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东汉清议与士人文化新变研究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孙立涛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以东汉士人清议活动及由此引发的士人思想变化作为研究对象。对清议的文化含义和古代清议传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系统梳理了东汉士人清议产生的时代因素和文化背景,并就党人清议和名士清议的表现形态及其政治性与舆论性进行了探讨,补充或纠正了前人相关成果中的不足。在对清议的方式与传播方法作出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由清议活动衍生出的士人文化类型,并就清议与散文尤其是述德性碑文创作的关系、清议活动中的谣谚艺术及其政治文化意义、名士品评人物过程中新创的题目文化及其影响三个方面,作出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并述及汉世之后清议的走向与清议传统精神的延续情况。
作者简介
孙立涛,男,文学博士,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及青岛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多项,已出版《崂山道教题刻研究》《东汉清议与士人文化新变研究》等专著,在《文学遗产》《孔子研究》《民族艺术》《北京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节 前人对清议的关注与研究
第二节 关于汉代“清议”研究的思考
第三节 本书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第一章 “清议”含义与清议传统考察
第一节 “清议”含义解析
第二节 汉魏六朝清议传统考察
第二章 东汉士人清议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选官制度与乡邑清议并存
第二节 教育政策促使儒士群体不断壮大
第三节 儒家价值传统与政治形势的冲突
第三章 东汉士人清议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一节 东汉后期政治运动与党人清议
第二节 汉末人物品评与名士清议
第三节 汝南“月旦评”与人伦臧否
第四章 东汉清议与士人文化的衍生
第一节 士人清议的方式与传播方式
第二节 作为清议传播方式的称号文化
第三节 作为清议方式的散文创作
第五章 清议与汉末碑文
第一节 碑文演进及其性质简考
第二节 清议促成汉末述德性碑文兴盛
第三节 清议与汉碑文学的融合
第六章 清议与汉末谣谚文化
第一节 《后汉书·党锢列传》序以谣谚揭示党议源起
第二节 谣谚在清议活动中的创作与应用
第三节 谣谚舆论功能在汉末强化的社会根源
第四节 清议活动中时政类谣谚的文化价值
第七章 清议与汉末题目文化
第一节 题目的含义及其与清议的关系
第二节 题目的表现特征及其文化意义
第三节 题目文化渊源探析
第八章 清议在汉晋时期的走向及其价值与影响
第一节 汉晋时期士人清议的走向
第二节 清议的精神价值与政治文化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本书主要以东汉后期的
士人清议活动及由此引起的
士人文化新变作为研究主题
。士人在中国史上的作用及
其演变虽然是一个十分复杂
的现象,但是无可争辩的是
,“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
新自始至终都是士的中心任
务”,士人阶层“基本上反映
了中国文化的特性”。而具
体到本书来说,士人包括东
汉那些有道德、有学识的士
大夫官员、太学诸生以及未
入仕的处士等,而士人文化
即由这些人延续或新创的各
类社会文化。
“清议”一词概出现于魏
晋时期,历代史家学者对其
理解不尽相同,它主要指东
汉末年士人议论时政和品评
人物的行为,其间体现出较
强的舆论性和政治性。汉魏
六朝时期,随着清议风气的
