济或者政治活动支配的。正 如理查德·海纳(Richard Herner,当时还在科尔纳吉 [Colnaghi]画廊)指出的那 样,经纪人处在感受伯纳德 ·贝伦森(Bernard Berenson)钟爱的触觉价 值(tactile value)的最佳 位置上。而且,“过去几乎 所有伟大的艺术史学家都跟 商业艺术世界保持着密切的 关系,这不是无缘无故的, 因为后者在实践和经济方面 都为史学家的工作增添了活 力”。然而,收藏的历史整 体上还是比交易的历史要久 上许多,历史中的一项主要 元素实际上被排除在外了。 这本书就是为了尝试修正这 件事,至少是部分修正。艺 术品的价格不是艺术品身上 最重要的因素,在它们的历 史中也不是最重要的方面, 但也不能因此就忽略价格。 然而,能直视“艺术与金 钱”的问题是一回事,而按 照艺术市场——经纪人、收 藏家、拍卖行——的自我评 价来看待它们又是另一回事 。如果不势利,艺术世界就 不存在。确实,在智力领域 里,艺术势利起来无出其右 。 那就让我们开始吧,也 就是继续的意思。一个“画 廊”中的“廊”,并不是用来 学习的静修之所,不是展现 更加高贵志向的地方。一个 画廊就是一 导语 马奈和曼哈顿,是印象派绘画的先驱和美术馆画廊林立的艺术中心,是19世纪的欧洲和20世纪的现代世界,是艺术家及其作品和引领潮流的艺术市场。 从马奈到曼哈顿,是从一个时空到另一个时空,二者以艺术为媒介遥遥关联,勾画出一幅关于世界艺术市场的图景,被时光晕染,渐至缤纷繁茂。 成就那些伟大作品之伟大的,是“马奈”,亦是“曼哈顿”。 后记 《加谢医生的肖像》拍 卖之后,生活跟之前那些年 就不一样了。但从本书所写 的历史中可见,对无论政治 、经济或社会各领域的世界 大事,艺术市场的反应总是 很灵敏,即便有曲折反复, 有些持续得还比较久,艺术 市场还是在过去的500年中 成长了起来。当我们回顾这 个时期,尤其是通观19世纪 ,能否看到什么长期的趋势 呢? 我认为可以在三大领域 做出推断,因为其证据前后 比较一致。第一个领域里总 体来说是好消息,第二个领 域里的消息不好,在第三个 领域里的推论对收藏家是好 消息,而对拍卖行则不那么 好。 首先,我要请读者参看 本书的附录A。它显示了从 1715年开始有系统记录之 后,那些破纪录画作的真实 (1992)价格。这个图表 很说明问题,它的形状是这 样的: 也就是说,这个图表可 以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都 由一个坡度代表,但基本上 都是直线。第一个区块的直 线从1715年一直持续到 1830年到1855年前后,简 单地说,记录的是每年 13870美元的涨势。从 1830-1855年到1985年,图 表再一次呈现了直线,但这 个坡度显示出的增长率高得 多,也就是一年12.8万美元 ,几乎是之前的10倍。 1985年到1990年间的增长 率又提高了,而其增长率如 何,现在说还为时过早,但 在这篇后记里我还会再回到 这个话题上来。 第一个转折点出现在 1830年到1855年,这很好 理解,因为这些年中,社会 性质发生了变化。拿破仑战 争带来的动乱结束了,西欧 终于从以农业社会为主的状 态中摆脱出来。工业革命扎 下了根,各个帝国的版图迅 速扩张,一个全新的中产阶 级崛起了。对艺术市场最重 要的是,一种新型的财富被 创造了出来,其现金流动性 大得多,这些财富不再跟土 地捆绑在一起了。因为这些 因素,购买艺术品更容易了 ,因此也更为流行,于是就 出现了价格暴涨。在接下来 的大约130年中,上扬的趋 势是非常稳定的,这对未来 具有重要意义。这个时期即 便有政治、社会和金融局势 的上下波动,但按照实际货 币价值计算,顶级艺术品的 吸引力一直在稳定地上升。 除了19世纪创造出来的新型 财富,我们因艺术提供的美 学和精神滋养而对它产生的 欣赏和依赖都在不断增加, 这些都有助于其价格的稳定 上升。图表的这个部分透露 出一个明显的信息:艺术市 场将继续进步。这个图表只 以破纪录的画作为基准,但 就因为它们是最好的,所以 它们对这个讨论来说也最为 可靠。 图表在1985年出现的转 折很让人怀疑是《国际广场 协议》的后果,但这个协议 本身也是日本等远东国家在 数年经济发展之后的结果。 