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甲子往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许会斌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蹉跎岁月似梦烟,人生六十弹指间”,《甲子往事》以质朴平实的语言记录了作者从孩提时代到退休为止苦难奋进60年的足迹,是其对不同人生发展阶段和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变化的一个侧记。全书共分十篇,既有作者对苦难天真的儿时生活的温润回忆,也有作者对艰苦拼搏、砥砺奋进的学生时代的真情回望;既有作者对秘书工作、对36年建设银行大变局的深切体悟,也有作者对父母和亲友的无尽思念。崇高的家国情怀与伟大的时代变迁交织在一起,带给我们别样的感动、共鸣、勇气和干劲儿。
作者简介
许会斌,山西芮城人,1983年毕业于辽宁财经学院(现东北财经大学)基建财务与信用专业,高级经济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历任中国建设银行批发业务总监(总行高管)、总行公司机构业务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银行河南省分行行长、党委书记;建信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建设银行个人银行业务部总经理,营业部总经理,个人金融部总经理、个人银行业务委员会副主任等。曾兼职北京大学儒商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哈尔滨高等专科投资学校客座教授、中国银联董事、中国投资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投资学会会长、《当代金融家》杂志专栏作者等。主编中国建设银行《个人客户经理培训教材》(200万字),参与组织编写《对公信贷业务培训教材》等;著有《说商道帮》、《说行道长》、《商业银行个人业务丛书》(一套九本)、《当代储蓄理论与实践》等书.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曾荣获中国建设银行十大突出贡献奖、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多次科技进步奖、河南省五一劳动模范、河南省金融系统先进工作者;曾被评为中国基金风云榜——基金行业风云人物、投资者最认同公募基金领军人等。
目录
第一篇 苦难而天真的儿时
一 苦水中泡大的童年
二 内乱中度过小学时光
三 顽皮自在的少年岁月
第二篇 艰辛而发奋的中学时光
一 吃了两年“开水灶”
二 离家25华里的芮城中学
第三篇 高考使我掉了15斤肉
一 老师和同志们的鼓励,坚定了我参加高考的决心
二 全力以赴,备战大考
三 克服种种困难,终于金榜题名
第四篇 难中拼搏的大学生活
一 无知可笑的报到之旅
二 大学教学模式颠覆了我的思维和认知
三 休学没有摧垮我的意志
四 勇闯学习和学术一流
五 实习出“真知”
第五篇 我做秘书的日子
一 在公社办公室做秘书
二 给总行领导做秘书
三 秘书工作的感悟
第六篇 亲历建设银行36年大变局
一 改革开放使建设银行“脱胎换骨”
二 中央适时定位,催生建行战略性转变和重大举措出台
三 在不同岗位亲历且印象深刻的重大事项
第七篇 职业生涯启示录
一 “三个认知”要吃透,管理相连竞自由
二 思路决定出路,布局决定结局
三 班子硬、作风正,各项工作能推动
四 人叫人干人不干,政策调动千千万
五 创新是动力,竞争是实力
六 营销谈判须智慧,破解僵局找关键
七 联动威力大,携手共发展
八 服务无小事,质量是生命
九 风险合规不去抓,持续发展问题大
第八篇 难忘的“第一次”
一 第一次学术论文发表
二 第一次在国际论坛上演讲
三 第一次出版专著
四 第一次承担总行科研课题并获奖
五 第一次应邀在北大举办的研讨会上演讲与对话
六 第一次接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采访
七 第一次在广播电台接受政风行风评议
八 第一次被聘为客座教授
九 第一次应邀在梯子教育做讲座
第九篇 节俭朴素伴我前行
一 挂在门前的掸子
二 儿童节的裤子
三 手艺高超的修鞋匠
四 一件心爱的军上衣
五 一件印有大学标识的背心
六 落在饭桌上的几颗大米粒
七 姑妈的筷子
八 岳母的针线书
