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19世纪中期,八破画在中国发展起来。这类作品虽画面破损或略带焦痕,却以格外具象的手法,逼真呈现出书法、拓片、绘画及善本书页等文化遗存。无论是虫蛀的书迹、破损的书页、烧焦的画作,还是那个年代的短时效物品,如广告、票据和盖邮戳的信封,在这类画作上都可以被完全随机地、像碎片一样自由拼合。而这种堆叠散落的构图,既是对文化传统消逝的映射,也寄托了对受画人的美好祝愿。 这是一本探索中国视觉文化中“八破”起源的著作,以图文相间的形式,概述八破画的源流、介绍其重要画家及他们的代表性作品、阐释它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兼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白铃安现任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中国艺术部主任,她在波士顿出生成长,却精通中文,并对中华文化和艺术非常着迷。让我们随她一起,踏寻中国传统艺术中被遗忘的碎片,追索八破画如何开枝散叶,继而在众多艺术家笔下发展成一种既精彩又具有创造力的绘画样式。 目录 馆长前言 八破的根源与发展 解读八破画 八破作品图录 注解 插图图注 鸣谢 索引 序言 中文版序 发掘一种失落的艺术形式 在古 董市场的杂物堆中,20岁的我被一件挂在墙上的 、出乎意料的作品吸引。那是一幅中国卷轴画, 但看起来却像一张拼贴。我驻足观看,眼睛在画 中尘封的瓷器和随意的木制品间流连,然后聚焦 于画面特异的构图模式:不是山水,不是人物, 也不是瓶花清供;没有纵深感,也不刻意营造体 量。图像就静静悬停在画作的表面,好似随意散 布的纸张,随风飘落,然后粘在它们降落的地方 。而画面中破损的书画作品,乍看像是对中国艺 术传统的冒犯,甚至反叛。 不过,我对这类图 像并不陌生。从小,我家人就对抽象艺术和拼贴 作品兴趣浓厚,比如他们热衷布拉克、杜尚、毕 加索的作品,而且我家人自己也创作作品。这些 构成了我人生中的基本趣味。然而,随着长大, 我渐渐沉浸在中国艺术中,吸取了另一种迥然相 异的美学—笔墨、书法和山水,它们与视幻觉的 拼贴天差地别。 但倘若有什么能和内心深处的 悸动相吻合,这种共鸣往往能开启毕生的追寻。 那就是我和八破的结缘。那时,我对八破的历史 一无所知,也不了解它的意义。然而,图像吸引 了我,让我一直魂牵梦萦。我决心进一步探究: 是谁创作了这些绘画,他们又是怎么将这种奇异 的门类发展起来的? 我先是请教了身边的中国 艺术专家。然而,大多厉害的艺术史学者和策展 人都没见过,也没听说过这种类似拼贴的中国画 。有时,我会在古董市场碰到其他八破画。通过 解读这些画作,我试图补全历史。其间,一些慷 慨的长辈学者,如王世襄、朱家溍,一直鼓励我 ,并时常与我分享相关的零碎知识。 在给艺术 的作品、主题或门类修编历史时,时间线很重要 ,有了它,我们可以看到是什么导致了图像的发 展,何时是诞生的时刻,以及作品如何在创作后 被观看和接受。 在对八破及其来源的研究中, 我意识到这个艺术门类并不太符合单线的发展演 进,而更像是多线汇聚。而一棵树的形状更合适 它的状态,根茎与枝丫繁复。 在土壤之下,树 有大小不一、方向各异的根。八破的根源也如此 庞杂:书画、古代金石拓片、绘画装裱、丧乱诗 传统、敬焚字纸的习俗,以及悠久的吉祥图案的 习俗。这些绞缠的根源让我感到,八破完全不是 对中国绘画传统的反叛,而更像是源自诸多传统 的自然结果。 某一刻,大约是19世纪中期往后 一点,多元的要素合而为一,成就了第一幅八破 画,它包含了奠定往后门类标准的所有特点。这 些标志化的特征包括描绘文化价值高的历史珍存 (如绘画、古籍、书法、拓片),而这些珍存面 貌残破,空间上构图随机,且视觉上状似将纸张 贴在画面上一样。集聚一堂后,这些物件上升到 了新的抒情高度,就像单个的字被组成了诗。( 我们比喻中的)大树的树干,就是这类原创作品 以及符合上述标准特征的相关作品。 在树干之 上是枝丫。在被八破概念吸引的艺术家笔下,八 破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视觉风格和特定寓意。有 些艺术家通过图像来影射当下周遭的倾颓,另一 些则通过八破画来表现幽默或寄予美好的祝愿。 本书初步整理了一批八破作品,它们由大胆并具 有实验精神的众多艺术家创作,这些艺术家将中 国艺术带入了新的方向。我的工作仅仅是谦逊地 试探,解读这些出其不意且未被探索的中国艺术 的枝杈,以及由它们开枝散叶的更多成果。毋庸 置疑,未来的史学家与艺术家会萌生出理解这段 复杂历史的新枝新叶,并挖掘出八破艺术起源与 表达的更多根茎。 白铃安 2022年5月22日 馆 长前言 这本书及其配套展览意在呈现一种 19 世纪晚期中国艺术家的美学创新 —八破画。这 些艺术家通过笔墨的精湛技艺再现故纸堆叠的景 象,创造出精彩绝伦的现代构图,并在其中隐藏 了多种意义和讯息。对当代的观众来说,这些画 作似乎预告了毕加索、乔治 ·布拉克( Georges Barque)、罗伯特·劳森伯格 的拼贴。同时,在迷人的表象下,解读这些作品 又可谓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诗意致敬,并挖掘着 极具表现力的个体声音与政治讯息。 长期以来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e Museum of Fine Arts)的中国藏品因卓越的宋元卷轴画而享誉 业界。而近年新入藏的八破画,让本博物馆成为 持有这类画作最多的公共收藏机构,它们为馆藏 拓宽了新的维度,也给中国艺术史填补了重要的 篇章。中国艺术史学者长期忽视这种特异且创新 的艺术形式。而今,它获得了应有的重视。我们 很自豪能够为八破画策划第一个博物馆级别的展 览,感谢所有促成该展览的赞助人与借展人。博 物馆也向慷慨赞助这本出版物的爱德华 ·斯图津斯基( Edward A. Studzinski)和安妮·斯图津斯基 (Anne G. Studzinski)表达深深的谢意。 请 读者尽情探索画作中的谜题,享受这些大胆图像 中的美感,锤炼其中暗藏的层层深意。它们将会 带你感受中国艺术的丰富博大与生命的转瞬即逝 ,甚或在不期而遇的一刻,给人以轻松的愉悦。 马修·泰特鲍姆(Matthew Teitelbaum )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馆长 导语 第一本关于八破画的学术专著 集中展现了白铃安对“八破画”二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中国艺术部主任白铃安 回望尘封在故纸堆中的古画文物历史 大16开精装四色印刷 还原遗失于中国美术史上的八破遗珠之美 |