我们尚无法说出它是否对这 个图表的形状造成了本质上 的改变。其实在1992年中 期,艺术市场的统计数据倾 向于认为,1985年到1990 年这个时期是不同寻常的, 并且市场总体是回到了 1830年到1985年的坡度上 。如果我对上一个转折点, 也就是1830年到1855年这 个的解释是对的(可以用来 购买艺术的财富类型发生了 改变),那么日本投入大量 资源的电子革命就可能同样 对世界造成了系统性改变。 这看来是比较合理的,但作 为理由也许太过简单。日本 的诸多丑闻明显也产生了影 响,但新的模式真正形成还 需要一定的时间。 这个图表也证明了我们 在第38章就艺术和投资进行 的讨论。实际上,如果有人 将附录A和第38章的一些表 格都考虑进去,那么他就不 仅能解开“艺术作为投资”这 个谜题,也能解释出艺术市 场的心理。在这些图表的基 础上,我们可以得出三个明 显的结论: 1.顶级艺术作品的实际 金融价值会一直很高。 2.顶级以下的艺术品不 是好的投资对象。 3.总体来说,艺术作为 短期投资手段是有风险的, 但如果你选择得当,其收益 还是比你选择错误的要大得 多。 市场顶端画作的表现说 明了,为什么总有富裕而聪 明的人愿意支付史无前例的 价格:从长线来看,如果你 想要赚大钱,那稀有且重要 的艺术作品是你唯一能买的 类别。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拍 卖行总是依靠这样的作品来 打广告。纪录对人们有着独 特的吸引力。此外,“艺术 作为投资”的想象永远都笼 罩着最梦幻的粉色光晕。但 上面三条结论给出的信息是 ,想要将艺术市场描绘得类 似于其他市场——也就是, 长期稳定且可以预测——的 努力都使错了地方。就像我 们在第38章看到的那样,总 体上来说,艺术不太能赚钱 ,都不太能顶住通货膨胀的 压力。将它看作一种投机, 一个你可能承受巨大损失, 也可能获得巨额收益的竞技 场,这样才更为刺激,其实 也更为恰当。从这个意义上 讲,投机者——包括那些拿 着“金余”(多余的金钱)的 日本人——的态度才是正确 的。说出来可能让人不舒服 ,或不招人喜欢,但艺术就 是一个投机市场。 …… 首先值得提醒的是,在 这个报告发表一年之后,艺 术市场突然发生暴跌,到了 本书写作的时间(1992年 夏天)仍然有待复苏。对亚 历克斯·布朗的投资建议真 是迎头痛击。我们将忽略报 告里的拼写错误和自 书评(媒体评论) 沃森凭借睿智的语言和 对细节的敏锐洞察,完成了 “关于现代艺术市场发展的 综合描述”。他以凡·高《加 谢医生的肖像》拍卖的幕后 记录为切入点,讲述了拍卖 从“许可欺诈”到“当代伟大 的观赏性行为”的演变历程 。塑造现代艺术市场的影响 因素包括国际上的诸多人物 、波动的经济状况和不断变 化的品味,作者通过对这些 因素的梳理,为读者“精致 而优雅”地展现了当今的艺 术市场。 ——《图书馆杂志》 (Library Journa) 这是我读过的有关艺术 经济学的最睿智、最精辟的 作品,尤其是从历史的角度 对“二战”以来该领域引人注 目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独特的 视角。 ——安德烈·艾默里奇 (André Emmerich),美 国著名画商,安德烈·艾默 里奇画廊创始人 精彩页 曼哈顿的5月,一个温暖的晚上。闷热、晴朗的一天正在转阴。一间位于四楼、装饰着木墙板的办公室俯瞰着59街和公园大道(Park Avenue)的夹角,两个男人坐在办公室的一张桌子边上。每个人的面前都摆了一份拍卖目录,而这场拍卖会将于不到半小时之后,也就是晚上7点在楼下开始。两个男人中较高的叫克里斯托弗·伯奇,是佳士得拍卖行在美国的总裁和首席执行官,他将担任当晚拍卖会的拍卖师。一如往常,他独饮着一杯苏格兰威士忌来安神。另一个叫迈克尔·芬德利(Michael Findlay),是个长相讨喜的精干小个子,头上的细发正开始变得稀薄。他是佳士得印象派部门的负责人,此刻他已经紧张到什么也喝不下。 这两个人的紧张是完全有理由的。不到30分钟之后,伯奇将以杜米埃(Honore Daumier,1808—1879)的作品《橱窗》(Un étalage)开启当晚的拍卖会,这是佳士得本季最重要的拍卖会的第一件拍品。