第十篇 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
一 童年生活记忆中的慈母
二 能工巧匠的严父
三 在最难和痛苦时,父母亲给予我温暖和勇气
四 点滴孝心令父母久久记挂
五 与父母在最后的日子里
后记
序言
这是一部记录我从孩提
时代到退休为止的生活和工
作的重要往事传记。“蹉跎
岁月似梦烟,人生六十弹指
间。”这是我在退休欢送会
上的一句感慨之言。六十年
不知不觉过去了,闲暇之余
,我静静思考了自己六十年
来艰苦拼搏的生活和工作的
轨迹:生在“跃进”年代,长
在“困难时期”,苦在“上山
下乡”末尾,忙在改革开放
之后。回顾六十年的历程,
有欢乐、有幸福、有进步、
有辉煌,但更有苦难、有艰
辛、有奋斗、有拼搏,可谓
苦难与辉煌并存!为什么要
写《甲子往事》?缘由如下
。第一,六十年来,我们国
家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成立
初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
时代,国之实力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每一个变化都
令人浮想联翩。打我记事起
,经历了“吃不饱,穿不暖”
、“三年经济困难”、“四清”
运动、“以阶级斗争为纲”、
十年“文化大革命”。社会物
资匮乏,凭票供应,穿戴“
老三色”(蓝色、黑色和草
绿色),富家“老三件”(自
行车、缝纫机、手表)。“
一大二公”(人民公社的两
个特点)的计划经济体制,
越来越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和
阻滞社会的进步。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
了改革开放的大幕,百业待
兴,国家迎来了新的曙光、
中国人民从“站起来”逐步走
向“富起来”。特别是党的十
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
引下,中国在政治、经济、
科技、文化、国防、军事、
外交等各个领域有了更多更
大的话语权,巍然屹立在世
界东方。我们正是跟随着祖
国前进的脚步,走到了今天
这样的小康社会,我要用自
己的切身经历和体会,真实
反映这六十年的大变迁。第
二,六十年来,我从艰难困
苦、发奋拼搏中一路走来,
每一步都刻骨铭心。无论是
在学龄前的缺衣少食,还是
上学后十几年的艰辛生活;
无论是在煤油灯下的孜孜不
倦,还是在高等学府的不懈
努力;无论是在乡镇土地上
的摸爬滚打,还是在国家机
关里对职业的探索追求,我
始终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
印地去书写火热的人生。坚
持党叫干啥就干啥、祖国的
需要就是我的追求。从业以
来,历经综合、零售、批发
、市场四大条业务线,历经
科长、处长、部门总经理、
省分行行长兼党委书记、总
行批发业务总监(高管)、
合资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等各种岗位和角色的转换。
每走一段、每换一岗,都倾
注和付出了我大量的心血与
汗水,都留下了我坚忍不拔
、勤学苦钻的身影。为了分
享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把这
些感悟传承下去,我进行了
精心总结,以期对后辈成长
有所帮助。第三,六十年来
,新中国的银行业从从小到
大、从内到外、从弱到强,
每一步发展都推动了经济社
会的前进。作为恢复高考第
二年、全国统考第一年的大
学生,我乘着改革开放、百
业勃兴的东风,在意气风发
、充满理想情怀的年代,如
饥似渴地读完大学,有幸进
入国家机关——中国人民建
设银行总行(建设银行原来
的称谓),见证了中国经济
、金融改革开放以来许多重
要的历史时刻,更亲历了建
设银行从财政、银行双重职
能到专业银行职能,从专业
银行职能到商业银行职能,
从商业银行职能到股份制银
行、上市银行、综合性银行
职能转变的全过程。这一路
走来,银行的服务理念、服
务渠道、服务方式、服务领
域、服务手段等都发生了脱
胎换骨般的变化,取得了可
喜的巨大成绩,并走在国际
国内同业的前列。为了将这
些大变革完整地记录下来,
并发扬光大,我仔细回忆并
认真梳理了建设银行这几十
年来不平凡的发展壮大的历
程。
……
如何才能写好本书?我
思量了很久很久,既不想沿
用过去的一些套路,把它写
成流水账,又不想把它写成
松软的“豆腐块”。考虑再三
,还是结合我六十年来生活