发展和贤人士大夫的提倡,
清议一度被统治者所利用,
或把其与选官制度相结合,
或把其用作监督士人言行的
方式,而清议的属性也由非
官方性的议论融入了国家政
治体系之内。
东汉后期能产生影响力
甚大的清议活动并非偶然,
这既有现实政治上的因素,
也有社会制度层面的深层原
因。东汉后期,外戚、宦官
专权,社会混乱、儒家伦理
纲常的破坏,是引发士人清
议活动的直接原因。而汉代
选官制度中参考的“乡里清
议”对士人观念的影响,学
仕结合的教育政策导致儒士
群体的扩大和他们政治使命
感的增强,则是引发士人清
议活动的内部因素。
东汉末年的清议活动主
要表现为党人清议和名士清
议。东汉中后期,太学诸生
与士大夫官员联合构成“部
党”,他们以儒家伦理道德
观念为依托,大肆营造舆论
反对宦官擅权、反对公卿违
礼背德的行为,此政治斗争
即被称为党人清议,其中宦
官集团是他们抨击的主要对
象。名士清议特指在东汉后
期政治运动和品藻之风中脱
颖而出的大名士对人物的品
评、识鉴活动。名土清议之
所以能够形成较强的舆论,
是因为他们的论断较为准确
,能折服士人;在其周围聚
集着一批属吏和门徒,容易
形成舆论中心向外扩散;东
汉末年社会上存在着仰慕名
士的浓厚风习。汝南许劭、
许靖兄弟主持的“月旦评”是
名士清议的代表。
东汉后期,士大夫既是
清议活动的参与者,又是社
会文化的承担者,故而在清
议过程中或受清议活动的影
响,土人文化的新变是显而
易见的,这既包括文化形式
本身在清议活动影响下的发
展演变,还包括因清议活动
而衍生出的士人新文化。具
体来说,土人文化主要体现
在清议的方式或日传播方法
上。“清议”有口头议论,有
文字议论,故清议过程中对
口头文化和书面文化皆有运
用。口头文化主要指在清议
的社会传播中,土人对传统
的称号文化、谣谚文化的运
用,以及在品评人物过程中
名士新创的题目文化。书面
文化主要指士人因清议而创
作的章奏体政论文,以及在
人物品评风气下出现的品评
类散文、地方郡书、人物别
传、述德性碑文等。
相关的章奏体政论文,
与之前相比,从内容上来看
,增多了抨击宦官之害和申
救党人的文字;从风格上来
看,由于抗愤激昂的情感注
入行文,从而具有了昂扬奔
放的气势感。此外,善于人
伦臧否的名士,总结人物品
评的经验和意义,创作出识
鉴人物的理论性著作;一些
文人士大夫把人物品评诉诸
文字,从而促进了人物品评
类散文的发展。受此影响,
又相继出现了一些品论历史
先贤的郡书类散文;一些品
评当世大族人物的家传性散
文在东汉末年也逐渐产生。
与郡书和家传性散文相似,
当时还出现了人物别传类的
散文。述德性碑文可看作人
物别传的特殊形式,它在东
汉末年大量出现,这是由于
清议活动催生出撰作碑文的
主体,同时碑文本身也是清
议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清
议的目的与碑文的主旨也是
一致的。因述德性碑文的撰
作者多是学识素养较深的儒
士,所以碑文在实用之外,
其在写作手法、行文语言和
情感表达上,又表现出较强
的文学色彩。
我国称号文化和谣谚文
化源远流长。称号发展到东
汉,已完全成为一种大众化
的社会文化,士人将其运用
于清议活动中,舆论效果明
显。谣谚文化在汉代有较为
适宜的生长土壤和广大的接
纳群体,它在清议活动中表
现出很强的舆论宣传功能。
范晔《后汉书·党锢列传·序
》即是以谣谚揭示党人之议
的源起和发展的。清议之士
用谣谚标榜同类、歌颂同类
,用谣谚抨击宦官集团的不
法行为,用谣谚品评某些社
会现象。在此期间,谣谚不
仅具有较高的政治价值,而
且展现出一定的文化价值,
从中又可观览谣谚创作群体
的扩大和谣谚艺术地位在士
人心目中的提升。
“题目”是东汉末年名士
清议的一种议论方式,又是
从清议中衍生出的一种士人
文化,近似于一种清雅之议
。题目内容同时又是经典化
的士人评语,它的产生与早
期的称号文化、谣谚艺术有
着一定的内在联系。题目文
化不仅充实了汉晋士人的生
活方式,而且促进了语言艺
术的提高和文人文学的发展

汉世之后,清议逐渐向
清谈演进,但二者间的演进
并非简单性的发展与承续式
的衔接关系,而是一个交错
发展、主次升降的过程。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7: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