而本场拍卖会的明星单品是文森特·凡·高的杰作《加谢医生的肖像》。这件作品完成于几乎整整100年之前,也就是1890年6月3日到5日之间;仅仅六周之后,凡·高就自杀了。很多人将这幅画视为史上被拍卖的最重要的艺术作品之一,对这幅画4000万—5000万美元的拍卖预估价也能看得出来。它很可能打破之前拍卖一幅艺术作品创下的世界纪录——同样来自凡·高的《鸢尾花》(Irises)于1987年11月拍出的价格,5390万美元(含佣金),是由佳士得的劲敌苏富比拍出的。然而伯奇和芬德利担忧的并不是这个纪录能否被打破,而是这幅画到底能不能卖出去。四个月前,也就是1990年1月25日,当他们发布这场拍卖会的预告时,艺术市场刚刚走过了一个卓越的十年,这期间印象派画作的价格增长了940%。仅仅过去的两年中,涨幅就达到了153.4%。这个繁荣期还碰上了美国的税率变化,这使百万富翁们捐献藏画给美术馆的好处不再那么可观,也就意味着那些意义更加重大的杰作在不断地流入市场;《加谢医生的肖像》,以及两天后将在苏富比拍卖的、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的作品《煎饼磨坊的舞会》(Au Moulin de la Galette),共同将这一潮流推向了巅峰,而后者的拍前预估价也在4000万一5000万美元。但在宣布这场拍卖会和事件本身发生之间,世界的经济状况却开始发生转变,而且确定是转向较差的一面。2月19日开始的这周里,东京股市跌了2569点,也就是下降了6.9%,这是自1987年10月股市在世界范围内崩盘以来的最大滑坡。台北股市的下跌同样剧烈。4月的伦敦有几场拍卖活动,结局都堪称灾难;尤其是苏富比的一场俄罗斯当代艺术拍卖活动,其中76%的画作都没有拍出,因为它们都没有达到它们的“保留价”,也就是画作所有者想要的最低价。就在前一晚,在总部位于日内瓦的拍卖行哈布斯堡-费尔德曼(Habsburg-Feldman)举行的一场印象派和现代绘画作品拍卖会中,85%的画作因没有达到它们的保留价而被“购回”。(“购回”即拍卖公司的行话里没有卖掉的意思。) 所以伯奇和芬德利就与这样一场拍卖会近在咫尺:这或将成为他们最伟大的胜利,或者会是他们最昂贵、最显眼的惨败。佳士得位于公园大道的办公楼是老德尔莫尼科酒店(Delmonico Hotel)建筑群的一部分,紧邻著名的雷吉内夜总会(Regine's Night Club)。在过去的几天里,这座办公楼里一直人头攒动,其中有卖家、观众、安保人员,有来自欧洲、美国和日本的业内人士,以及来自欧洲、美国和日本的媒体——可能甚至还有一些买家。然而在大约一小时前,一种恐怖的静默笼罩了这座建筑。为保证今晚拍卖会成功而能做的所有事项都已经完成。音响系统已经被检查了又检查,座次表被核对了又核对,早上突然烧坏的货币兑换器也被从多伦多飞来的救急团队修好了。作为今晚的主角,《加谢医生的肖像》已经被装在旋转台上,底座合适,聚光灯打的位置也正确。晚上6点,遮光帘被拉了下来,再做任何改变都来不及了。现在更重要的是,大家能抢到一个安静的地方休息,放松并整理好思绪。当这座建筑的其他部分都已经沉寂时,唯一还有动静的地方就是洗手间;员工们在那里更衣,男士穿上晚礼服,女士套进礼裙。 在办公室里的伯奇刚换完衣服,杯子里还留着一指深的威士忌。他必须把时间掐得刚刚好。如果他喝得太快,酒劲儿就会太早过去;太晚喝的话,他上拍卖台时神经还依然在紧张。窗外的街上充斥着汽车嘈杂的鸣笛声。黄色的出租车和黑色的豪华轿车在外面排队候场,向东一直排到布卢明代尔百货商店(Bloomingdale's),向西则排到了皮埃尔酒店(Pierre Hotel)。1200位盛装出席的男女把这里搞得水泄不通。 伯奇最后看了一眼目录中的《加谢医生的肖像》。这个老男人看起来神色忧伤,就像凡·高自己形容的那样,他带着“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忧伤表情”。威士忌的酒劲显然还没发作。伯奇饮尽了他的“帝王”(Dewar's),看了一眼手表:6点50分。他拉直领带,抓起拍卖师手册,离开了办公室。这场经过6个月准备的拍卖会,最后一幕即将拉开。 P9-1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