和工作的实际,采用“五个
相结合”的方式,完整、系
统、有重点地做一描述。一
是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在撰
写《甲子往事》时,我突破
了传统记叙文平铺直叙写作
的特点,只对每个重点故事
、重点环节、重点人物、重
点细节进行了重点描述。比
如,在“我做秘书的日子”、
“难忘的‘第一次””和“与父母
在一起的日子”等篇中,注
意描述最难忘的事件,同时
又进行必要的议论和感情抒
发,以期给读者留下思考和
启示。二是谈生活与讲职业
生涯发展相结合。本书是一
部生活工作的纪实性故事集
,同时又是以我职业生涯为
主的回忆录。在描写曾经的
学习、生活环境时,坚持实
事求是的态度;在总结职业
生涯发展时,又本着抓大放
小的思路。虽然二者反映的
情况和内容不同,但在思想
性和目的性上趋同。三是抓
重点与描述细节相结合。六
十年来,我走过很多路、遇
到过很多人,职业生涯中经
历的岗位和从事的工作也很
繁杂,哪些是主要的,哪些
是次要的,哪些是对自己、
对后人有重大影响力和有所
借鉴的,对此,我采取了去
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方法。
同时,对一些重大情况和有
影响的往事,在细节描述上
能细则细。比如对儿时故乡
的印象和个性表现、对中学
和大学时代如何
导语
六十年的往事,六十年的蹉跎岁月。苦水中泡大,拼搏中进取,从业中守正,百炼中成才。
本书突破了传统记叙文平铺直叙写作的特点,只对每个重点故事、重点环节、重点人物、重点细节进行了重点描述。
本书是一部生活工作的纪实性故事集,同时又是以作者职业生涯为主的回忆录。在描写曾经的学习、生活环境时,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总结职业生涯发展时,又本着抓大放小的思路。
后记
本书是作者苦难奋进六
十年的足迹或记录,是对不
同人生发展阶段和中国改革
开放、发展变化的一个侧记
!全书共分十篇,每篇反映
的内容都颇具特点和闪光点
。在撰写此书过程中,我主
要依据几十年生活和工作的
“备忘录”,以及父辈、同学
、同事、家人及好友的一些
回忆和点评;参考了我所著
《感悟:银行经营管理之道
》一书(中国金融出版社出
版)、《亲历建设银行三十
五年大变局》(《银行家》
杂志发表);还参考了《中
国建设银行史》,以充实和
佐证我的主要经历的真实性
、可靠性和前瞻性。在成书
之前,本书部分篇章的内容
曾被一些报刊及网络等刊用
。在撰写过程中,黄文韬、
常璐、许芮、南瑞萍、侯英
杰等同志,在打字、插图方
面做了许多具体工作,特别
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前
社长谢寿光同志以及恽薇、
贾立平两位编辑,给予我许
多很好的修改完善的建议,
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观点内容有不妥和
文字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
者斧正!
许会斌
2023年4月3日于北京
精彩页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出生在中条山之南黄河岸畔的山西省芮城县东垆乡许八坡村。这里地处沟坡地带,交通不便,人口当时有400人左右。但是,这里在历史上有着人杰地灵、风景秀丽之美称。在许八坡村南头的黄河岸畔,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这样记载:许八坡是芮城县的文明古村,历代人文荟萃,闻名遐迩。据史载,明朝的地舆学家许天官——许进,在视察黄河时发现魏豹城西杨家寨东有一椅子式泵地,贫地左右有两条沟涧,蜿蜒崎岖,逶迤南下,溪水潺潺,草木葱葱,仁山智水,钟灵毓秀,乃一块风水宝地,有帝王之相。许进即令其八儿子许论,从河南省灵宝县城“八和巷子”迁居此地,并命名为许八坡。可见这块风水宝地,是祖先文明的象征和荣耀。
然而,历经四百多年风雨的洗礼和社会变革,沟坡村的自然环境已经没有往日的“秀色可餐”,有的只是令人生畏的历史性大变迁:土地干涸、风沙很大、十年九旱、靠天吃饭。同时,黄河经常泛滥,沟坡和滩地的收成呈现广种薄收、自然生长的态势。在这块土地上,世代辛勤劳作的村民,就是过着这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生活……
一 苦水中泡大的童年
出生在这么一个拥有厚重历史的沟坡村,面对着自然和时代的重大变迁,我为先民悠久的文明而自豪,也为现实的贫瘠和困境而煎熬。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正处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作为生长在沟坡一带的我们,整天吃不饱、穿不暖,挣扎在极度贫困线上,这给我童年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在许八坡村,我的家族是望族,人丁兴旺,父辈的堂兄弟共有六大门,常姐妹有5位 到我们这一辈更是叶繁枝茂,堂兄弟这一辈有15个,堂姐妹有19个。我家又是六大门中兄弟姐妹、子孙后代最旺者之一。
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家人最多时达到11口,上有爷爷、父母,下有兄弟姊妹5人,还有大嫂、侄儿、侄女3人。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在那个凭挣工分吃饭的人民公社年代里,我家总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过得极其艰难。尤其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家里那时有9口人,村子里办的食堂,每天都是“稀多稠少”,凭票吃饭,限量供应,全家整天为吃喝奔波和发愁。那时作为家里年龄最小的我,只有两三岁,白天在食堂吃不饱,晚上饿得不行就独自一人,顶着月亮,到窑头上面的玉米地里,把刚长出来的嫩芽用小手拧下来啃。家里大人经常在晚上为找不到我而发急。
我的童年很悲惨。据父母说,小时候我的头上生出许多脓疮,为此专门到邻村请大夫治疗,也没能治好。夏天来临后,还惹来许多苍蝇,谁见了都觉得恶心和害怕,家里人也都很可怜我。尽管我是家里的“多头”,意思是家里孩子多,我是多余的(上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但我的爷爷喜欢孙子,就每天不停地往我头上吐唾沫,给我擦洗脓疮。他说唾沫能消毒,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半年后竟然把我头上的脓疮治好了。我记得从三四岁开始,我就和爷爷住在一个窑洞里,睡在一张炕上,平时他给我治头疮,早晚我为他倒尿盆,直到爷爷意外跌倒,于1969年冬天去世,七八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守护在爷爷的身旁,爷爷救我一命,我伴爷爷度过晚年。
劳动,是穷人家孩子的本分,也养成了我吃苦耐劳的习惯。四五岁开始,我就与六叔家的许斌弟等小伙伴到沟坡地带或河滩里拾柴割草,很多时候由于柴草过多、过重而拿不回来,经常是母亲到河滩或沟坡地去接我。当时,村里人形容我挑担子、背东西过多的样子为“人小志气大,只见东西不见人”,意思是我太好强,背的东西和挑的担子超过负荷,与本人的身体不太相称。父母看到后,更是心疼,经常对我说:“一寸骨头一寸力,千万别强求了,那样会影响你长个儿。”但我还是硬头不屈。在我的印象里,从上小学开始,每逢周末或寒暑假,我经常是早早就到沟坡拾柴割草,不知有多少次是伸手不见五指才回到家中。
记得有一年夏天,那时我可能有七八岁,刚下到河滩的沟坡处割草,忽然间电闪雷鸣,下起了倾盆大雨,我就急匆匆往家返,谁知道泥泞的陡坡就像通天的滑板,走一步滑几步,全身衣服被雨浇了个透,手里的箩筐也被甩出去老远。我用镰刀扎地,想一步一步稳住,但根本无济于事,只有100多米的陡坡,我足足爬了半个晌午。回家后,我整个人像泥水浸泡过似的,母亲、家里人都吓坏了,也急坏了。我那虽说瘦小但如皮筋似的身体瘫软在院子里,请本村的大夫一量体温,竟然发烧到40多摄氏度,病了足足半个多月。身体恢复后,我仍然周而复始地拾柴割草。记得那时一有空闲,我总是帮家里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也养成了我一生勤奋苦干的秉性。
小时候,过年是幸福的,是令人渴望的,也是令我心酸和难过的。在靠工分吃饭的年代,由于家里吃饭的人多,挣工分的人少,每年到头总是入不敷出,过大年就是一种难过和不安。小孩子无法体谅大人“无米之炊”的难处,总想吃香的、喝辣的、玩好的。不管怎样,父母还是千方百计从邻居那里借粮借钱,就是再难也要让孩子们欢天喜地过个年。记得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2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